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失眠从心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内伤是失眠的病因,心神不安是其病机,肝为起病之源,心为传变之所,因而治疗失眠当从心肝两脏入手,以肝郁气滞、心肝火旺、心肝血虚、心肝血瘀、心虚胆怯型治之.  相似文献   

2.
失眠以七情致病最为多见,与心、肝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心神失养,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是其基本病机,临床以实证、虚实夹杂证为主,常见证型有:心肝气郁证、肝火扰心证、肝阳上亢证、心肝血瘀证、心肝血虚证和阴虚火旺证6种证型,治疗宜疏肝柔肝、清肝降火、活血养血、滋阴平肝、养心安神等,早期情志疗法亦是治疗此类失眠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龚墩  邱丽 《河南中医》2013,33(1):139-141
失眠一证,病因繁多,但其病理总不外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神魂相随,由心肝所致神志病尤多.陈国权教授治失眠一证,多从肝胆论治,审证求因,不仅在治疗心虚所致失眠时,灵活运用经方如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一贯煎之类补肝以生心.而且对于由肝都、肝火、胆经痰热等邪气所导致的心实之证也是匠心独运,在临床上均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吕哲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吕教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为"心神被扰,阳不入阴",辨证分虚实两端,实则为阳盛,火热伤神,常见于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证;虚则为阴血不足,虚热扰乱心神,常见于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之证.临床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辨证求本与安神治标并举,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赵瑞成教授认为,失眠以五脏不和为本,心神不安为标,倡导从五脏入手治疗失眠。心脾受损所致失眠多以虚证为主,以归脾汤为基础方治疗。从肝论治失眠主要分为4个证型:肝气郁滞证,肝郁化火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亏耗证。肝郁气滞者予柴胡疏肝散;肝郁化火者予四逆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血瘀阻者予桃红四物汤加减;肝阴亏耗者可予钩芍通络汤配合酸枣仁汤加减。赵教授从肾阴虚、肾阳虚、心阴虚、心阳虚、心肾阴阳两虚5个方面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肾阴不足者,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肾阳不足者,方用交泰丸加减;心阴虚者,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心阳不足者,可用桂枝加桂汤;心肾阴阳两虚者,用桂附地黄丸加人参、沉香。若失眠患者肺气虚弱,在基础方中配合补肺汤;肝火扰心患者,在清肝泻火,镇心安神的同时可加用枇杷叶;肺肾阴虚,虚热扰心者,用生脉地黄饮加减。赵教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针灸治疗,常以百会、四神聪、安眠穴、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申脉为基础穴组,灵活取舍。  相似文献   

6.
失眠的八纲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八纲辨证的角度梳理失眠的常见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失眠以里证为多见,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胆、胃、肾、经络,但并非全无表证,可有"表里同病"情形;热证失眠的常见成因为心火、肝火、痰火、脾倦火郁等,寒证失眠多从胆气虚冷立论;虚证失眠常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血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肾不交证、阴虚火旺证等,核心为神失所养;实证失眠常见肝郁化火证、心火炽盛证、痰热内扰证、胃腑不和证、瘀血内阻证等,核心为神识扰动;阳证失眠多为阳不入阴,而阴证失眠则多为阳气入阴困难。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综合症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之范畴,生理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主要表现为“水不涵木”肝火妄动、肝阳上亢而头晕、烦躁、潮热、盗汗;水不制火、心火上炎致心神失养而心烦、失眠、心慌.治疗以调整心肝肾三脏之阴阳失衡为要.  相似文献   

8.
1 火发于心肝 痰生于脾肾徐福松教授在其所著《男性病治疗》中总括男科诸证分虚实 2证 ,“发于肝、心者 ,以实证居多 ;发于肾、脾者 ,以虚证居多。”并归纳为“实则治心肝为主 ,虚则治脾肾为主”的 2个治疗规律。脾为痰之源 ,肾为痰之本 ,此为常理。五脏皆可生痰 ,而徐教授独重脾肾 2脏 ,认为不但生痰 ,且易化痰火。常在临证中指出 :现代人生活较安逸 ,少动久坐 ,气行迟滞 ,或酒酪甘浓 ,过饱饮食 ,斫伤脾胃 ,聚浊成痰 ;或放荡形骸 ,施精过度 ,不知保全 ,肾阴亏损于下 ,虚火泛于上 ,炼精 (津 )为痰。心有妄思不得 ,为外所惑 ,心火独盛 ;或…  相似文献   

