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明清时期温疫病的治疗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温疫学说发展成熟时期,温疫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烈性传染病。从寻找针对病因病机的特效药,病位用药,采用清下祛邪,制定专方,亦采用养阴清热润燥法等方面论述了对温疫病的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中辨证论治温病的方法、特色及贡献.即温病初期,治宜疏利透达;温病中期,善用汗吐下三法;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复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相似文献   

4.
苏颖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180-2183
明清时期为中医辨治疫病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治疫大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六位医家防治温疫经验进行研究,以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总体防治疫病的方法与特色,为现代临床防治传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秀莲 《天津中医药》2006,23(4):294-296
温疫学派从不同角度对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进行探讨,经历全新认识和创新过程,使中医对传染病的理论与诊疗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对疫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治疗方面擅用攻击性疗法、专方为主,随证变化、强调顾护胃气,重视后期调理,以及重视机体的抗病能力,调动机体内在因素,驱除疫毒等经验值得借鉴。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对于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探讨新发传染病、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发病规律,创新和完善辨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温疫学派学术特色在SARS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雪梅 《河南中医》2003,23(12):14-15
SARS虽然是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是一种新的温疫,但同其他温疫疾病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实践证明,在与SARS的斗争中,在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的指导下,利用温疫学派以往的辨治特色,中医温病学在SARS的治疗中能够把握该病的本质,掌握其演变规律,显示其在治疗新的病毒性疾病、新的温疫病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温",指疾病的属性具有温热性质;"疫",指疾病的流行."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疫学派即是以温疫立论,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其理论与经验对于温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且对后世温病学家影响甚巨,并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焕发出其活力.现就温疫学派的理论及辨治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论吴又可治疗温疫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论述了温疫的病因、病位、病邪传变和治疗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其治疗方法为疏利透达,直捣病所;给邪出路,分消内外;扶正养阴,调理善后。这些独特的见解,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今天防治疫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丹溪学派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为其主要学术思想,治疗上主张以养阴为宗旨;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学术流派,"顾阴"是防治温热病的重要方法;两者均以养护阴津为首要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对燥证治疗。本文试从两种学派的理论特点、诊疗特色方面浅谈其对燥证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是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明末的吴有性写出了第一部疫病学专著——《温疫论》。嗣后,清代的戴天章、杨璿、刘奎、余霖等人的疫病学著作相继问世,使疫病学的理论与辨治方法不断丰富,形成了温疫学派。至清代中叶,叶桂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从而形成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又经吴瑭、王世雄等人不断加以充实,使温病学的理论和辨治方法更臻完善,形成了温病学派。应当说,温病学派比温疫学派在理论上更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