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临床用药规律,为"虚气留滞"创新病因病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检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治疗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内置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并分析组方规律,演化获得新方。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651篇,涉及处方677首。方剂统计中,自拟方中以"疏肝健脾"或"健脾疏肝"命名的方剂出现频次最高(187),时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逍遥散(62),经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四逆散(15);药物统计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为柴胡、茯苓、白芍、白术、陈皮,药物四气五味以辛温、苦寒、甘平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胆为主;通过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演化得到新处方15首。结论疏肝健脾法是临床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的基本治法,且用药规律为肝脾同治,更重实脾,治疗代表方剂为逍遥散、痛泻要方;该研究揭示了临床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验证了"虚气留滞"病机理论下肝郁脾虚证"虚-郁-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价,得出以文献为依据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万方全文期刊数据库、Medline等数据库,逐篇检索1990~2004年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文献中涉及中医证型的文献,建立文献评价表。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71篇,涉及证型共78种,总病例数10606例。排在前10位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中阻、脾肾阳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阴虚内热、阴虚湿热疫毒、气滞肝郁脾虚,合计占总病例的57.8%。结论:“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的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分型标准,只能部分满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对近15年来有关肝郁脾虚证的期刊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分析和总结,旨在分析不同病种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规律,以求为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惠登城  王铮  边艳琴  孙明瑜 《光明中医》2023,(18):3538-3541
目的 基于对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的认识,探讨孙明瑜教授治疗NAFLD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对孙师脂肪肝门诊就诊的NAFLD患者的基本信息、证型、方药、辅助检查进行归纳总结,对其进行疗效评价,并寻找肝郁脾虚型NAFLD的核心用药。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3例NAFLD患者,其中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y-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均有所下降(P<0.05),肝郁脾虚型患者中医症状较治疗前改善;核心药物复杂网络图显示,肝郁脾虚型核心药物为柴胡、白芍、北沙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垂盆草、山楂、丹参、金银花。结论 运用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总结出健脾疏肝清化方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背景]乳腺癌患者抑郁程度较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的]寻找乳腺癌中医证候规律。[检索策略]检索词:乳腺癌、抑郁、辨证、经验、证型、证候,检索CNKI、Wan Fang Data、VIP建库至2014年10月,中医证型研究/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专方治疗特点/基本症状描述相关文献,同时追溯纳入文献/参考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对照研究、经验报道、临床研究。文种限中文。2研究对象:种族、国籍、病程不限;排除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3资料完整。具有中医证型研究或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或专方治疗特点或基本症状描述。[资料提取与分析]手工检索:双人独立完成,并核对检索结果,意见不统一,咨询2~3名专家讨论决定,保证纳入文献符合标准。采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求合、排序。[结果]初检88篇中文文献,阅读文献题名、摘要及全文,排除82篇,纳入6篇,均为中文文献。乳腺癌抑郁状态为虚证,肝肾阴虚为主;常见单一证候单证型:气滞证最为常见;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关系密切。[结论]乳腺癌抑郁状态以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肝郁气滞为主。[问题与展望]目前对乳腺癌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研究尚属初始阶段,今后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相关中医证候调查。  相似文献   

