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针加中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腹针加中药组、中药组各20例。腹针处方采用引气归元加局部对症取穴,中药治疗依据协定处方用药。结果: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均有效。腹针加中药组临床痊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95%,优于中药组和腹针组(P<0.01)。结论:腹针加中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组和单纯腹针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分为3组,各30例,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中药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组。进行治疗观察,对比3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成分总评表和总有效率。结果: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总有效率86.66%;中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普通针刺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与中药对照组相近。结论: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治疗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与中药对照组相近。  相似文献   

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腹针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已被广泛应用。现将近10年来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概况综述如下。单纯腹针疗法薄智云等[1]将300例患者随机分成腹针试验组和牵引对照组。腹针试验组以规范的统一处方治疗,穴取天地针(中脘、关元)等;牵引对照组采用枕-颌式坐位颈椎牵引带进行悬吊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患者采用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积分和实验室检测血浆中与睡眠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变化指标,并与健康人45例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值相对比观察。结果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对老年失眠症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以及总积分的改善较为明显(P0.01);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治疗后可明显提高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的同时,也明显降低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论腹针"十字坐标经典穴组"治疗老年失眠症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浆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5.
腹针疗法的处方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薄智云 《中国针灸》2003,23(5):273-276
目的:根据中医方剂学的原则制定腹针疗法处方的基本规范。方法:对处方中君、臣、佐、使穴位的特性和功能进行介绍,对穴位的加减变化和处方的分类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结果:对腹针疗法“处方标准化,辨证条理化”的治疗体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尝试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谈谈腹针疗法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薄智云 《中国针灸》2001,21(8):10-18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本文从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论的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两方面进行了较详的介绍,为针灸的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金承香  黄泳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309-309,373
"薄氏腹针疗法"是近年来薄智云先生倡导的一种新型针刺全息疗法.为了提高其临床疗效,必须严格掌握薄氏腹针腹部穴位的定位,必须掌握针刺的深浅,还必须掌握穴位处方的组成规律.  相似文献   

8.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其基本特点是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腹针的研究认为:腹针穴点的穴性与定位和针灸的针刺方法是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穴位的知识特征具有意会知识的倾向,通过体会才能理解;而针刺的方法是操作技能,通过训练才能掌握。为了减少不同医师由于操作失误形成的水平差异,腹针把操作技能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研究,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形成了贯穿在治疗全过程中的腹针的操作规范,针刺操作规范的训练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腹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腹针在改善失眠症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及7个睡眠因子评分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腹针与常规针刺相比在治疗失眠症方面的疗效和优势。方法:将纳入病例分为腹针组30例,常规针刺组30例,假腹针组30例。治疗前后及结束后1个月观察匹兹堡睡眠量表总分及7个睡眠因子评分的变化,并监测相关的安全性指标。结果:(1)腹针组及常规针刺组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匹兹堡总分数和各项睡眠因子分数均有较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假腹针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匹兹堡总分和睡眠因子分数无明显降低,P>0.05。(2)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匹兹堡总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别,P>0.05。(3)7个睡眠因子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障碍3个因子,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的评分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经统计学处理,腹针组的变化较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腹针对睡眠总体情况的改善并不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但腹针在某些睡眠因子的改善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而且腹针具有痛苦小、处方及操作相对规范的优点,适宜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薄氏腹针规范化处方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薄氏腹针是一种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微针系统,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薄氏腹针腹部穴位处方有着规范化原则,体现在穴位的分层次运用、特定穴位的组合、标准化一病一方、穴位加减及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近10年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分析,总结针灸处方选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76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61个,穴位使用总频数为568次,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穴位、经络、部位分别为合谷(169次)、足阳明胃经(146次)和头面部(405次),使用频数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面肌痉挛的选穴以局部为主,结合远端选穴,重视阳明经穴及交会穴的使用,临床可以使用"三阴交-足三里-百会-承浆-迎香-阳白"、"地仓-太阳-四白"、"颧髎-风池-颊车-下关-翳风-攒竹"组合,并结合不同临床分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干预措施和腧穴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VIP)、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区间为建库至2020年9月9日。依据制定的标准筛查、评估研究设计和提取针灸处方,在WPS 2019软件工作表建立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技术研究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取穴规律。结果 共收集到60篇文献,整体研究设计循证评价质量中等,提取出62条处方;干预措施主要为艾灸、针刺和艾灸针刺结合运用;腧穴频次排名前5的为:外关、曲池、足三里、肩髃和合谷;经脉使用频次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任脉、手少阳三焦经和足阳明胃经等;特定穴频次依次为五腧穴、交会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原穴等;聚类分析发现7类临床取穴聚类,关联分析发现了以外关为中心关联配伍曲池、肩髃、阴陵泉和水分等强关联穴组。结论 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具有一定的规律,临床用穴较为广泛,许多高频腧穴、核心聚类群和关联规则,可直接配伍组成相关针灸处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古代文献的归纳和整理,总结用经选穴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中针灸推拿分部作为检索源,将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并建立数据库。对穴位频数及归经进行归纳和整理,运用Clementine 12.0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获得针灸有效处方204条,共有77个穴位(含经外奇穴1个)。腧穴总频数为1004次,频数最高的穴位分别是天枢、脾俞、足三里,特定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背俞穴和募穴。关联分析支持度排前五位的是足三里→天枢、下脘→天枢、中脘→足三里、天枢→足三里、天枢→中脘。聚类分析将频数超过20次的穴位分成4个聚类群:天枢-下脘-足三里-中极、胃俞-脾俞-中脘、阴陵泉-公孙-三阴交、其余诸穴。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穴较为广泛,以腹部的穴位为主,注重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及特定穴的运用,常采用俞募配穴法。  相似文献   

