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筛选熟地黄炭止血的主要药效部位,探讨其补血止血作用的炮制机制。方法:以小鼠的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为指标筛选熟地黄炭止血的有效部位;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同时结合尾部放血,以8%无水乙醇代替自由饮水的方法共同建立大鼠血虚出血模型,观察其一般体征、病理组织,测定大鼠的血常规指标即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和白细胞总数(WBC);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高、中、低切下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和凝血4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熟地黄炭组、熟地黄炭水部位组均可缩短小鼠BT和CT。与空白组比较,血虚出血模型组大鼠的RBC,HGB和WBC均明显降低;高、低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升高;PT,TT和APTT均延长,FIB增多。与模型组比较,熟地黄炭组大鼠的RBC,HGB和WBC均明显升高;高、中、低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均降低;PT,TT和APTT均缩短,FIB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熟地黄炭水部位组大鼠的RBC和HGB均升高;高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降低;PT,TT和APTT均缩短,FIB减少。结论:熟地黄炭通过升高大鼠RBC,提高HGB,改善环磷酰胺与放血所致血虚大鼠的体征,表现了其补血的作用;同时通过缩短大鼠TT,PT和APTT,降低FIB的含量,表现了其止血的作用。提示熟地黄炭针对血虚出血大鼠模型发挥了较好的补血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晨  柳佳  郑传柱  张丽  丁安伟  喻斌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52-3156
目的:考察侧柏炭各极性部位对干酵母致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止血作用。 方法:以云南白药为阳性药,对照组及模型组i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阳性组、侧柏炭石油醚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和水部位组分别ig相应的治疗药物,连续给药7 d,第7天复制血热复合出血模型,以全血及血浆黏度、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的量、红细胞压积(HC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量、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评价指标为导向,考查侧柏炭各极性部位的止血作用。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切变率下全血及血浆黏度明显增加,RBC,HGB,HCT明显升高,TT,APTT显著延长,PT显著缩短,FIB的量显著增加,PLT,PCT,MPV,PDW明显增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缩短TT,APTT,明显降低FIB的量,明显降低PDW,显著提高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肺组织病理性出血现象。正丁醇部位可明显增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部位可明显降低血浆黏度,明显缩短TT。但正丁醇和水部位作用程度均不及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对模型大鼠各环节的作用较弱。 结论:侧柏炭乙酸乙酯部位主要通过降低血浆和全血低切黏度、改善内源性凝血功能及促进血小板聚集功能发挥其止血作用,为侧柏炭止血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3.
侧柏叶炮制前后对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止血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晨  柳佳  张丽  李帅锋  周丽娜  丁安伟  喻斌 《中草药》2014,45(5):668-672
目的 考察侧柏叶炮制前后对干酵母致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止血作用。方法 以云南白药为阳性药,对照组和模型组i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阳性组、侧柏叶生品组、侧柏叶炭品组分别ig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给药7 d,第7天给药后复制血热复合出血模型,考察大鼠全血及血浆黏度、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量、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的量(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增加(P<0.05、0.01),RBC、HGb及HCT显著升高(P<0.01);TT和APTT显著延长,PT显著缩短,FIB的量显著增加(P<0.01);PLT、PCT、MPV和PDW明显增加(P<0.05、0.01);侧柏叶生品及炭品均可明显降低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P<0.05);生品组及炭品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RBC、HGb和HCT(P<0.05、0.01);生品组可明显缩短TT和APTT(P<0.05、0.01),明显降低FIB的量(P<0.05);炭品组可显著缩短TT和APTT(P<0.01),显著降低FIB的量(P<0.01),明显降低大鼠PLT、PCT、MPV及PDW(P<0.05);生品组及炭品组均可使肺损伤得到明显修复(P<0.050.01)。结论 侧柏叶生品和炭品均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改善肺出血等病理性损伤,主要通过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改善凝血功能,且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胶艾汤和四物汤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后活血功效变化的机制。方法采用sc肾上腺素加冰水浴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检测各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凝血4项、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HCT明显升高(P<0.01),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的量明显增加(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HCT明显降低(P<0.05、0.01),TT、PT、APTT明显延长(P<0.05)、FIB的量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1);胶艾汤中剂量组大鼠1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与HCT明显降低(P<0.05、0.01),APTT明显延长(P<0.05),PT明显缩短(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与胶艾汤中剂量组比较,四物汤组大鼠PT明显延长(P<0.01)。