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晏琼  胡宗定  吴建勇 《中草药》2006,37(2):262-265
目的比较几种生物诱导子〔酵母提取物(yeast ex tract)、寡半乳糖醛酸(o ligoga lacturon ides)、真菌诱导子(funga l e lic itor)〕和非生物诱导子(A g 、Co2 和α-氨基异丁酸)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丹参酮。结果生物诱导子一般都能有效地提高丹参酮的产量,不同诱导子的诱导效果之间存在差别。最高的丹参酮产量由100μg/mL的真菌诱导子获得,是对照组产量(0.42 m g/g)的4.7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酮的诱导能力相对生物诱导子较差,其中50μm o l/L Co2 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产量(1.75 m g/g),是对照组产量的4.1倍。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表现出了一定的诱导选择性。所有的生物诱导子都显著提高了隐丹参酮的量而所有的非生物诱导子都选择性地提高了丹参酮Ⅰ的量。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添加的诱导子都没有对丹参毛状根的生长造成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在丹参毛状根培养中添加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都可以选择性地提高丹参酮的积累,并且不影响毛状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茉莉酸甲酯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积累和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 jasmonat,MJ)对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和向培养基中的释放的影响。方法:6-7V 悬浮振荡培养ATCC15834 农杆菌诱导的丹参毛状根培养18 d后,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化学诱导子——茉莉酸甲酯,采用HPLC 的方法,测定MJ处理后不同时间段(2,6,9 d)丹参毛状根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IA 的含量以及其在培养基中的含量。结果:毛状根经MJ处理后2,6,9 d隐丹参酮的含量分别达0.039,0.204,0.572 mg·g-1,分别是同时期未经MJ处理的2.2,8.5,23.8倍;丹参酮IIA的含量达0.251,0.601,1.563 mg·g-1,分别是同时间期未经MJ处理丹参毛状根的1.9,4.1,6.2倍。结论:MJ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并向培养基中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种前体化合物和几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含量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丹参不定根,探讨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结果培养第0天饲喂前体化合物,发现添加1.0 mmol·L-1乙酸钠、0.5 mmol·L-1酪氨酸和0.5 mmol·L-1乙酸钠分别得到了最高的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含量和原儿茶醛含量。培养第16天各种非生物诱导子处理,发现超声处理丹参不定根产量和原儿茶醛含量明显增加;1.0 mg·L-1水杨酸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高盐和高糖促进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硝酸银和硝酸镧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但抑制了原儿茶醛合成。结论前体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对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LC-MS-MS测定大鼠血浆隐丹参酮的浓度,比较隐丹参酮单体及丹参酮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点,评价丹参酮提取物中其他成分对隐丹参酮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ig给予隐丹参酮5.7 mg·kg-1或丹参酮提取物(相当于隐丹参酮5.7 mg·kg-1)后,眼底静脉丛取血,分离血浆,经甲基叔丁基醚液-液萃取后进行LC-MS-MS分析,测定血浆隐丹参酮浓度,经3P97程序处理数据。结果隐丹参酮在0.1~50μg·L-1内线性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1μg·L-1,方法回收率为94.0%~103.8%。大鼠灌胃隐丹参酮和丹参酮提取物后的药-时曲线分别符合一房室和二房室模型。灌胃丹参酮提取物后,与灌胃隐丹参酮相比,前者测得的隐丹参酮ρmax和AUC0-t分别比后者增大3.4和3.5倍。结论本实验建立的LC-MS-MS测定法,专属、准确、灵敏,适用于隐丹参酮单体和丹参酮提取物中隐丹参酮的药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脂溶性丹参酮成分可促进隐丹参酮的吸收和/或转化,提高隐丹参酮的生物利用度,对认识丹参酮成分的协同作用和临床药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c-fos,c-junmRNA表达变化及丹参酮ⅡA的影响。方法:取12只1 d龄新生Wistar乳鼠,进行心肌细胞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AngⅡ(10-6mol.L-1)组,AngⅡ(10-6mol.L-1)+丹参酮ⅡA(10-8g.L-1)组,AngⅡ(10-6mol.L-1)+缬沙坦(10-6mol.L-1)组,丹参酮ⅡA(10-8g.L-1)组,缬沙坦(10-6mol.L-1)组。相差显微镜测量心肌细胞大小,[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RT-PCR检测心肌细胞c-fos,c-jun mRNA的表达。结果:在培养液中加入AngⅡ作用30 min后,心肌细胞c-fos,c-jun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AngⅡ作用24 h后,AngⅡ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AngⅡ持续作用7 d后,AngⅡ组心肌细胞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采用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干预,二者可抑制AngⅡ诱导的c-fos,c-jun mRNA的表达增强(P<0.01)、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增加(P<0.01)及心肌细胞直径增大(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c-fos,c-jun的表达增强,减轻心肌肥大。  相似文献   

6.