15.
A randomized single-blin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hort-term abdominal acupuncture as a novel treatment for insomnia in Chinese women. Forty-four pati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22 and 56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acupuncture (n = 23) and a medication group (n = 21). The acupuncture group received abdominal acupuncture once a day for the first three days and once every three days for the remaining 11 days. In addition, every subject in acupuncture group also received a placebo pill once daily. Abdominal acupuncture was administered according to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involving four master and four adjunctive acupoints: Zhongwan (CV 12), Xiawan (CV 10), Guanyuan (CV 4), and Qihai (CV 6); bilateral Shangqu (KI 17), Huaroumen (ST 24), Xiafengshidian, and Qipang. Subjects in the medic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ham acupuncture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received estazolam once a day. The outcome measure was the Leeds Sleep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LSEQ), administe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ial. Subjects who received abdominal acupuncture lowered their LSEQ scores by an average of 26.32 points (95% CI: 37.34, 15.30). After controlling for potential confounding factors, the effect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in relieving insomnia was sti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short-term abdominal acupunctur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relieving insomnia in adult women and has few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现代针灸文献中治疗腹痛"同功穴"的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8—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腹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得到相关文献50篇。结果:通过分析得出,现代文献针灸治疗腹痛"同功穴"主要为足三里、天枢、内关和中脘等;"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阳明胃经和任脉;"同功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下肢部和胸腹部;"同功穴"的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五输穴和募穴。结论:针灸治疗腹痛,主要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腧穴,即同功穴为主,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起到增强针灸治疗腹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灸盒"灸下腹部(神阙、中极、关元、气海)联合新斯的明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比单纯新斯的明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肛肠病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64例,对照组采用穴位(三阴交)注射新斯的明0.5 mg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温灸盒"灸下腹部(神阙、中极、关元、气海)联合穴位(三阴交)注射新斯的明0.5 mg的治疗方法;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尿潴留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灸盒"灸下腹部联合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比单纯采用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腹针治疗疾病的原理及注意事项。首先,通过古典医籍中神阙与脏腑及奇经八脉之间的联系,说明了神阙作为腹针疗法的理论核心,是有文献支持和理论依据的;第二,在强调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出全息、经络、八廓、三焦四大取穴法,同时论述了三焦取穴法的由来及临床体会;第三,提出腹针疗法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针刺的深浅、方向、针具的选择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保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腹针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氏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华  李漾  奎瑜 《中国针灸》2007,27(8):562-564
目的:探寻治疗帕金森氏病的有效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腹针组在服用美多巴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对照组单纯服用美多巴。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腹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针组副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腹针配合西药较单纯西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氏病能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减少西药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