结论胶艾汤和四物汤均具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活血作用,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后活血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栀子炒炭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干酵母致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凉血止血作用,探索栀子炭的炮制机制。方法:检测栀子炮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运用HPLC测定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西红花苷-Ⅲ的含量,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8 nm和440 nm;利用UV测定总鞣质含量,检测波长760 nm。动物实验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生栀子组、栀子炭组。阳性药(云南白药)组、生栀子组、栀子炭组分别按2.1 g·kg-1(按生药量折算)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6 d后建立大鼠致热复合出血模型,监测大鼠肛温、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全血黏度的变化情况,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栀子炒炭后,栀子苷及西红花苷类成分含量急剧下降,总鞣质含量上升;与模型组比较,生栀子能够极显著性降低大鼠的肛温(P0.01),且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全血高、中、低切黏度(P0.05,P0.01),但对凝血指标无影响;栀子炭只能在0~4 h极显著性降低大鼠肛温(P0.01)及全血低切黏度(P0.05),但可显著缩短TT,APTT和PT(P0.05,P0.01),且能明显降低FIB水平(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栀子炭能够缓解血热出血大鼠肺损伤的症状。结论:栀子炭具有凉血止血作用,其炮制机制可能与栀子苷、西红花苷类成分及鞣质的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417-2420
目的:通过建立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特点的阴虚内热出血大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生地炭凉血止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干姜水煎剂灌胃,并以5%乙醇代替自由饮水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阴虚内热出血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肛温的变化,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肉眼观察大鼠舌、肺、胃、肝、肾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舌色稍红,胃黏膜无明显损伤,双侧肺脏色泽灰暗,暗红色瘀斑瘀点较多见,肺叶表面有较多出血部位,多呈点状、条索状和圆斑状;肝脏、肾脏均可见瘀血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灌胃干姜水煎剂及5%乙醇代替自由饮水7 d后,肛温有所升高(P0.05),造模给药14 d后,肛温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明显增加(P0.05),血浆黏度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T、TT、APTT延长(P0.05),FIB含量相对增加(P0.05),以上指标共同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生地黄组在给药13 d后明显降低了肛温(P0.01),表明生地黄发挥了其清热凉血的作用。阳性对照组和生地炭组降低肛温的效果不与模型组比较,生地炭组明显降低了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P0.05),显著降低了血浆黏度(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地炭组能明显缩短PT、TT、APTT(P0.05),降低FIB含量(P0.05);生地炭组舌象和胃黏膜正常,肝脏、肺脏、肾脏形态结构均基本正常,肝脏、肾脏无明显瘀血,肺脏有轻微瘀血。结论:生地炭通过影响内、外源性凝血途径、降低FIB含量,降低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共同发挥了凉血止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紫菀丸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凝血时间及肺部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云南白药组(0.5 g·kg-1),紫菀丸高、中、低(5,2.5,1.25 g·kg-1)剂量组.将供试品按每日20 mL·kg-1的剂量灌胃(ig),2次/d,给药7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复制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并比较紫菀丸对其血液流变性、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含量(FIB)以及肺部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升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TT,APTT明显延长,PT显著缩短,FIB含量显著增加.紫菀丸中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血热出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APTT,TT,明显增加FIB的含量.紫菀丸高剂量组能明显缩短TT,紫菀丸低剂量组能显著延长PT.紫菀丸中剂量组依次为全血黏度200 s-1(5.87±0.24) mPa·s,30 s-1(7.60±0.36) mPa·s,5 s-1(13.70±0.51) mPa·s,1 s-1(32.38±2.06) mPa·s,APTT(17.11 ±0.78)s,TT(30.07±2.00) s,FIB(5.56±0.14) g·L-1;紫菀丸高剂量组为TT(30.74±2.96)s;紫菀丸低剂量组为PT(14.63±1.14)s;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在肺体征方面,紫菀丸能够改善血热出血大鼠肺部损伤的相关症状,中剂量效果最好,其次是高、低剂量.结论:紫菀丸中剂量组能够改善血热出血大鼠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过影响内、外源性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原来达到止、凝血效果,紫菀丸高剂量组对部分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有一定的效果.