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倩  伊天爽 《光明中医》2022,(17):3191-3193
目的 探讨腹针结合舌三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将52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腹针结合舌三针针刺治疗。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变化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言语功能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言语功能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腹针结合舌三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深入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兰 《四川中医》2014,(1):148-14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103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以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各两组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自发言语、复述、命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口语理解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自发言语、复述、命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语理解无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运动性失语患者口语理解力损伤相对较小,所以治疗的空间较小。结论:针刺法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中风所致言语障碍有“喑痱”、“风喑”等记载,皆以语言功能障碍为主症。《千金要方》谓:“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经名暗痱。”《医学纲目》:“风喑者,以风冷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不能言。”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疗法之一,从古至今一直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失语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语言障碍不仅影响患者与他人的交流,甚至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抑郁、神经机能恢复不良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问题.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早期干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37 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皮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言语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9.47%)明显优于对照组(68.4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语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语言功能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给予头皮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只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言语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失语症严重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失语症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较单纯针刺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及康复组,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的言语功能,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康复组(66.7%,P〈0.05);在言语功能的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方面,针康组均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90例患者分为头电针组、体针组和语言组3组,每组均为30例.头电针组给予针刺优势半球头穴线和头部腧穴配合电针治疗,体针组给予针刺穴位体针为主,语言组给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治疗后头电针组患者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与体针组及语言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体针组与语言组各项指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程度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针刺以头皮针为主配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有积极作用,且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方面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回神颗粒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西医基础治疗之上加服回神颗粒,采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心理研究室的汉语标准失语症成套测验的简表分别于入院时、14 d、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4 d、6个月后,两组患者言语表达流利性、复述、命名、书写及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回神颗粒可明显改善言语表达流利性、复述、命名、书写等能力,是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舌五针联合咽后壁放血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舌三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舌五针联合咽后壁放血治疗.4周后比较2组语言功能疗效及语言功能评分(谈话流利性、谈话信息量、理解能力、复述能力、命名能力、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7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敏  唐强 《中医杂志》2011,52(10):855-858
目的研究针康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7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法结合言语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失语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83.82%;在语言功能评分、失语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不同程度优于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P<0.05或P<0.01)。结论针康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及失语商,降低失语程度,疗效稳定并有累加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梅尼埃病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菊华 《山西中医》2009,25(9):35-3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方法:35例确诊患者运用体针,头针加艾灸治疗,1疗程10天,用1~3个疗程。结果:35例中A级10例,B级17例,c级6例,D级2例,总有效率为94.3%。其中1个疗程内完全控制8例,最长治疗3个疗程。结论:针刺配合艾灸治疗梅尼埃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位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基本治愈50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4例,无变化19例,有效率为76.3%;治疗组基本治愈6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3例,无变化5例,有效率为93.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显著,从脑卒中发病到完全康复各个阶段进行针灸治疗,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头排针治疗脑梗死过程中颈动脉血液动力学能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排针治疗脑梗死过程中颈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流能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脑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头排针治疗前后用脑循环分析检测其颈动脉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流速(Vmean)、最大流速(Vmax)、最小流速(Vmin)、平均血流量(Qmean)、最大血流量(Qmax)、最小血流量(Qmin)、特性阻抗(Zc)、外周阻力(Rc)、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Pc),通过计算得到颈动脉能量指标,包括稳定势能(Ws)、振荡势能(Wo)、总势能(Wc)、稳定动能(Ks)、振荡动能(Ko)、总动能(Kc)、稳定总能(Ts)、振荡总能(To)、总能量(Tc)、振荡总能与总能量的比率(RO/T)、总动能与总能量的比率(RK/T)、振荡势能与总势能的比率(RWO)以及振荡动能与总动能的比率(RKO)。结果:头排针治疗后,脑梗患者颈动脉的血流速度以及血流量均有显著升高(P<0.001),Rc显著降低(P<0.001),各稳定能与总能量的值均有明显增加(P<0.001),但振荡总能与总能量的比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头排针治疗能在短期内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提高为脑循环供给的总能量,改善微循环指标,但颈动脉系统总能效率在治疗后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8例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康复治疗,治疗组采取针康法,两组患者参照ICARS及FI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共济失调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康法能改善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中药及早期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运用针灸取头针、体针、眼针相配合疗法日1次,并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并配合肢体康复疗法日1次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占97%。结论:针药配合早期康复疗法,更有利于脑梗塞偏瘫,失语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合针刺法,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两组经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期,以治疗20 d、30 d后较为明显(均P <0.05)。两组经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期,以治疗20 d、30 d后较为明显(均P <0.05)。结论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针、头体针结合治疗改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对象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采用头体针结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标准采用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改良量表(MESSS)。[结果]治疗5周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综合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体针结合较单纯体针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针、项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均进行针刺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头项针与康复训练同步进行,对照组头项针与康复训练不同步实施。治疗前后检验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55%与86.44%,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项针带针康复训练可更为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针刺、康复训练分步进行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