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马民凯  韩福谦  陈娜  马伟凤 《中国中医急症》2023,(8):1474-1478+1495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方学家,率先提出了“六经源自辨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等重要学术思想,指出经方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六经方证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病。笔者基于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学术思想探析外感发热的经方治疗,分别从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方面论述外感发热的六经八纲方证治疗,总结外感发热常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柴胡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的治疗外感发热方证要点,并举例说明,以期精准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阶教授从事中医教研40余载,临证多应用经方治病,疗效卓著。在重视经方条文的原则性同时,又重视经方应用的灵活性,其注重方证对应,善鉴别,抓主证,定主方,提出经方的研究应立足于方证对应,又指出运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要多创新,多发展。临证灵活应用桂枝汤治疗多汗症,小建中汤治疗心律失常,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胸痹,麻杏石甘汤治疗久咳不愈,真武汤合五苓散治疗心衰等。  相似文献   

3.
陈曦  桑希生 《新中医》2021,53(20):7-10
通过对胸痹溯源,以历代医家所述资料为依据,结合有关研究分析,在病名、病位、病机等方面,论述了胸痹与冠心病之真心痛的区别,指出中医之胸痹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存在本质的不同,治疗上不可以形而上学地通用方剂。通过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原文出处释义以及组方用药分析,进一步在理论上论述了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指出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须把握原旨,以求更为精准地辨病、辨证施治,才能发挥经方的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方现在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经方因其药少而精,配伍精良,结构严谨,效专力宏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现代临床中,经方运用也极为广泛。麻黄类方是经方中的代表,在皮肤病中运用广泛,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麻黄汤、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皮肤过敏是一种变态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临床症状。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其半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通络,可以治疗风寒之邪束于肌表的病症。桂枝二越婢一汤由桂枝汤取1/4合越婢汤取1/8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治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病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以解表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郁于肌表的病症。研究发现,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皮肤过敏具有一定疗效,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急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疗效显著,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只要能紧紧抓住方药的客观指征,不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临床运用麻黄类方皆能取效。  相似文献   

5.
许勇  陈晓勤  徐君逸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83-1884
张仲景治疗咳嗽的经方有16首,未提到咳嗽而能够移治咳嗽的经方则更多。笔者对外感咳嗽与内伤杂病咳嗽,根据病机分别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大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肾气丸等方进行治疗,多获佳效。本文结合笔者经方案例,总结了笔者治疗咳嗽的经方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6.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认为腹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笔者列举典型病例及遣方用药,并详细介绍病例中经方的出处,经方的方解。笔者介绍经方治疗腹痛的临床经验,特别重视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分腹痛为气郁痛、冷痛、血瘀痛,并用相对应经方治疗,做到方证对应,临床效果显著。笔者推崇经方治疗临床疾病,主张先抛去繁杂的理论分析,找到经方治疗的规矩准绳,迅速达到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慢性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占呼吸科门诊患者的20%~30%,且病因复杂,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被误诊误治~([1])。中医治疗慢性咳嗽历史悠久。《伤寒论》提及方证相应理论,即指方剂的中药组成及其配伍规律与所治疾病的主要病机或病症之间高度相关,而方证之间的对应程度直接决定疾病的疗效。文章以方证相应理论为指导,根据慢性咳嗽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分别从小青龙汤证、真武汤证、四逆散证、小柴胡汤证等方面,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讨经方在治疗慢性咳嗽中的应用与体会,以期为应用经方诊治慢性咳嗽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辨证治疗方面较为复杂,变化多端。经方是中医学的精髓,对于经方的深入剖析及病因病机学的深刻体会,无论内科疾患亦或是外科顽疾均可达到异病同治之目的。本文为王玉玺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三个病案分别从六淫、脏腑、气血三个方面结合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表述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荨麻疹上的具体应用,方证相应,望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刊印于1916年喻氏真人(化名)著的民间古代医书《回生捷要》,在治疗外感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一是对《伤寒论》原方进行了发挥,对外感病出现“风中太阳,头痛身痛,发热恶风汗自出”这一症候群,自拟冲和桂枝汤治疗,完善了桂枝汤证,该方使人不犯伤寒与中风的禁忌,亦不犯表寒与里热的禁忌,同时配合九味羌活汤,无需再考虑汗出与否的禁忌,拓展了临床适应症辨证选择,在辨证思路上运用执简驭繁的方法体现出经方特点。二是创立了升葛两解汤,补充了外感病太阳阳明合病的证治。三是创立了葛根解腧汤,遵古法而不泥古方,以羌活易麻黄,确定了“寒伤荣”的用药规矩以切中该方病机。,总之,《回生捷要》对《伤寒论》原方证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其临床运用范围,突破其临床禁忌,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称为经方,具有组方严谨,药简价廉,方证一体的特点。本文运用经方思维对溃疡性结肠炎验案进行浅析,并阐述其病因病机、组方原则及治疗效果。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了经方辨证立法独特,处方用药详备,治之效验。至今仍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方,且被古今临床医家所推崇的主要药方为黄土汤、乌梅汤、白头翁汤。  相似文献   

