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30例行扁桃体摘除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患儿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儿应用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术中镇痛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对比常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与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乳腺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75例乳腺良性包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观察组38例给予芬太尼1~2μg/kg+丙泊酚1.5~2.5mg/kg静脉麻醉。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呼吸改变以及镇痛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SBP、DBP、HR、RR较基础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患者唯有HR在手术初期有所降低(P〈0.05),其余血流动力学指标未出现显著变化;观察组患者术中绝对无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乳腺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麻醉效果更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麻醉中泵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的优势与安全性。方法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视觉VAS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麻醉中能够取得确切的临床效果,患者恢复情况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A组)30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B组)30例。比较两组硬膜外局麻药用药量、麻醉效果,监测麻醉前、麻醉后30min、60min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血糖(GS)变化。结果: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93.3%、B组83.3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膜外腔首次用量A组比B组少用34%(P〈0.01);两组HR麻醉后均有所下降,60min时A组心率较B组更稳定(P〈0.05);B组在30min时SBP、MAP下降较A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B组在60min、术毕时SBP、DBP下降较A组有显著差异(P〈0.05),B组血糖水平在30min、60min较术前增高(P〈0.05)。结论: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循环稳定,术中应激反应轻。可作为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抑制肠道手术牵拉反应的作用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患有肠道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嵌顿疝、肠梗阻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追加的静脉镇痛用药量、呼吸抑制程度以及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肠道手术患者穴位电针刺激合谷、内关后VAS评分明显低于电针前(P〈0.01)。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减轻肠道手术的牵拉反应及所引起的不适,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芬太尼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建明  周根欣 《中医正骨》2008,20(12):13-13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于术后4h、8h、12h、24h、48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镇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镇痛效果相似,VAS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8h内芬太尼用药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能明显减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的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脑膜瘤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脑膜瘤手术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异丙酚维持麻醉,治疗组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结果2组麻醉中都无死亡患者,治疗组各时间点MAP、HR和5p(O2)变化对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麻醉后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均〈0.05)。麻醉后2组P(O,)和跏v(O:)含量都明显升高(P均〈0.05),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2组不同时间点La、Ljv和DUv—a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同时组间对比也无明显差异(P均〉0.05)。麻醉后2组S100B蛋白含量都明显升高(P均〈0.05),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脑膜瘤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脑氧代谢、保持乳酸浓度平稳等优点,可有效阻断S100B蛋白介导的脑损伤,达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佐辛在腹腔镜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时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7例,实验组给予地佐辛静脉镇痛,对照组给予芬太尼镇痛。结果2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其中术后2h、6h、12h以及24h镇痛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8h患者实验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2h、6h、8h以及12h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时2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4h患者镇痛泵按压比较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发生镇痛相关不良反应4例(6%),对照组发生14例(2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佐辛术后静脉镇痛具有效果好,可降低术后嗜睡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下肢骨折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切开复住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置管分次麻醉,治疗组选择硬膜外麻醉。结果:治疗组术后2h与术后48h的VA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满意度为86.7%,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以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患者的满意度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手术患儿按麻醉方案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全凭静脉麻醉组)和对照组(静吸复合麻醉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皮或植入开口器时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效果满意,患儿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针刺复合静脉麻醉用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接受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手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复合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麻醉的方法,观察2组镇痛镇静效果、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术中打鼾和呼吸抑制发生率以及麻醉前、术毕、术后第1天血清皮质醇(Cor)含量的变化。结果:2组均取得了良好的镇痛和镇静效果;在观察组不用异丙酚的情况下,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的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打鼾和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Cor含量的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麻醉前和术毕血清Cor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早上血清Cor含量较麻醉前和术毕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复合静脉麻醉用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手术镇痛镇静效果良好,能够减少静脉麻醉药用量;降低术中打鼾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并可以降低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针刺麻醉在直肠癌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的镇痛效能.方法:69例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各23例.针刺麻醉取穴均为足三里、三阴交.Ⅰ组针刺诱导后全麻,Ⅱ组全麻后针刺,Ⅲ组单纯全麻.记录术中最低肺泡内有效浓度(MAC).结果:Ⅰ组MAC平均为(1.35±0.19)Vol%,Ⅱ组为(1.49±0.22)Vol%,Ⅲ组为(1.64±0.27)Vol%,全麻诱导前或全麻诱导后针刺均有降低全麻下行直肠癌手术患者所需MAC约0.29%、0.15%.3组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针刺麻醉具有一定的麻醉镇痛辅助作用,且以全麻前加强针刺诱导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13.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can be explained in part by endogenous opioids. If so,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enhanc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endorphins. If D-phenylalanine (DPA), an inhibitor of the endorphin degrading enzyme, is administered,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should be prolonged due to the increased level of endorphins. From the changes of the pain threshold (PT),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or not the pre-administration of DPA can enhanc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in humans. In addition, we examine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naloxone. 1) In all five subjects whose PT was raised after acupuncture anesthesia (respondents), the rise in PT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by DPA. 2) Out of 10 subjects whose PT remained almost unchanged after acupuncture anesthesia (non-respondents), the PT was increased by DPA in 5 cases. 3) The rise in PT was most prominent when DPA was administered 30 minutes before the start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4) In all 4 respondents in whom the rise in PT persisted after DPA and acupuncture anesthesia, their raised PT dropped after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naloxone (10 mg). 5)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DPA enhances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by the "endorphi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4.
