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脉诊的内在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脉法主要有古遍诊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和太素脉法,并相应形成不同的脉学流派。以秦越人、淳于意为核心的齐派医家倡立、西晋王叔和发展并完善的"独取寸口"诊脉法,对中医脉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医学的主要脉学流派。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人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永红  郭遂 《四川中医》2004,22(12):26-28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三部九候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二是古代元气论和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存在与发展的内在依托和动力,而后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5.
略析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 ,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元气论 ,二是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依托和动力 ;而后者则是其形成的外部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6.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脉诊初探     
《黄帝内经》较全面的提出脉诊的内容、部位、作用。根据体征,提出了"十二经遍诊法";"寸口脉诊";"三部九候脉诊";"人迎寸口比较脉诊法"。自《难经》提出"独取寸口"后,历代医家偶有提倡多部位诊脉,脉诊部位逐渐统一到"寸口",其脉理解释从《黄帝内经》的实证向心证转变,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近现代的研究提示多部位脉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脉诊的扬弃,完善中医体征的内容,推动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独取寸口"脉法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取寸口”脉法确立于《难经》,而实际渊源于《内经》。通过对《内经》“独取寸口”之论述的探究,发现“独取寸口”之理,实乃《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脉法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难经》的功绩之一,是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寸口脉诊系统。其中某些问题,历代争论很大,迄无定论。近读《难经》,颇有心得,今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就正于同道。一、独取寸口一般认为,“独取寸口”为《难经》所首创。但《内经》也曾提出“气口独为五脏主”、“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是否也可理解为“独取寸口”?若是,则“独取寸口”非《难经》之首创。考《内经》脉法,除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法外,还有寸口、人迎、手少阴以及太溪、神门、趺阳等单一脉位法。而后者可能是某些医家对遍诊法中某一脉位单独运用,并加以发挥的结果。如偏用寸口者,根据“中部天,手太阴也”以  相似文献   

10.
《难经》以降,临床医家以“独取寸口”辨证,既往现代脉诊研究,也仅从寸口一部获取压力信息、可视化信息。理论上讲,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有效,辨证的结果越准确。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说,寸口和跌阳脉离心脏距离比较远,而人迎脉距离心脏近,而且是人体的大血管,人迎脉反映的血管、血流等心血管的信息量比较寸口和跌阳脉应该多,更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的病理生理状况。课题组在专利技术复合B型超声柔性脉动信息采集装置基础上,实现了脉动信息采集与识别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并对正常人、人和动物(犬、小型猪)的脉诊模型的寸口、人迎、跌阳脉动部位,获取近似于中医脉诊指下感觉的多维脉管运动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识别,在信息学上对“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取脉进行了比较。从初步研究结果来看,遍诊法获得的信息量要比“独取寸口”取脉获得的信息量大,但是,信息量大就一定能提高辨证率吗?海量的信息是否包含有垃圾信息?寻找脉动的特征信息为临床服务是否可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做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临床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脉诊技能的传承历来受到中医师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脉诊技能、提高脉诊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研究者们开展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脉诊技能实训教学,但仍存在脉诊训练系统指感特征模拟失真、学生对不同脉象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为中医脉诊技能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中医数字化和标准化研究日益深入,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进行中医交流、教学、科研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在原有的TCMCADS生成系统的基础上,从中医的脉诊和舌诊数字化入手,可采集并重现中医的脉图、舌图,并建立了以中医教材为基础的中医诊疗数据库,为中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易用的辅助诊疗系统平台,也为中医学生和海外中医师提供远程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中医数字化和标准化研究日益深入,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进行中医交流、教学、科研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在原有的TCMCADS生成系统的基础上,从中医的脉诊和舌诊数字化入手,可采集并重现中医的脉图、舌图,并建立了以中医教材为基础的中医诊疗数据库,为中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易用的辅助诊疗系统平台,也为中医学生和海外中医师提供远程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缓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描述,存在着一个脉名多个含义的的现象,使学生学习起来难以理解。分析原因主要与一字多义有关。那么临床医生在实际切脉诊病时又是如何理解和应用缓脉的?对30位中医专家访谈的访谈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其结果可为进一步澄清、规范缓脉的概念、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其重要性已被古今医家所认识。然而目前脉诊的使用和推广受到限制。文章通过梳理古今文献,探讨了脉象对肝病辨证论治的指导价值,提出"肝应左关"和"弦为肝脉"对肝的辨证论治有明确指向性,左关异常脉象和脉见弦象皆有助于诊断肝病,由此论证了凭脉辨证的意义。同时指出脉象需与其他症状互参方具可靠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古今一脉相承。中医学"一个老头三根指头"的诊断模式易受医生主观感受影响,存在猜测与推断的可能,可重复性较差,传统中医诊断模式已经较为滞后,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现代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诊疗的需求,同样也制约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加速推进四诊合参客观化研究尤为迫切,文章对四诊合参现代化发展历程和四诊合参现代化发展的共性问题加以探讨分析,以期为四诊合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点思路,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四诊合参智能化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中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认识和判断病和证的重要手段。中国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继承了前人传统的脉学思想,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明·嘉靖甲子年间著成《濒湖脉学》一书,成为中医脉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脉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濒湖脉学》对《黄帝内经》、《难经》和《脉经》中脉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濒湖脉学》形成的自身学术特点进行系统性阐述,分析《濒湖脉学》对后世中医脉学思想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为全面了解中医脉学的发展历程提供思路,对研究和解读《濒湖脉学》涵盖的学术思想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实证主义主导的学术环境中,中医理论研究存在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医生经验和患者体验脱节,倾向"去人化"、"简约化"、"线性化"的问题,探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转变的可能性。在介绍、解读"叙事探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运用最具"质的研究"特点的"叙事探究"方法开展中医医生经验、内在思维和患者体验的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中医实践经验的意义、丰富中医理论内涵、发掘中医经验人文内涵具有积极意义;开展中医叙事探究有利于拓展中医理论思维与理论研究方法,有利于探索基于中医经验的理论方式,也有利于更好地留存中医经验的探究史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药现代化的推波助澜下,产生了一批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肿瘤中药注射液制剂,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品种较多,分类困难,许多未经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的西医医师,甚至包括部分中医医师,临床上存在不科学、不规范使用肿瘤中药注射液的现象.本文力图介绍一个科学的简约的分型方法,以期探讨常用肿瘤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名老中医治疗心力衰竭验案中临床症状与脉象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应用验案分析系统收集1980年以后的名老中医治疗心力衰竭验案306份,应用SAS统计软件,分别以症状和脉象为两组相关变量,对验案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痞满与迟脉具有典型相关关系,心悸与结脉具有典型相关关系;结论:根据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判断,痞满与迟脉、心悸与结脉的典型相关关系具有临床意义,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