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心藏神,即心有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心理活动的功能。"治病先治神"是周德安教授的学术思想精华,这一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周德安教授在针灸临症中始终遵循着治病必先调治心神之思想,并制定出调治心神的著名针灸组方"四神方"和"五脏俞加膈俞"等。"治病先治神"道出了针灸乃至中医治病之至高境界,理应成为我们针灸工作者临症时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沙岩  夏淑文 《光明中医》2013,28(8):1553-1555
周德安教授从医50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针灸治神""治病先治神"为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周教授"治神"的内容包括调治医者之"神"和调治患者之"神",在注重医生自身修养的前提下,重点治疗病人精神、心理层面的"神"和发挥患者"元神"主宰的整体调控作用,并为此设置了针灸治神系列处方,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神志疾病和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3.
《内经》自问世2500余年来,大多认同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形神合一和藏象经络学说。再次认真研读后提出:《内经》的核心思想应是"神本论"。全经共提"神"字达176次,养生先养神,诊病先察神,治病先治神。"上守神,粗守形","神舍于心",使心成为五藏之大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结论:西方医学治局部微观的细胞的病,传统中医药学治整体的宏观的证,匡调元体质病理学调治个性化的人,此"神本论"兼调每个人的"心神"(Spirit)。  相似文献   

4.
心主神明,是君主之官的功能体现,是心主血脉的延伸衍生。心衰者运血乏力,神失所养,易见神志虚弱或失常诸症;神志虚弱或失常,又可加重心衰诸症,二者互为因果,常相兼而行,相助为患。失眠和焦虑是心衰常见伴随症状,是导致心衰症状加重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在心衰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失眠和焦虑可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张伯礼老师治疗心衰注重"心神同调",常察病解之机因势利导决定治疗目标的次序,将治未病思想贯穿心衰治疗全过程,治心不忘调神。多种治法并用综合调治心神,用情志制胜理论协助调神。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妙在 "脐"中     
袁秀芬 《养生月刊》2022,43(2):164-166
肚脐,又名气舍、下丹田、命蒂.最早出现"神阙"二字的是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他认为:"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活."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为人体元气之海,维系着全身的经脉,这个先天之气的出入之所,对人的后天性命也至关重要,《会元针灸学》中说:"神阙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故脐通心神."《厘正按摩要术》中说,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域,阴阳气血之发源,医家认为,腹者有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关于心神的论述是认识生命之神的门径。神为生命之本,而非思维意识。养生莫若知本,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神。医道是和神之道。神藏是神的五行归类,而不是人体组织器官。不知神不可以为工,知神必须先知心神。心神即心主之神明。心主是生命活动的主导方式,神明是生命之神的和谐致用。主明则安,不明则病。各种疾病多与心神有关,诊治之道在于调和心神。中医诊治之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与神治。  相似文献   

7.
人之寤寐由心神所控,不寐之病机总属邪气扰神或心神失养。笔者在岭南多年临床发现,消渴症见不寐者,多表现为脾虚胃热之中焦寒热错杂证,是以营血不足,湿热有余而致心神被扰,心失所养所致。治疗上注重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以治本虚,祛湿醒神,平调寒热以治邪实。临证时常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渴不寐,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针刺的疗效除了与治疗的时机、穴位、手法有密切联系外,与"治神"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有道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人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盛衰息息相关,人的情绪、精神、意识等直接影响到人的脏腑气血。《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记载。针灸"治神"对于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治神"是针灸治病大法,为针灸治病的要旨。治神,贯穿了针刺的全过程,针前的察神、定神,针时的候神辨气,针后的守神养神。神者,生命之本。治神,包括治医者之神和治患者之神,只有医患相互沟通配合,治之以神,才能提高针刺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神、脑、心的全面深刻探析,及多年临床经验,孙远征教授提出"调神"针刺法,其以调"心神、脑神"为理论依据,"醒神""治神""调神""守神"为治疗的核心理念,将"调神"针刺法通过"神—脑—心"体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成确切的针刺方法,并规范了针刺手法的操作和刺激量,强调可广泛应用于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疾病,或者部分功能性疾病、情志类疾病,亦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0.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针刺的核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长期的针灸临床,反复学习、领会、探讨<内经>中关于针刺"真"与"神"的理论内涵,指导于临床.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与中枢"靶位"的调控机制,形成了单穴疗法、快速针刺、3秒钟见效、安全等技术特色,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是实施科学针刺的理论核心,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13.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有“府吏免寻、李延共止”一句。其中“兒”乃今“倪”字,为姓。作为姓氏,兒、倪关系复杂,源远流长。本文从姓氏学角度剖析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5.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9.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20.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