针刺内麻点超前镇痛在四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庚申  马克昌 《针刺研究》2001,26(3):181-182
超前镇痛就是在病人没感觉疼痛之前所使用的镇痛方法。我们将针刺内麻点用于骨科手术后疼痛的超前镇痛 ,效果良好。6 0例择期四肢骨科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针刺镇痛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手术时间基本相同 ,均在常规药物麻醉下施行手术。针刺镇痛组在麻醉前取双侧内麻点针刺 ,通电刺激 30min后拔针行常规药物麻醉 ,两组麻醉方法、使用药物基本相同。术后用盲法观察疼痛情况 ,参考WHO术后疼痛评级标准 ,将术后疼痛分为四级。认真观察记录术后 2 4hr疼痛性质、生命指征、表情变化、镇痛药用量、用法等情况 ,结合病人术后 2 4hr…  相似文献   

15.
<正> 针刺镇痛和对抗手术中生理扰乱的调整作用,已被国内外针麻临床和实验研究所确认.但针刺效应可持续多久?尤其是针刺的后效应对机体康复起多大作用?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深入研究针刺的后效应,将有助于全面地认识针刺对机体的作用和针刺的基本原理的阐明。本文选择溃疡病胃大部切除术患者103例,观察术后康复过程中创伤性“手术热”的程度与持续时间、血液白细胞变化、术后伤口痛时腹直肌肌电图的变化和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了解到针刺的后效应主要表现为抗手术创伤和促进机体康复两方面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刺复合麻醉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已充分证明,针刺麻醉虽然具有一定的镇痛效应,但仍镇痛不全,为提高针麻的镇痛效果,克服镇痛不全的缺点,我们除术前用综合予测的方法选择适宜针麻的个体外,还应用一些药物麻醉方法来配合针刺麻醉.针麻的镇痛不全可由少量的麻醉药物补足,同时针麻本身的镇痛效应又可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因而相应地减少了麻醉药物所引起的生理机能紊乱.我们自1978年起选择针麻效果尚不稳够定的胃大部初除应用针刺复合麻醉方法(下称针麻复合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行PKP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电针组在电针加局麻麻醉方法下进行手术;对照组仅在局麻下进行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中MAP和HR的变化以及手术前、手术后4 h、手术后24 h的VAS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4 hVAS评分均比手术前明显下降(P〈0.01);电针组术后4 hVAS评分较对照组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手术后24 hVAS评分比术后4 h有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24 hVAS评分较术后4 h无明显下降。电针组术后24 hVAS评分较对照组也有显著性下降(P〈0.01)。两组手术中MAP均比手术前升高(P〈0.05);电针组手术中和手术前HR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手术中HR比手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 电针加局部麻醉在PKP的围术期有缓解疼痛,稳定心率,提高手术耐受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针麻肺切除效果。方法用手法针刺加针刺增效药氟哌酊醇、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50例作针药麻第一组,又在此基础上,麻醉诱导前5分钟肌肉注射曲马朵100mg及针刺增效药灭吐灵20mg40例作针药麻第二组。结果第一组50例病人针麻效果好33例,差17例;第二组中40例病人针麻效果好31例,差9例,第二组优于第一组。又将针药麻第一组与全麻对照组各33例术中无杜冷丁复合液用量作比较P<0.05;针药麻第二组与全麻对照组各40例中无杜冷丁复合液用量比较P<0.001,第二组明显优于第一组。结论说明加用曲马多和灭吐灵后更能增加针麻术中的镇痛作用,进一步减少术中复合液用量。  相似文献   

19.
激光穴位照射—硬膜外复合麻醉下溃疡病胃大部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正常人体及动物实验证实,激光穴位照射可产生全身性镇痛效果并具有镇痛后效应的特点。应用激光穴位照射代替针刺可以进行多种外科手术,但表现出明显个体差异性。在不同病人、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镇痛不全。我们曾报道用针刺一硬膜外复合麻醉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取得满意的效果。自1980年起又应用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方法复合激光穴位照射,既保持了针刺麻醉的特点,又不必再在穴位上针刺,同时提高了针麻的镇痛效果。由于激光穴位照射的镇痛效应可相应减少麻醉剂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麻醉药物所引起的生理机能紊乱,提高了药物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针刺麻醉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在头颈部外科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目前针麻下颅窝手术、颈椎前路手术、甲状腺手术、拔牙术等已通过部级科研成果鉴定,进入常规麻醉手术行列。但在腹部外科仍存在镇痛不全、肌紧张、脏器牵拉反应等缺陷。制约了针刺麻醉的应用与推广。本文综述了近年针麻穴位选择与药物配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麻醉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