紫菀丸剂量组对模型组大鼠肺部的损伤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研究及网络药理学探究墓头回水提液对干酵母联合无水乙醇所致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和正常小鼠凝血系统的作用,探究墓头回水提液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断尾法和毛细管法观察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干酵母所致血热出血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干酵母所致血热出血大鼠血常规指标;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墓头回止血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结果:墓头回水提液5、10 g/kg组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出血时间(P<0.05或P<0.01),墓头回水提液5、10、20 g/kg组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凝血时间(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P<0.01),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增加(P<0.01),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显著减少(P<0.05或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红蛋白量(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墓头回水提液5、10 g/kg组均能减少血热出血大鼠TT、APTT、PT和FIB(P<0.05或P<0.01);除墓头回5 g/kg大鼠PDW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各剂量墓头回水提液均能显著增加血热出血大鼠PLT和PCT(P<0.01),减少MPV和PDW(P<0.01);墓头回水提液10、20 g/kg组均能降低血热出血大鼠RBC、HCT、MCV、HGB(P<0.01),墓头回5 g/kg能显著降低RBC和HCT(P<0.01)。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槲皮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顺式十八烯-9-酸、反亚油酸甲酯、β-古芸烯和α-古芸烯7个墓头回止血活性成分,STAT3、MMP9、MPO、CCR5和JAK2 5个止血核心靶点,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道、钙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信号通道、趋化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道等10条信号通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7个活性成分均能与5个核心靶点自发结合。结论:墓头回水提液具有凉血止血作用,能够同时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机制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信号通道的相关蛋白表达,活性成分主要有槲皮素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揭示白茅根、艾叶止血与药性寒热的关系。方法采用SD大鼠分别建立血热出血和虚寒出血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观察白茅根、艾叶对血热出血和虚寒出血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结果白茅根高剂量能显著缩短血热出血动物模型的PT、APTT和TT,对FIB无显著影响;艾叶高、低剂量能显著缩短虚寒出血动物模型的PT、APTT、T T和FIB;两者还能不同程度降低全血高、中、低切黏度,但作用不显著。结论白茅根高剂量对血热出血大鼠止血效果显著,其止血主要与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酶、内外源共同途径有关,与纤维蛋白系统无关;艾叶高、低剂量对虚寒出血大鼠有显著止血效果,止血主要与内源性凝血酶、外源性凝血酶、内外源共同途径和抑制纤维蛋白系统有关;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为止血效果的产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特点的外感热毒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生地炭凉血止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同时皮下注射干酵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外感热毒出血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肛温的变化,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肉眼观察大鼠舌、肺、胃、肝、肾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舌色稍红,胃黏膜无明显损伤,双侧肺脏色泽灰黯,黯红色瘀斑瘀点较多见,肺叶表面有较多出血部位,多呈点状、条索状和圆斑状;肝脏、肾脏均可见瘀血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腹腔注射LPS同时皮下注射干酵母4 h后肛温有所升高(P<0.05),造模给药6 h后,肛温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明显增加(P<0.05),血浆黏度明显增加(P<0.05);PT、TT、APTT延长(P<0.05),FIB含量相对增加(P<0.05)。生地炭组在造模6 h后明显降低了肛温(P<0.05),明显降低了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P<0.05),显著降低了血浆黏度(P<0.01);明显缩短PT、TT、APTT(P<0.05),降低FIB含量(P<0.05);生地炭组舌象和胃黏膜正常,肝脏、肺脏、肾脏形态结构均基本正常,肝脏、肾脏无明显瘀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有轻微瘀血,肺泡腔内有少量的渗出液。结论:生地炭通过影响内、外源性凝血途径、降低FIB含量,降低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共同发挥了凉血止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甘遂半夏汤水煎液对正常大鼠血常规、血糖及甲状腺的慢性毒性作用。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甘遂半夏汤高、中、低剂量组(37,18.5,9.25 g·kg-1)及正常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采用等体积不等浓度ig,ig体积均为0.02 mL·g-1。实验组ig给药,正常组ig给蒸馏水。给药90 d。最后1次给药后禁食15 h,各组随机抽取一半大鼠,取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血糖,取甲状腺,HE染色观察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剩余动物停药后继续观察2周,重复以上检查指标。结果: 给药期,与正常组比较,高剂量组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5),中、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各剂量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无显著性差异。恢复期,各组大鼠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均无显著差异。给药期和恢复期,各组大鼠血糖均无显著差异。甲状腺形态观察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均未见显著性异常变化。结论: 长期高剂量服用甘遂半夏汤水煎液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可逆性增高,但对大鼠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血糖及甲状腺形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胶艾汤与四物汤对血虚模型大鼠补血功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胶艾汤和四物汤对血虚模型大鼠外周血象、免疫器官指数和红细胞膜能量代谢酶活力的影响,探讨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后补血功效变化的机制。