11.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头痛都不出六经辨治之范畴。伤寒六经为万病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畴。正是《黄帝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床上用六经经方辨治头痛,"有是证,用是方",只要认准经方的方证,方证相对,治疗各种头痛方能应用自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中医经典学习现状和学校中医经典教学现状的调查,探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需求及适合的学习、教学模式。方法用问卷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广州中医药大学52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PSS 22.0进行χ2检验。结果本科阶段学生中医经典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缺乏对中医经典的内在认同和临床实践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期待革新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结论打造中医经典教育的"一流"本科课程;内外并举,实现中医经典的"双核"联动;中医经典学习"五步走"战略;实行中医经典教学改革"三维"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文化典型,其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利用和传承引发各界的关注,中医语言中弥漫的隐喻思维吸引了来自中医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前人的中医隐喻研究成果做一个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医隐喻的研究价值以及中医语言和中医理论新的诠释方式。目前中医隐喻研究有宏观上从语言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中观上针对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机病因和中医治病方略的研究,还有微观上的中医典籍语言和中医常用术语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多学科系统化研究是今后中医隐喻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文章根据传统中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从元气的角度对阴虚燥热、阴阳等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辨析,提出元气虚衰才是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治疗的关键应从扶助元气入手。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之类。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中医经方,彭宝虹导师结合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基本病机认识,应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疗效显著。本文结合案例对黄芪桂枝五物汤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多为肝失疏泄,气机逆乱,胃气上逆所致,属中医学"胃脘痛"、"嗳气"、"吐酸"、"嘈杂"等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可靠的疗效,其中东汉张仲景所创部分经方也切合其病机而起到治疗作用,尤其是在减少复发率方面跟西药对照效果显著。列举5个有代表性的经方(四逆散、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陷胸汤),综述了近年来经方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在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找出中医“四大经典”培训活动的效果及其规律,分析研究接受四大经典培训的学员,对于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临床水平的影响,找出其规律,为“学好经典、做好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参加“中医经典”培训的学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学员普遍反映加强了对四大经典著作的认识,夯实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了中医辨证论治能力。结论:研读经典是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必然途径;熟读经典为培养名优中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好经典,是做好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00-102
张珍玉教授终生钻研中医经典,探讨中医理论,坚持临床实践,对中医学的继承创新多为阐发。本文在梳理张老师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其治疗思路,即在理论上通过熟读中医经典,比较中西异同,以培养中医思维,彰显中医特色;在临床上注重四诊合参,强调病证结合,倡导辨证论治,以紧扣关键病机,形神并调,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医典籍和现代临床中涉及关节疼痛理论的较全面的挖掘整理,较详细的介绍了中医学对关节疼痛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康复的认识,为临床运用中医学手段综合治疗关节痛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以其年代久远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尝试改革教学模式,结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及中医经典课程特点,在“厚基础、诵经典、重临床”的理念下,采取问题式、案例式教学,强调背诵原文,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等多元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现“在思考中学习、在背诵中强化、在点拨中理解、在应用(案例分析)中提高”,为学生掌握经典基本知识、形成中医辨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