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方案数据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d,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1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1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4.09%,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牵引组各24例,治疗前后参照《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积分统计,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以及综合疗效的差异。结果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法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牵引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疗效显著,操作手法安全,不会产生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利用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CSA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 2组治疗后、随访期的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治疗后及随访期2组以上指标及FS-CSA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和麻木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评价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痛患者的颈肩疼痛和上肢麻木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脱落12例,其中治疗组106例(脱落5例),对照组104例(脱落7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d及治疗后1个月8个时间点随访观测患者颈肩疼痛和上肢麻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肩疼痛均有减轻(P<0.01),每次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臂疼痛减轻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P<0.01),从第4次治疗后治疗组减轻颈臂疼痛优于对照组(P<0.01).从第6次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减轻上肢麻木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旋提手法可以明显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和上肢麻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接受旋提手法治疗,隔天1次,每次10~15 min;对照组接受颈椎牵引疗法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in,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心理功能积分及眩晕总积分。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第7、14天,对照组治疗第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眩晕心理功能积分、眩晕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第7、14天眩晕总积分和第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低于同时间对照组积分(P0.05或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颈椎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颈椎牵引疗法疗效更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旋提手法对老年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案分为2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法,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血流相关指标,包括两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结果 2组治疗后两侧Vp、Vm、Vd、P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Vp、Vm、Vd、PI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可有效改善老年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椎动脉血供,改善椎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8.
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改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及牵引疗法,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椎X光片颈椎曲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与自身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两组间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杜氏通督理筋手法配合牵引、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40例,女53例;年龄21~70岁,平均46.39岁。治疗组48例采用杜氏通督理筋手法配合牵引、电针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牵引配合电针治疗,7d、14d、21d后,分别观测两组患者主观症状(眩晕、颈肩痛、头痛等)、客观体征(Jackson’s试验、椎A扭曲试验、Spling’s试验)及TCD血流速度变化等指标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体征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下降,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杜氏理筋手法配合配合牵引、电针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患者易接受和配合,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建议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指标的影响,探讨TCD的临床价值。方法 1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TCD检查,观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关指标[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同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双侧Vp、Vm、Vd水平及基底动脉Vp、V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PI水平降低,基底动脉Vp、Vm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降低、左侧PI水平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d、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TCD指标,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治疗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对照组以穴位注射于颈3~6夹脊穴及天柱(双侧)、风池(双侧)治疗。结果:痊愈率对照组为12.00%,治疗组为30.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1.33%,治疗组为97.3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整骨接骨药丸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骨折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接骨药丸组)、对照组(伤科接骨片组)各130例,2组病例均配合手术内固定治疗,分别于第3、6、12天进行消肿情况计分;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消失天数;术后第14天、第21天、第40天X线观察骨痂情况;第3、10、21、40天抽血检测血钙血磷浓度;骨折后第1、3、5、7周测量骨密度。结果:①消肿:服药第3、1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主观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痂生长:第14、21、40天骨痂测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钙血磷浓度:第10、21天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骨密度:治疗组在第3、5、7周骨折部位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骨接骨药丸在骨痂生长、提高血钙、磷浓度、增加骨密度等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3.
夏玲  李莎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20-121
目的:探讨肋骨固定带固定加中药"三色敷药"外敷联合应用治疗单纯性肋骨骨折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32例单纯性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仅给予肋骨固定带固定,观察组遵医嘱给予肋骨固定带固定以及中药"三色敷药"外敷,比较两组干预后第1、第3、第7、第14天的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第1、第3、第7、第14天的疼痛评分比较,第3、第7天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3、0.003,P〈0.05;第1、第14天疼痛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骨固定带固定联合使用中药"三色敷药"外敷的早期止痛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肋骨固定带固定,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是保证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心用颈椎活动仪观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方法及其对旋提手法疗效的意义。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脱落12例,其中试验组106例(缺失5例),对照组104例(缺失7例)。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8个时间点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两组间颈椎前心、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治疗胁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P〈0.05),而且手法改善颈椎活动优于牵引(P〈0.01,P〈0.05)。结论: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对于评价颈椎功能和手法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黄对合并呼吸衰竭重症胰腺炎(SAP)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IL-6、CRP的影响。方法:将56例入住ICU伴呼吸衰竭的SAP患者分为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氧合指数变化、机械通气天数、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CRP、IL-6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第1、3天的血清CRP、IL-6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5天血清CRP、IL-6水平大黄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第7天,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1、3、5、7天PaO2/FiO2大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体温恢复时间大黄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大黄可有效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并减弱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并能加速肺损伤的恢复,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丹参、红花、川芎嗪注射液防治小血管吻合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240例需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丹参治疗组、红花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以下简称低右)对照组,4组疗程均为10d。从血管通畅率及血管危象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作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检查了解4组病人术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波动及差异性。结果:⑴各组平均术后通畅率为88.9%,表明各组均能有效预防血管危象,其中丹参、红花、川芎嗪组通畅率分别为92.85%、91.07%、88.67%与低右组81.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⑵丹参、红花、川芎嗪组血管危象发生率与低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在全血粘度、全血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方面,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粘度方面,除丹参组外,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压积方面,除术后第1天的丹参组和川芎嗪组外,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在纤维蛋白原方面,除术后第1天与第3天的川芎嗪组外,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凝血酶原时间方面,除术后第3天的川芎嗪组外,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红花、川芎嗪注射液在预防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及提高血管通畅率方面比低分子右旋糖酐更有效、更安全,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肢(指)体坏死率,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医疗周期,减少了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口服滋阴活血方对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及眼表变化的影响。方法将55例(6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30只眼)和对照组28例(30只眼),两组均行上方角巩缘3.2mm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折叠式)植入术,手术前后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措施;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3天至术后21天口服自拟滋阴活血方。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7、21、30天干眼相关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膜荧光染色变化情况。结果①干眼相关症状评分:治疗组术后1天、7天明显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1天、7天、21天、30天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P〈0.01);组间术后比较,第7天、21天、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治疗组术前与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与术后1天、7天、21天、30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比较,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泪膜破裂时间:治疗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7天较术前缩短(P〈0.05);组间术后比较,第7天、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治疗组术前与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各观察期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始终高于术前(P〈0.05,P〈0.01);组间术后比较,第术后7天、21天、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可短期内影响患者的泪膜及眼表,围手术期口服滋阴活血方可缓解术后泪膜及眼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柳直 《西部中医药》2012,25(7):87-88
目的:观察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0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0例。A组应用标准旋牵手法治疗;B组应用旋转扳法治疗;C组应用颈椎牵引治疗。3组治疗均1次/周,4次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 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92.00%,B组为83.00%,C组为63.00%。3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eak、Vmi n、PI、RI等血流参数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痛穴(宁神穴)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穴切割疗法相对于普通针刺组的治疗优势。方法:选择符合瘀阻脑络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疗程为一周。以治疗前、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为观察点,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观察其镇痛疗效,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综合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头痛穴切割组愈显率96.7%,普通针刺组为5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穴切割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普通针刺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临床综合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穴治疗偏头痛有效,且头痛穴切割疗法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