大孔树脂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过程中的原位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琳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52-1754
目的:考察大孔树脂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过程中的原位富集。方法:在丹参毛状根培养过程中添加大孔树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根内、培养液和树脂3个不同位点中3种主要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在选择的3种大孔树脂(X-5,AB-8,XAD-4)中,树脂X-5对丹参毛状根培养过程中生产的丹参酮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在树脂加入后的4 h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达到1.2 mg·g-1,总丹参酮吸附率达到92.4 %。结论:大孔树脂X-5可以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过程中有效地对丹参酮进行原位富集,简化了后续的提取分离步骤。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4种丹参酮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丹参醇提物中4种丹参酮的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VP-ODS C18柱(4.6mm×250mm,5μm),以甲醇-0.05mol·L-1醋酸铵缓冲溶液(醋酸调pH至2.5)(70:3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3nm,柱温40℃,以丙酸睾丸素为内标,测定血浆4种丹参酮的浓度。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Ⅰ、次甲基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12.75mg·L-1;0.01~16.25mg·L-1;0.02~13.75mg·L-1;0.02~13.25mg·L-1,其回收率均大于88.7%。药动学参数表明,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次甲基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丹参提取物中丹参酮类的血药浓度分析和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使用萜类物质合成MEP途径中关键酶DXR的有效抑制剂磷胺霉素(100 μmol·L-1)处理丹参毛状根,在处理后2,4,6,8,10,16,21 d收获毛状根,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丹参酮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随着磷胺霉素处理时间延长,丹参毛状根颜色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浅;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呈抛物线型变化,在处理后第6天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检测了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含量,其中丹参酮Ⅰ的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第21天时对照组毛状根中总丹参酮含量是处理组的5.63倍。上述结果表明,丹参DXR基因对于MEP途径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抑制SmDXR基因表达将对该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考察生物诱导子真菌菌丝提取物和非生物诱导子茉莉酸甲酯及二者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综合性影响.方法:在继代培养21 d的丹参毛状根中添加不同的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分别测定不同收获期毛状根的生长量和两大类成分的积累量.结果:3种处理均显著抑制了丹参毛状根的生长,促进了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的积累,但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却有不同的作用,茉莉酸甲酯可以促进酚酸类成分的积累,真菌诱导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酚酸类成分的积累.结论:真菌诱导子和茉莉酸甲酯以及二者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不同成分的积累具有不同的影响,3种处理条件下水溶性成分的积累和脂溶性成分的积累基本不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4种丹参酮成分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梯度洗脱,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Intersil C18分析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0%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6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保留时间分别为11.9,19.2,21.3和28.5 min,与各自相邻峰的分离度均大于1.5,理论板数分别为3?310,4 278,3 624和20 677。二氢丹参酮Ⅰ平均回收率为101.3%,RSD=2.2%,隐丹参酮平均回收率为97.2%,RSD=2.2%,丹参酮Ⅰ平均回收率为102.1%,RSD=3.0%,丹参酮ⅡA平均回收率为99.5%,RSD=1.9%。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最低检出浓度分别约为0.6,0.9,0.6和0.3 μg·mL-1。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丹参酮合成相关的SmCYP81C16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中所含的丹参酮为二萜醌类化合物,而鉴定参与丹参酮合成的CYP450基因成为解析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分子机制的关键步骤。方法:本实验从丹参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SmCYP81C16基因,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基因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预测该蛋白质二级结构、保守结构域等,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的组织/器官表达特异性;通过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株系,通过化学检测及代谢组学分析丹参酮类化合物在对照株系和过表达株系中的含量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毛状根中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SmCYP81C16基因全长1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5.8 kDa;SmCYP81C16在丹参茎和根的周皮部高表达;通过化学检测及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对照株系比较,在SmCYP81C16过表达阳性株系中,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升高;过表达毛状根中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SmCYP81C16具有正向调控丹参酮生物合成的功能。本研究为利用生物技术方法提高丹参酮类化合物含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的含量,验证该方法在丹参药材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以丹参药材为研究对象,药材中4个有效成分为指标性成分,分别建立丹参酮ⅡA与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4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16批丹参中4个指标性成分,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丹参酮ⅡA,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丹参中多种成分的质量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4.
