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入阳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采取急救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症科救治时间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急诊科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工作中,对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可提高院前急救反应速率,缩短急诊科救治时间,而且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运用院前急救的临床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院前急救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入院前未行任何急救处理(n=34),而观察组则接受院前急救处理(n=50),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院内接诊反应时间、首次救治时间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均较短,并且入院时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给予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HBO)对重度颅脑外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将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在发生颅脑外伤的8 d~1个月内进行HBO,对照组在发生颅脑外伤的1~2个月内进行HBO。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在患者治疗出院后的6个月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治疗,所有患者的GC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GC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期,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病情稳定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来说,尽早采用HBO能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重点探索绿色通道急救流程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抢救的价值。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东莞市樟木头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43例患者应用绿色通道急救流程,是为观察组,另外43例患者没有应用绿色通道急救流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抢救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仅达到65.12%,显著低于观察组的的88.37%(P0.05)。对照组的医院处理时间、急救处理时间均比观察组长。对照组的满意度仅可达到76.74%,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7.67%(P0.05),两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满意度、医院处理时间、急救处理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急救流程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抢救的价值较高,提高了抢救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序贯评估法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颅脑损伤患者整体救治时间及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1∶1随机分配法将其分成急救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急救组给予患者基于序贯评估法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评估工具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以及瞳孔观察。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程序的护理措施。观察比较2组患者从呼救至接受治疗的整体救治时间、医院反应时间、预后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急救组患者的整体救治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急救组患者的各项预后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急救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序贯评估法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缩短颅脑损伤患者的医院反应时间、整体救治时间,显著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显著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在临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护理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韦英光 《中医药研究》2012,(11):1403-140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送入医院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经相关专业人员就地进行院前急救后再入院接受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Fugl 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所提高(P〈0.01),但观察组患者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1)。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X^2=5.77,P〈O.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能够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促进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执行功能训练对颅脑创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虎门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颅脑创伤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受限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执行功能训练。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AD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评分。结果:在训练前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平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执行功能训练对颅脑创伤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干预配合针刺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2组均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适时给予运动干预。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BBS)、躯干控制功能(sheikh)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ADL)。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45%,对照组为73.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ADL、BBS、Sheikh评分干预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ADL、Sheikh评分干预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S评分干预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干预配合针刺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躯体运动及平衡功能,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中医活血化瘀法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GOS评分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8%)(P<0.05);治疗组全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14 d时治疗组GCS评分及治疗结束、随访结束时GO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给予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作用,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OD、Hcy等指标改善情况、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更高,NIHS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cy及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cy降低,SOD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水平更低,SOD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氧化应激指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9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4例)与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45例),6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Fngl-Meyer运动评分(FMA)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康复护理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对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重度颅脑外伤应用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颅内压监测进行分组;对照组51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颅内压监测,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对比分析颅内压正常、轻度增高、中度增高和重度增高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综合评价患者的转归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压正常、轻度增高、中度增高和重度增高患者的GOS、预后良好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CC)分析,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与GOS、预后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大于对照组,预后不良率、死亡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可评估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对于指导治疗具有应用价值,有利于促进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抢救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登记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分别予以积极液体复苏治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输液量、血清乳酸、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Ⅳ~Ⅴ级(预后良好)患者百分比为68.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更有助于优化各项治疗指标,提升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循经针刺综合康复疗法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患儿发育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儿随机均分后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经针刺治疗;治疗一疗程后,评估并对比两组患儿的发育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估指标:GMFM、ADL、FMA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患儿生理指标:大脑血流速(VP)、肌张力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76.19%,观察组优良率为92.86%,经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ADL、FMA评分均可见好转,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ADL、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评分、VP均可见好转,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VP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针刺综合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发育状态、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儿脑部血流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多种感觉刺激(Rood)疗法对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疗效、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Rood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患侧踝关节痉挛状态(CSI指数)、预后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FMA评分、CSI指数、ADL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SI指数明显降低,并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升高、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Rood疗法对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联用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缓解踝关节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催醒中应用高压氧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6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包括口服药物、胃肠营养及康复锻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以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ESS)的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经脑地形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在局部脑血量上升、弥漫性慢波减少方面要较对照组显著。结论给予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高压氧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脑组织及脑神经功能,术后催醒效果较为理想,可在临床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昏迷程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9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电针刺激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GCS评分、卡氏评分、昏迷时间、药醒率及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昏迷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苏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3 d时2组患者GCS评分和卡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7 d、2周以及4周时随着患者恢复GCS评分和卡氏评分也较治疗前逐步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时间段评分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CBF、CBV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昏迷程度,缩短昏迷时间,有效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及CBF、CBV,对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4)
目的探讨菖郁二黄汤联合针刺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s 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受治疗的93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7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菖郁二黄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0 d后,比较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IL-1β、MCP-1、s ICAM-1水平、NIHSS评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0.43%相比,观察组95.74%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头痛、四肢乏力、失眠健忘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IL-1β、MCP-1、s I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FMA、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采用菖郁二黄汤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体征,并提升其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身体转归,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ADL)、简式Fugl-Meyer(FMA)量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8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6例,总有效率为86.6%,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肩部疼痛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DL评定方面,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MA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Barthel指数(ADL)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VAS以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