6.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其组方精炼,配伍得当,初时为治疗妇科疾病所设,可治疗肝脾不调之肝郁脾虚湿盛、水湿内停之证。该方还可用于治疗肝脾不调相关的各种内科疾病,临床中凡属于肝郁血虚、脾虚湿盛、痰瘀内停等证均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通过病案举隅,介绍笔者对此方的临床运用经验和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药证规律。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19年12月31日知网、万方、维普及SinoMed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用方,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86篇文献,89个中药处方,其中4种高频描述的证型为脾虚湿盛证、乳食积滞证、脾虚湿困证、脾虚肝郁证,共记载中药112味,常用药物组合共3对,新方组合共6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芳香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找出芳香消脂方治疗NASH的最有效的中医证型,指导其辨证用药.方法:对符合诊断的220例NAS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5个证型组:痰湿内阻证组(65例)、肝郁脾虚证组(60例)、肝郁气滞证组(30例)、湿热蕴结证组(35例)、痰瘀互结证组(30例).5组均给予芳香消脂方口服治疗1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血脂等变化.结果:痰湿内阻证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各治疗组,肝郁脾虚证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湿热蕴结证组和痰瘀互结证组.治疗后各证型组的肝功能(ALT、AST)和血脂(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后痰湿内阻证组的ALT、AST、TC明显低于其他4组,痰湿内阻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的TG、LDL-C明显低于其他3组.结论:芳香消脂方可明显降低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NASH患者的血脂、肝功能水平,其中痰湿内阻型是芳香消脂方治疗的最有效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董湘玉教授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常用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挖掘临床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泄泻方剂组方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筛选董老接诊患者中医诊断为肝郁脾虚型泄泻者,对处方进行整理,录入系统,分析董老治疗肝郁脾虚泄泻的常用药物,常用药对,核心组合,提取新方。结果:通过收集明确治疗肝郁脾虚泄泻处方162张,包含中药89味。统计药物出现频次,计算常用药对36对,得出规则19条,演化3~4味药核心组合30个,并形成新方7个。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可深度挖掘名老中医处方经验,应用于分析方剂组方规律,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P>0.05)。结论: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探讨胆囊术后综合征辨证论治。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亏虚资生丸主之,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化裁,肝胃不和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法,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络失养方选一贯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慢性胆囊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胆湿热型、脾虚气郁型、肝郁阴虚型等4型,观察运用百草丹胶囊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以本院非标准制剂百草丹胶囊每日3次口服,每次2粒,结合中药辨证分别予以行气祛瘀法、清热利湿法、健脾舒肝法、疏肝养阴法治疗,一共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辨证合百草丹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有十分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慢性胆囊炎进行辨证分型,观察运用穴位注射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以穴位注射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8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辨证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胆囊炎有十分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郁脾虚证是多种疾病的关键证候;虚气留滞是多种病证的动态化规律;分析肝郁脾虚证中肝郁与脾虚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肝郁是引起疾病的始动因素,脾虚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虚气留滞动态变化。肝郁脾虚证进一步发展演变,则伤及元气,形成元气亏虚,气血阴阳受损;虚则加重留滞,形成痰湿、瘀血、火热和浊毒等壅聚,虚滞裹挟,疾病缠绵难愈。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疏肝尤应重视补脾;针对虚气留滞,特别应先培补元气。因此,充分理解肝郁脾虚证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是防治多种慢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核素胃排空的特点。方法将多中心的84例FD患者分为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四组,并进行核素胃排空检查,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胃半排空时间、胃排空速率、2小时存留率。结果 (1)84例FD患者中,胃排空延迟者46例(54.8%),胃排空正常者38例(45.2%);(2)胃半排空时间肝胃气滞型最长(140.7±55.3)分钟,其次为脾虚气滞型(134.3±64.6)分钟,肝胃郁热证(118.7±27.4)分钟,湿热壅滞型最短(100.8±26.7)分钟,经方差分析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与肝胃气滞证、脾虚气滞证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排空速率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型最高(0.53±0.12)与其它三个证型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小时存留率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不同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37.2%±12.8%)与肝胃气滞证(51.0%±14.7%)、肝胃郁热证(46.9%±11.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与脾虚气滞证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不同的核素胃排空特点,湿热壅滞证呈胃排空加速表现,肝胃气滞证、脾虚气滞证呈胃排空延迟表现。  相似文献   

16.
抑郁、焦虑等各种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特别是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心神失调为主者,治病求本、调心治胃,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脾胃运化失调者,以旋覆代赭汤加减。胃肠疾病多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实则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虚乃脾胃虚弱,治疗时应兼顾虚实两方面,当以疏肝和胃,兼以益气健脾。审证求因、疏肝和胃,实证以柴胡疏肝汤加减,虚证以六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与B超声像图对子宫肌瘤诊断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论治子宫肌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所收集的4种临床常见证型肝郁脾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痰湿血瘀型的112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B超检查。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中医辨证论治子宫肌瘤与B超诊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B超声像图中,肝郁脾虚型患者以低回声型为主,阴虚火旺型患者以等回声型为主,气滞血瘀型患者以强回声型为主,痰湿血瘀型患者以混合型为主。结论:子宫肌瘤的B超声像图分型与中医证型有对应关系,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团队赴武汉疫区开展中医药临床救治,并取得一定效果。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本病病变虽核心在肺,但肝脾在辨治中的作用对于改善预后亦有重要作用。肝郁伤神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常见病机,患者常伴有情志异常表现,存在肝郁为本,神乱为标,肺病及肝,金木克伐的旁路病机,并显著加重病情。因此,用药当兼顾调肝安神,改善睡眠,调护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脾失健运是COVID-19的重要病机,健运脾胃应为基本治法之一。总之,肝郁脾虚应当作为COVID-19中医辨治上需要纳入考虑的重要病机,注重肝脾的调理,或是提高疗效及防止复发的另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服用中药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289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用自制证候信息采集表采集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术后第1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术后第4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术后第7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结论: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早期证候以虚为主,逐渐演变为虚中夹实。  相似文献   

20.
抑郁、焦虑等各种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特别是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心神失调为主者,治病求本、调心治胃,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脾胃运化失调者,以旋覆代赭汤加减。胃肠疾病多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实则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虚乃脾胃虚弱,治疗时应兼顾虚实两方面,当以疏肝和胃,兼以益气健脾。审证求因、疏肝和胃,实证以柴胡疏肝汤加减,虚证以六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