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氮磷钾肥和密度对青蒿生长和青蒿素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试验研究氮磷钾肥、种植密度及其组合对青蒿生长、青蒿素含量与产量的效应,为青蒿栽培青蒿素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_(16)(4~5)正交设计田间试验.结果:在合理用量范围氮磷钾肥显著增加青蒿生物量、叶产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氮钾对青蒿素含量提升效应较磷强;高量的氮有利于叶产量,但过量的氮容易引起青蒿素含量降低,从而不利青蒿素产量;高磷钾用量虽没有负效应,但进一步正效应并不显著.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青蒿单株生物量、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但适度密度能显著提高群体生物量、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并有利光合产物形成叶产量;过高的密度会显著降低青蒿素含量而不利群体青蒿素产量.本试验16个组合处理问,青蒿叶产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相差很大,其中处理12(N肥_3 P肥_4 K肥_2 密度_3)为最优组合,可以获得最高小区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且青蒿品质最优.结论: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和采用适度密度对青蒿优质高产栽培至关重要,在试验所在青蒿产区,适宜的施肥为氮300 kg·hm~(-2)、磷(P_2O_5)150~300 kg·hm~(-2)、钾(K_2O)210kg·hm~(-2),密度为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青蒿(黄花蒿)干叶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甲醇提取青蒿素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测定条件,采用Shimadzu Shim-pack VP-ODS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最佳的含量测定条件为加40倍量甲醇,超声提取3次,每次50 min。青蒿素在1~4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RSD为1.0%(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适用于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9,(3)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青蒿新品种。方法:以青蒿栽培群体特异性种质资源为材料,选择优株,以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和青蒿素含量为指标,观察历代选育材料,进行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选优去劣,育成新品种。结果:选育的青蒿新品种"渝青蒿2号",平均干叶产量为2 346.86 kg/hm~2,比对照(生产种渝青1号)增产7.01%;平均青蒿素含量为12.66‰,比对照提高15.51%,为高产优质新品种。结论:自交系单株选择法可明显提高青蒿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选育的"渝青蒿2号"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高青蒿种质资源利用率和青蒿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对63份青蒿种质资源总计252个单株的植株青蒿素含量和各农艺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和测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我国青蒿主产区不同种质资源之间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青蒿植株叶重和青蒿素总量同植株茎秆和枝条的性状呈显著正相关,而植株青蒿素含量同植株叶部的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随着一级分枝数、下部二级分枝数、茎基部直径等指标的增加而提高,而随着上部二级分枝数、小叶轴长、下部分枝直径等指标的增加而降低;青蒿素总量随着植株青蒿素含量、叶重、下部二级分枝数等指标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下部分枝直径、中部二级分枝数、茎重等指标的增加而减少。通径分析表明,一级分枝数和下部二级分枝数对植株青蒿素含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而上部二级分枝数对青蒿素含量的直接负效应较大;叶重和青蒿素含量对植株青蒿素总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而叶/秆值、枝条重和茎重对青蒿素总量的直接负效应较大。结论:在青蒿育种中可以兼顾高产和高青蒿素含量,而且在选育高产、高含量的青蒿新品种时,应选择株高和冠幅适中、羽片和小叶轴短、中上部二级分枝数少、主茎粗、一级分枝数多、下部二级分枝数多和叶/秆值高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锌锰硼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对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收获期测定产量,取样测定青蒿素含量.结果:本试验中喷施0.1%~0.5%的锰肥和喷施0.1%~0.5%的锌肥对提高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有一定作用.结论:施用适宜浓度的锰、锌对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地区黄花蒿中青蒿素的SFE-HPLC测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FE-HPLC)测定内蒙古自治区巴盟、伊盟、乌盟、包头及锡盟等地区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法快速、准确;上述地区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分别为0.17%、0.16%、0.15%、0.14%及0.12%,提示内蒙古地区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快捷准确的测定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方法,用以指导青蒿素生产原料的收购及青蒿素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方法 改进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292 nm,青蒿素含量计算公式:M(mg/g)=(A样品×V×r×2)/(A标准×3).