方法每天于大鼠眼底静脉丛放血5 m L/kg,连续放血12 d,复制大鼠血虚模型;同时造模大鼠分别ig给予不同剂量的胶艾汤、四物汤、胶三汤及胶四汤,复方阿胶浆为阳性对照,各组均给药12 d;检测各组大鼠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免疫器官指数、红细胞膜Ca2+,Mg2+-ATP和Na+,K+-ATP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RBC、HGB、HCT、PLT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膜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0.01),脾脏和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胶艾汤高、中剂量组可明显升高大鼠RBC、PLT、HCT、HGB(P0.05、0.01),升高脾脏和胸腺指数(P0.05、0.01),增强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力(P0.05、0.01);四物汤组可明显升高大鼠RBC、HCT、PLT(P0.05),升高脾脏和胸腺指数(P0.05、0.01),增强Ca2+,Mg2+-ATP酶活力(P0.05)。四物汤组对RBC和Na+,K+-ATP酶活力改善作用明显弱于胶艾汤中剂量组。结论胶艾汤和四物汤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血作用,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后补血作用具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四物汤、四君子汤和八珍汤对贫血(血虚证)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初步探索补血、补气和气血双补方剂对中医血虚证型的疗效差异与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八珍汤组、四物汤组和四君子汤组(2.3,3.0,1.2 g·m L-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他4组按大鼠体重150 mg·kg-1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造模,观察3种方剂对贫血大鼠的外观体征,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数量,网织红细胞和骨髓象的影响,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肝肾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mRN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降低,RBC,HGB,PLT,WBC数量明显降低(P0.01),骨髓增殖能力降低,EPO mRNA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八珍汤与四物汤组明显改善贫血大鼠外观、提高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升高RBC,HGB,PLT,WBC数量(P0.05,P0.01),提高骨髓增殖能力,并上调EPO mRNA的表达。结论:三方中,气血双补方剂(八珍汤)疗效最好,补血方剂(四物汤)疗效优于单纯补气(四君子汤)组,实验结果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治疗血虚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临床治疗贫血症(血虚证)辨证施治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鲜地黄及其保鲜加工品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凉血止血作用的区别。方法:SD雄性大鼠80只,以干姜水煎剂15 g·kg-1灌胃结合5%乙醇代替自由饮水,联合给药15 d 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云南白药组、鲜地黄组、鲜地黄汁组、鲜地黄粉组、鲜地黄颗粒组、鲜地黄饮片组,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5 d,模型组给与等体积的蒸馏水,余下各组剂量分别为:0.66,9,9,2,9,2 g·kg-1。给药后观察各组大鼠摄食量、饮水量、粪便含水量的变化,以及舌、胃、肺部出血情况。通过测定全血及血浆黏度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等指标,考察鲜地黄及其保鲜加工品对模型动物血液系统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肛温升高,饮水量明显增加,摄食量减少,体重减轻,粪便含水量明显减少(P<0.05,P<0.01);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增加(P<0.05,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P<0.05,P<0.01),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灌胃给药鲜地黄及其加工品后大鼠热盛症状明显减轻,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以及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渐趋于正常。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鲜地黄及其炮制加工品能够改善血热出血大鼠舌、肺、胃部出血损伤的相关症状。结论:鲜地黄及其保鲜加工品能够减轻血热出血大鼠的热象症状,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凝血系统指标,具有凉血止血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枣提取物改善缺铁性贫血大鼠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饲以缺铁性饲料6周,按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及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大枣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2.7,5.4,10.8 g·kg-1)及硫酸亚铁组(100 mg·kg-1),另设正常组,连续ig给药4周,测定给药1,2,4周时血液中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容量(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直接测定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CHCM),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给药4周时测定血清中铁、血清总铁结合力、未饱和铁结合力、铁饱和度及肝脏中铁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液中HGB,RBC,HCT,MCH,MCHC,CHCM水平均明显降低,PLT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血清铁及铁饱和度及脾脏、肝脏中铁含量明显降低,未饱和铁结合力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枣提取物能低、中、高剂量组明显升高血液中HGB,RBC,HCT,MCH,MCHC,CHCM,降低PLT水平,对血中MCV,HDW,RDW,MPV及PCT变化均有改善作用;升高血清铁及铁饱和度,降低未饱和铁结合力,且明显升高肝脏中铁含量(P0.05,P0.01)。结论:大枣提取物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