9.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娇艳  高鹏  李燕梅 《光明中医》2010,25(12):2221-2222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代表方剂,主治心肝血虚,虚火内扰证之失眠。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从肝肾治疗失眠,滋阴和阳,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则寐安,此方治疗失眠颇为实用,只要化裁得当,常可收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主要见于心肝血虚,或心脾两虚证,此为之常;曹洪欣教授认为治疗失眠不可拘于阴血不足之证,尚可从外感、血瘀、痰热、饮食入手辨治,此为之变.本文试举验案四则试作阐发.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9):812-814
项颗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为心肾不交,并将失眠分为四个证型:心肾不交证、心脾两虚证、肝气郁结证、痰热扰心证。并详述每个证型的谴方用药,治以调补心肾方、调补汤、疏肝安神汤、温胆汤加减。并介绍了半夏-夏枯草、远志-酸枣仁、龙骨-酸枣仁、山茱萸-枸杞子等药对施治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不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常见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寐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不寐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在治疗不寐方面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不寐的辨证分虚证和实证,多与心、肝、脾、肾等有关,虚证多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实证多见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痰热内扰、食滞胃脘证等。临证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现梳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原高山地区失眠中医证型证素分布及睡眠质量指数特点,弥补对高原高山地区失眠中医证型证素及睡眠质量指数研究数据的不足。为全国不同地域失眠病症的辨证论治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客观依据。方法按照《中医病症诊断标准》、PSQI自评量表对失眠患者进行证候分类及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研究高原高山地区失眠中医证型证素分布及睡眠质量指数特点。结果共纳入312例失眠患者,归纳14种证型,其中排列前3的由多到少依次是痰火扰心、心脾两虚、肝火扰心。高原高山地区痰火扰心(102例,32.69%)远超过心脾两虚(58例,18.59%)排列第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脾两虚PSQI位于第1(17.90±1.31),痰热扰心PSQI位于第2(16.97±1.8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位证素分布中"心"位于首位(232例,54.72%)。病性证素分布中"火"位于首位(157例,30.31%)。结论高原高山地区痰热扰心型失眠远高于全国整体地区位列首位的心脾两虚型失眠。失眠证型比率与睡眠质量指数之间无相关性。高原高山地区心脾两虚失眠症状更严重。无论男女,在30~69岁年龄段痰热扰心及心脾两虚失眠发病率高、PSQI指数高。失眠主要影响到心,火是最主要的病因。通过证型证素及PSQI研究能为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化证据。  相似文献   

14.
于志强教授认为失眠发生机制在于阴阳失衡,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五脏各分阴阳,任何一脏发生阳气偏亢或阴液、阴血不足,皆可导致失眠。故治疗当以五脏辨证为主,明确病变之脏及其阴阳盛衰情况,再以针药结合治疗,采用清肝泻火、补肝养血、养心安神、清化脾胃等方法平调五脏阴阳,以快速有效地缓解失眠症状。  相似文献   

15.
出自《金匮要略》的甘麦大枣汤是治疗脏躁的基础方。刘持年教授认为其主治心阴不足、肝失所养、肝气不和之证,临床用以治疗脏躁、汗证、失眠等,取得良好效果。本着"辨治求精,同证异治;杂合以治,数方相合;明理活法,药精量当"的用方思路,刘教授临床强调精准辨证,针对异病同证、同病同证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推崇数方合用,善于将功能、治证病机相同或相近的小方叠加配伍;选药时注意审度用量,并适当参考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脏腑辨证角度浅谈阴虚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寐病因病机复杂,与多个脏腑联系紧密,如心、肝、肾、胃、肺等,多本虚标实,体内阴虚不敛阳,虚阳上扰,心神不安而失眠不寐。通过研究古代有关失眠不寐文献,结合朱丹溪养阴法,分析失眠不寐的病因病机,讨论养阴法在有关脏腑的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介绍陈爽白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养阴透热,主方青蒿鳖甲汤;滋阴清营,难入睡合清营法;滋阴潜阳,伴焦虑大定风法;理气解郁,早醒柴胡疏肝法;利胆和胃,兼多梦用温胆法;调和阴阳,常配合后背走罐。  相似文献   

18.
绝经期综合症失眠是困扰患者,使患者及其痛苦的一个症状,其病因多因肾虚亏损,心肝失养为主,临床根据其病因病机运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失眠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对慢性肝病伴失眠分四型施治。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理气,条达情志,宁心安神;肝胆湿热型,治宜清泄肝经实火、湿热;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肾柔肝,养心安神,兼清湿热;痰蒙心窍型,治宜镇肝熄风,豁痰开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