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阳  杨家  廖辉 《陕西中医》2011,32(10):1428-1429
<正>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对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部位供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20世纪50年代,相对于颈动脉供血不足而提出的概念,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对后循环缺血的相关临床研究的深入,对后循环缺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国际上已经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相似文献   

2.
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作用研究(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接上期)2讨论 2.1颈源性眩晕发病学的认识 2.1.1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人们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总是伴随着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深入而深入.早在1926年Barre与Lieon首先提出由于颈部交感神经系统受到激惹可引起眩晕、视力模糊等综合症状后,引起医学界的重视[12].1933年,Dekleyn等指出眩晕、头晕、肢体无力,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13].1940年末至1950年初,椎-基底动脉机能不全被首次介绍,1946年Kubik最先系统报道"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讨论了最初的VBI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栓及栓塞在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4].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vBI)是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血循环障碍致大脑后部、脑干、小脑缺血而发病。VBI早期很少形成梗死,只有眩晕、头重,脑CT未见血管性器质性病变。但反复发作最终可能形成脑干、小脑或枕叶梗死,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尽快终止VBI的发作,对于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目前有效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钙拮抗剂、扩容治疗等。我院对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患者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了其对血脂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VBI患者依照经颅多普勒检测表现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低流速型和高流速型。系统观察了针刺风池、天柱及C4.6夹脊对两种不同类型VB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针刺风池、天柱、C4.6夹脊穴既可使椎-基底动脉异常减慢(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升高,又可使异常加快(高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减慢,即可针对椎-基底动脉的不同病理状态调节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使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5.
镇晕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梅  周红霞 《中医研究》2008,21(12):33-3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颈椎部位的椎动脉受压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或闭塞,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弹性降低,导致脑部缺血,临床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无力、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2005.12-2007.12,笔者采用镇晕胶囊治疗VBI 11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痉挛、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小脑、脑干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是神经血管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以阵发性眩晕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如不采取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受压或部分阻塞所引起的。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有资料表明,VBI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病,约占老年眩晕症的90%,也是诱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且约1/3的病人在5年内发展为脑梗塞。颈椎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两大基础病因。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本病方面已显示出优势,并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功能障碍的症状。笔者自2009年9月-2011年10月应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和BAE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例VBI患者分为针刺组20例和常规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 w后检查多普勒(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观察针刺对VBI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VBI患者双侧推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CD异常率为75.0%;BAEP异常率为70.0%,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均有改善,TCD异常率为47.5%;治疗后BAEP异常率为45.0%,神经传导功能有明显改善,与常规组相比,针刺组Ⅴ波峰潜伏期、Ⅲ-Ⅴ和Ⅰ-Ⅴ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VB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灯盏花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眩晕发作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治疗的关键是尽快终止发作.而临床使用灯盏花素剂量每天20~200mg.笔者比较了每天用100mg和50mg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