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强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1):489-48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丰富临床经验的汇集,笔者仅就书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1 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唐宋以前,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都偏重于内在因素,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见解。叶氏强调,中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学家 ,治疗中风也颇有经验 ,本文仅就《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1 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唐宋以前 ,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 ,特别是金元时代 ,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 ,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 ,都偏重于内在因素 ,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 ,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 ,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少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故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的见解。叶氏强调 ,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 ,肾阴…  相似文献   

3.
补脾益气法治疗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高血压病名,高血压应属中医"风眩",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虞抟提出:"血瘀致眩"。《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相似文献   

4.
王志兰  林士毅 《河南中医》2005,25(11):19-20
叶氏明确指出中风“非外来之邪”(《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其基本病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门》)。而身中阳气变动总与肝木有关,“肝为风木之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生,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刺中痉厥矣”(《肝风门》华岫云按)。基于以上认识,叶氏创立“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肝风门》治曹姓案)的治法大旨和“介以…  相似文献   

5.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说,出自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乙癸同源”亦即“肝肾同源”,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则乙属肝属木,癸属肾属水,故此又有“水木同府”之说。实际意义相同,即肾藏阴精,又主命门相火,肝藏阴血又为刚脏(肝阳易亢),同时肝肾之阴精可以相互为用,肝肾之火又能相互影响,因此,肝肾之阴精与相火都是同源的。如果肝或肾的阴精不足,不但其间可以互为影响,而且都能造成相火偏亢,因而在治疗学上可同样采取养肝肾之阴,泻肝肾之火的方法,这就叫做“肝肾同  相似文献   

6.
陆如春 《中医杂志》1995,36(12):713-715
叶天士治痰论述,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痰》中总结了“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的历史教训,对叶氏“善治痰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疾而痰自无矣”的评价,体现了叶无士治痰的学术思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其中有关痰的阐述、治法、用药特色,立论精辟,启人深思。对指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整理的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中风的病机、用药规律及医案证治,认为叶氏治疗中风注重培脾土、健中焦,并通过经典医案论述从脾胃论治中风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叶天士为清代著名中医学家,但因其应策多门,刻无宁晷,未遑有所著述,以治后世。其所著《临证指南医案》(简称《医案》),系由华岫云采集叶氏晚年之方案,并加以精心整理编辑而成。该书使叶天士宝贵的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医学角度谈"乙癸同源"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我国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著名学术思想,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笔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阐述“乙癸同源”的理论,总结报道如下。1“乙癸同源”的中医学理论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肝为乙木、肾为癸水,故“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肝与肾在生理关系上表现为:①精血同源。即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精血互化,一荣俱荣,同盛同衰;②阴阳互补。即母实则子壮,子亦能奉母,母子相生。同时,肝肾之阴共制肝阳不亢,从而保…  相似文献   

10.
治疗乙型肝炎,多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重视肝病之横传,而忽视其纵传,即上逆心包,下及肾脏。尤其慢性乙肝,失治误治,极易累及肾脏。因此,在防治乙肝的过程中,固护肾脏有其重要意义。 肝肾同源是其生理基础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为母子之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彼此互化。所谓肾阴充盛滋养肝阴,则肝阳不亢;肝血充盈润养肾精,则肾精不亏。肝与肾内寄相火,其生理之火寄寓于肝阴液之中,宜潜藏不宜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