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中医学“脉痹”、“血痹”范畴。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常导致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回流不畅,而出现溃疡,缠绵难愈,并可因栓子脱落而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笔者自1991年以来,采用中药辨证治疗该病2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患者均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40岁~72岁,平均54岁;病程1天~61天,平均12天。劳累后发病5例,分娩后发病4例,外伤后2例,半身不遂长期卧床者5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2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治疗概况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陶鸿潮(31750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压痛,表浅静脉曲张等症状。本病属中医的“脉痹”、“腿肿”、“瘀血流注”等范畴。80年代以来,国内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3.
,患肢肿胀,按之凹陷,疼痛剧烈,皮温升高.股三角区及小腿腓肠肌有明显压痛,可见发热恶寒,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方用通脉饮加黄柏、苍术、生薏苡仁;寒湿瘀滞型;多见于慢性期,患肢肿胀,沉重疼痛.朝轻暮重,活动过久则症状加重,或肢凉麻木,患肢增粗,皮色苍白,日久皮色紫暗变硬.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弱。治宜温阳益气利水,化瘀通络。用通脉饮加黄芪、桂枝、川芎,去地龙。3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结果:本组…  相似文献   

4.
抵当汤合四妙勇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建波 《北京中医》2003,22(2):31-31
笔者于 1995年~ 2 0 0 1年间以抵当汤为主合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 19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例病人中男性 6例 ,女性 13例 ;年龄 19~ 61岁。发病于术后 11例 ,产后 2例 ,中暑 1例 ,下肢静脉曲张 2例 ,心力衰竭 1例 ,外伤 1例 ,无明显原因1例。血栓形成于小腿肌肉静脉丛 14例 ,髂股静脉5例。病程 <1月者 13例 ,1~ 3月者 4例 ,4月~ 1年者 2例。临床表现都有下肢肿胀、小腿深部疼痛、行走时加重、发展迅速的特点。部分患者体温升高 ,体检患肢水肿 ,胫围不同程度增大 ,局部压…  相似文献   

5.
白广德 《江苏中医》2001,22(1):34-35
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关文献资料,按内治、内外合治、实验研究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目前对本病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目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以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为主要临床表现.从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对9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双柏散外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水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柏散外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水肿的疗效。方法:将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8例,按数字顺序排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双柏散外敷治疗患肢。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双柏散外敷在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翠红  杨林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33-123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股动脉注射给药,10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0.0%,对照组治愈率为45.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1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银海 《新中医》2014,46(4):95-9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5.0%,治疗组为9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髌骨上15 cm的周径差、髌骨下15 cm的周径差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阙华发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研究工作20余年;临证精于从整体上把握病机,诸如正邪之进退,血水之联系,气血之盛衰,无不分析入微;遣方用药丝丝入扣,切中肯綮。现将阙师辨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6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和肝素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1d起同时给予中药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DVT1例(2.9%),对照组发生DVT4例(11.8%),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APTT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抗凝方面起到了协同作用,更有效的降低了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凝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活血化瘀中药,同时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用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并且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治疗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或P0.01),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或P0.01)。结论:加用活血化瘀中药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高凝倾向,显示出中药疗效的确切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8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和D二聚体检查确诊。以低分子肝素、华法令加疏血通或丹参治疗。结果:由肿瘤引起15例占31.3%,由手术后引起12例占25%,由糖尿病等内科及其他疾病引起21例占43.8%,经治疗痊愈31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肿瘤、手术后和严重内科疾病是DVT的常见病因。抗凝治疗是DVT安全、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法。具有高危因素或术后的患者应予以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溶酶联合三妙散加减治疗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骨科2007年1月-2012年7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174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87例),对照组患者卧床,患肢抬高30°,避免挤压患肢及下蹲等,同时口服迈之灵,sc低分子肝素,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给予纤溶酶300U溶于25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治疗组加用三妙散加减方,2袋/d,早晚各l袋,其他同对照组,共治疗10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检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计算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静脉再通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8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出血时间较治疗前均有所延长,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三妙散加减治疗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股肿"范畴,蔡炳勤教授认为脉道受瘀血所阻是股肿最主要的病因,本虚标实是其病机要点,本虚主要与气虚有关,标实则与瘀、湿两邪密不可分.治疗上,蔡炳勤教授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和患肢症状分急性期、缓解期、后遗症期,从患者全身情况出发,结合各时期的临床表现分期辨证论治.急性期以祛邪为先,缓解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肿破瘀胶囊治疗非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8例非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46例服用消肿破瘀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92例服用华法林钠片,每次2.5~5mg,每日1次口服。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0.55%,总有效率为95.21%,对照组分别为42.39%、68.4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消肿破瘀胶囊治疗非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产后和大型手术后等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严重。采取积极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预防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现从下肢DVT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工具、中医护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预防护理下肢DVT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血消肿汤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骨科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予单纯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治疗组7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消肿汤治疗。2组均治疗14 d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变化,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血液流变学及血常规变化,以及彩超检查双下肢深静脉情况,明确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肢体大腿、小腿周径均值均低对照组治疗后(P0.05),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治疗后红细胞比容、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及患侧深静脉彩超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血消肿汤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软坚散结膏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江 《河北中医》2004,26(2):95-96
目的 观察软坚散结膏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1 0 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在全身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 5 8例外敷软坚散结膏 ,对照组 3 0例用 5 0 %硫酸镁溶液湿热外敷 ,空白组 2 0例局部不用其他药物。 3组均 1 5日为 1个疗程 ,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 94.8%、1 0 0 % ,对照组分别为 40 .0 %、43 .3 % ,空白组分别为 1 5 .0 %、3 0 .0 % ,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软坚散结膏外敷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具有较强的止痛、消肿及软化结节和纤维化皮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及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胫周径、股周径、踝周径变化及全血还原黏度(高切)、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黏度(高切)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患侧下肢肢周径、股周径、踝周径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全血还原黏度(高切)、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黏度(高切)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6.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