阎岩  赵欣  张顺仓  刘岩  梁宗锁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1985-1991
作者前期研究成果显示密旋链霉菌Act12可以上调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大幅提高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该实验则进一步研究了活性氧在Act12诱导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的作用。在继代培养21 d的丹参毛状根中添加Act12不同的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分别测定不同收获期毛状根的生物量,毛状根中活性氧积累量,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量和关键酶基因表达量。Act12诱导后丹参毛状根中活性氧含量上升,HMGRDXR基因表达上调,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的32.4,4.8倍,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增加,最高达到对照的10.2倍;加入活性氧抑制剂CAT和SOD后,丹参毛状根中的活性氧含量较Act12处理显著下降,HMGRDXR基因表达也明显下降,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较Act12处理下降了74.6%。活性氧介导了Act12诱导丹参酮积累,Act12很可能是通过ROS信号通路激活了MVA和MEP途径,从而提高了丹参酮在毛状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总丹参酮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霄翔  陈少兵  王艳萍 《中药材》2008,31(3):431-434
目的研究从丹参中提取和纯化总丹参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以总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化提取总丹参酮的工艺条件;以总丹参酮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纯化总丹参酮粗提物的工艺条件.结果总丹参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7倍量的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5 h;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加15倍量的8%碳酸钠溶液,洗涤5次,每次搅拌5 min.结论纯化工艺条件能使总丹参酮粗提物的含量由18.23%上升至57.29%,达到了新药申报规定的要求.该提取和纯化总丹参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简便易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卞爱华  高文远  王娟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2):1690-1693
 目的研究水杨酸、酵母提取物、水解酪蛋白、高糖、高盐、超声等诱导子对甘草悬浮培养细胞中甘草酸积累的影响。方法向细胞悬浮液中加入各种诱导子或对细胞悬浮液进行超声处理。结果加入10 mg·L-1水杨酸可使甘草酸的含量为对照组的1.86倍。低浓度的酵母提取物对甘草酸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入1 mg·L-1酵母提取物时,甘草酸的含量为对照组的3.71倍,达到14.20μg·g-1。添加100 mg·L-1水解酪蛋白时,甘草酸的含量为对照组的1.69倍。高盐胁迫对甘草酸的积累有较高的影响,其含量为对照组的1.96倍。结论甘草细胞悬浮培养中,添加水杨酸、酵母提取物、水解酪蛋白、高糖、高盐、超声等诱导子是提高细胞中甘草酸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提取工艺和吸附树脂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的提取工艺和筛选吸附树脂。方法:以总丹参酮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提取工艺;以总丹参酮吸附率、解析率为指标,采用树脂静态吸附、解析试验法筛选吸附树脂。结果: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90%乙醇12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D101-1树脂对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吸附和解析效果最好。结论:该工艺能较好的提取、分离和富集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