结果 青蒿素对照品在0.02 ~0.14 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n=7),平均回收率为99.81%(n=7).重庆市酉阳县等7份不同产地黄花蒿样品中青蒿素含量范围为6.71~10.19 mg/g.测定结果与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改进的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青蒿素含量测定简单易行,线性及重复性良好,可以取代传统的分析方法作为青蒿素生产过程中含量测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采用盖膜的栽培方式对青蒿的生长情况及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株高畦盖膜栽培能够显著提高青蒿叶产量;平畦盖膜栽培为次之,而高畦不盖膜则再次之,平畦以及宽畦栽培则严重影响青蒿叶产量.而且以上各种栽培处理也对青蒿素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对含量的影响基本是以覆膜栽培的含量较高,其中又以高畦盖膜栽培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到0.86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贵州江口野生黄花蒿中青蒿素分别状况。方法:石油醚回流提取黄花蒿中的青蒿素,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贵州省江口县的4个主要黄花蒿分布区,青蒿素的含量分别为民和乡(0.49%~1.72%),双江镇(0.66%~1.66%),桃映乡(0.44%~1.20%),坝盘乡(0.75%~1.25%)。所研究的65株野生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分布状况分别为:≥1.50%2株,≥1.00%24株,≥0.60%61株,<0.60%4株;青蒿素含量最低为0.44%,最高1.72%。结论:江口的野生黄花蒿品质普遍较好,通过人工驯化栽培,有望获得优质高产的黄花蒿新品系;同时,贵州江口可以考虑作为青蒿素原料基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蔡美明 《中草药》1994,25(7):353-354,376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青蒿素脂质体和葡聚糖复合物中青蒿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回收率分别为98.0%和96.8%。  相似文献   

11.
青蒿素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卫平  盛孝邦 《中草药》2003,34(9):852-854
目的 确定青蒿素储存部位并为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植株筛选提供选择指标。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确定青蒿素的储存结构,应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储存结构腺毛状分泌腺密度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青蒿素储存于腺毛状分泌腺(BGT)和T-型网状分泌腺(NTFT)中,在叶中腺毛状分泌腺的密度与青蒿素含量正相关。结论 腺毛状分泌腺密度可作为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育种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干燥方式,为建立射干鲜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对采收期的射干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55℃、85℃、105℃烘干5种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射干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晒干、阴干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鲜药材有所下降,晒干样品含量降低了27%,阴干样品含量降低了9%;三种烘干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其中以105℃烘干2h效果为最佳,85℃次之。结论:研究表明105℃烘干2h为射干最佳干燥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有效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鲜、干品芭蕉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新鲜和干燥芭蕉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芭蕉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来自同一植株的干、鲜品芭蕉根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鲜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总量的76.28%;而干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2种成分,占总量的81.78%。结论:两者的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十五醛、角鲨烯和正庚醛,其在鲜品芭蕉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60%,11.46%,8.69%,而在干品芭蕉根中则为17.37%,8.87%,5.07%。其他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腐殖酸类有机肥对当归物质生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成药期追施腐殖酸类有机肥对当归生长、同化基础、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感病情况的影响。方法:试验选择3种腐殖酸肥和1种氨基酸液肥,采用1水平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追施T1"陕西济农",促进当归地上、地下生长,提高干物质积累,能显著增加当归单根鲜重,增产605kg.hm-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11.31%,综合效果最好。追施T3"甘肃猛冲"能迅速促进当归地上、地下生长,扩大叶面积及提高地上部干重,肥力显效快,但肥效持续期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5.23%。追施T4"云南生态"后期叶片数较多,叶面积较大,增产565 kg.hm-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3.09%。追施T-2"甘肃绿能"能显著提高单根鲜重,增产588 kg.hm-2。结论:追施腐殖酸类有机肥能有效促进成药期当归生长,扩大同化基础,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向根部转移,有效提高产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山银花鲜药材中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在不同生长期内的代谢累积规律,结合山银花生物总量,确定山银花最佳采收期,同时基于山银花鲜药材,比较不同产地初加工方法对目标成分的影响,确定其最佳产地初加工工艺.方法:采用HPLC/UV-ELSD法测定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含量,比较不同花期山银花中三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确定最佳采收期;对最佳采收期的山银花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杀青烘干、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三种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山银花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山银花生长期内三种指标成分的代谢累积水平都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幼蕾期到金花期,绿原酸从5.7%下降到1.4%左右,两种皂苷总量从6.7%下降到2.0%,结合生物总量考虑,确定山银花最佳采收期在二白期到大白期之间.干燥方式可依所需功效辨正选择,杀青烘干对绿原酸影响最小,高温快速烘干是两种皂苷最适宜的干燥方式.结论:研究表明山银花最佳采收期为大白期到二白期之间;不同干燥方式对山银花鲜药材品质有着显著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活性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5种藏五加菜中绿原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其绿原酸的含量差异.方法:Kromasil C18柱(4.6 mm × 250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10:90);检测波长324 nm,流速1 mL· min-1.结果:70%甲醇回流提取100 min绿原酸的提取最完全,绿原酸在0.27~3.24 mg峰面积与进样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 =3 ×106X-1.78619×105,平均回收率100.25%,RSD 0.96% (n =9).川产五加属植物中绿原酸含量老叶远低于嫩叶;不同种的川产五加属嫩叶绿原酸含量:糙叶藤五加嫩叶低温烘干品>蜀五加嫩叶低温烘干品>红毛五加嫩叶低温烘干品>无梗五加嫩叶低温烘干品;不同加工工艺中绿原酸的含量:茶叶>烘干>阴干≈热烫>晒干>微波干燥>>盐渍≈冻藏1个月.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有助于藏五加菜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鲜品保存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以含热不稳定性成分的地黄和含挥发性成分的生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药材进行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和鼓风干燥。以干燥后药材的外观、含水量、显微结构、指标性成分含量、复水性为指标,对比2种干燥方法的效果。结果: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组药材的色泽鲜明、形态完好;鼓风干燥组药材的色泽暗黑、形态皱缩。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组药材的含水量低于鼓风干燥组药材。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和鼓风干燥都未破坏药材显微构造,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组中梓醇和6-姜辣素的保留率均显著高于鼓风干燥组,而2种干燥技术对药材中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无太大差异。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后的地黄药材在1 h内吸水增重292%,吸水达到恒重时增重300%,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并且感官质量较高;而鼓风干燥后的地黄药材4 h吸水增重220%,随后不再增重。结论: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产品外观质量好,含水量低、显微结构完整、指标性成分保留率高、复水分性良好,是一种优良的干燥技术,在中药鲜品的保存中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定出青蒿的最佳采收时间。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采收期青蒿素的含量。结果经实验测定,青蒿素的含量8月份最高,8月前随生长采收期的延长逐渐增高,8月后逐渐降低。结论如果以青蒿素含量的提取为目的,青蒿的最佳采收期为8月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包装储藏法对黄芪品质和保质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包装鲜、干黄芪,以期探寻经济实用的黄芪优质储藏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传统堆放不包装为对照,在储藏过程中观察测定其性状、质量、浸出物和多糖等指标.结果:若对黄芪长期储藏,应选择干燥黄芪清洗真空袋抽气包装储藏,质量损耗小,浸出物和多糖含量高;若对鲜黄芪保鲜储藏,高粱酒清洗真空抽气包装结合低温储藏是较理想的选择,质量损耗较小,保鲜期长,但从多糖和浸出物含量综合考虑,应采用干燥黄芪药材储藏为宜.结论:干燥黄芪长期储藏应采用水清洗真空袋抽气包装,鲜黄芪保鲜储藏应采用高粱酒清洗真空袋抽气包装尽可能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20.
黄花乌头适宜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选择适宜的采收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人工栽培的2~4年生黄花乌头块根从8月至10月定期采收,分别称其鲜根重量,晒干后称干重,计算折干率,测有效成分含量,根据产量、折干率及有效成份等指标比较,选出最佳采收时间。结果生长4年的黄花乌头块根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收,产量和折干率较高,有效成分关附甲素含量最高为0.51%,8月下旬采收仅为0.26%。结论栽培的黄花乌头适宜采收年限为生长4年,适宜采收季节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