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体表痛敏点数量、压痛阈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方法 招募5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使用WAGNER压痛仪检测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穴位及最近痛敏点的压痛阈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观察患者痛敏点数量、敏化程度的变化,比较各穴位最近痛敏点4次痛阈值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经络痛敏点痛阈值的差异。结果 ①膝周痛敏点数量随时间点推移逐渐增加,痛敏点敏化程度呈上升趋势(P < 0.05)。患者鹤顶、血海、梁丘、内膝眼、犊鼻、阴陵泉、膝关、曲泉、足三里、阳陵泉、委中、委阳、阴谷最近痛敏点的压痛阈值随病程推移呈下降趋势(P < 0.05)。②足三阴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痛敏点压痛阈值随时间点推移呈下降趋势(P < 0.05),足三阴经、膀胱经痛敏点压痛阈值低于胃经、胆经(P < 0.05)。结论 患膝骨性关节炎病理状态下,随病程进展相关穴位附近痛敏点发生数量增加、压痛阈降低规律性动态“敏化”反应,这些痛敏点的动态变化可能与腧穴扩大效应有关。痛敏点压痛阈分布具有规律性,与经络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 以2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256例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使用Fotric 226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腧穴的温度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健康人检测1次,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穴位温度值的差异,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部位、经脉温度值的差异。结果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海穴、鹤顶穴、梁丘穴、曲泉穴、内膝眼穴、犊鼻穴、委阳穴、阴陵泉穴、膝关穴、阳陵泉穴、大杼穴、悬钟穴、足三里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温度值高于健康受试者(P < 0.05);患者组胃经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腰背部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KOA相关腧穴4次温度值变化趋势不显著(P > 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部分腧穴皮温升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穴位升温现象具有规律性,与经络、部位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穴位升温效应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经络“内连脏腑,外络枝节”,因此,脏腑疾病在体表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其病理变化,其表现形式有温度变化、压痛阈变化、形态学变化等。压痛阈值变化为常见的变化之一。本研究以经络辨证为指导,分析KOA相关穴位压痛阈规律,探讨从脾肾论治膝骨关节炎策略。方法 运用《膝骨性关节炎穴位敏化信息提取表》采集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e,KOA)受试者的一般病情资料,用美国WAGNER公司生产的电子压痛仪测量足三里、阴陵泉、委阳、阴谷等腧穴的压痛阈值,由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采用Epidata3.1软件,根据病例报告表的项目建立本试验专用的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 22.0软件对一般病情资料及压痛阈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①老年人群的压痛阈值均高于中年人群。②中老年各腧穴压痛阈大小由高到低为:足三里 > 阴谷 > 委阳 > 阴陵泉。③中年人群:与肾相关腧穴压痛阈值与脾相关腧穴压痛阈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群:与肾相关腧穴压痛阈 > 与脾相关腧穴压痛阈,P < 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脾和肾在KOA发生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时间不同。治疗老年人的骨关节病变时应注重从肾论治,而治疗中年人的骨关节疾病则应注重脾肾同调,以从脾诊治为主。此研究结果可能对提高辨证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针灸临床优势病种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探究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与规律。方法:结合文献和专家经验,筛选出治疗KOA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包括:鹤顶、梁丘、命门、内膝眼、曲泉、犊鼻等,对814例KOA患者和217例健康受试者的穴位温度、机械痛阈、压痛阈变化进行检测,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判别穴位是否发生敏化。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KOA患者穴位温度升高、机械痛阈和压痛阈降低(P<0.05),且存在区分穴位是否发生敏化现象的界值。机器学习结果显示,穴位敏化预测准确率最高为86.7%(肾俞),最低为73.9%(鹤顶);对KOA患者临床3期预测准确率较高,最高为93.3%(曲泉)。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穴位敏化现象反映疾病的特征,且与疾病的病情存在关联,可为KOA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和腹泻患者以及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出现部位,并对敏化穴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判断。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功能性肠病、肠癌以及健康受试者的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进行比较,获得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再和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和敏化面积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等穴位,其压痛阈值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穴位的敏化。其中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的敏化范围扩大,在旁开2寸处,仍出现显著痛敏,和健康受试者的痛阈值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池穴的穴位敏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旁开1寸区域,和健康受试者比较痛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旁开2寸处压痛阈值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组的大肠俞,阴陵泉两穴出现显著的穴位敏化和敏化范围的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功能性肠病患者的此二穴痛阈值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出现穴位敏化和面积增大,此外肠癌患者在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及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和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思路。方法 电子检索(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CBM、WanFang Database、VIP和英文数据库PubMed)结合手工检索,收集冠心病穴位敏化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总结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69篇,冠心病涉及的穴位敏化现象包括热敏、力敏、光敏、形敏、电敏、痛敏及少量的其它敏化形式,穴位敏化的检测手段丰富,不同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其中以力敏和形敏同时出现的概率最高;冠心病常见敏化穴为内关、心俞、神门、膻中等,其中内关的敏化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并常与膻中同时出现敏化现象;阴经的敏化发生率明显多于阳经;敏化现象多集中在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阴心经;敏化部位多集中在上肢部、胸部和背部;敏化穴位多为特定穴,其中又以络穴发生敏化现象的频次最高。结论 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穴位敏化现象,其敏化表现形式正在不断被丰富,多种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敏化现象涉及的穴位、经脉及部位较为广泛,其中的高频敏化穴区部位与目前临床治疗所选穴区部位基本一致。未来应进一步明确穴位敏化动态变化规律及建立敏化标准,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人体下肢穴位与非穴位痛阈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制定人体随机测量数据表和人体体表图。选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66名成年人,用Von Frey测量小腿和足部感受器阈值,分析对比穴位与非穴位痛阈值的异同。结果:膀胱经承山、昆仑、京骨和束骨的痛阈显著低于非穴位,昆仑的痛阈值最低(P<0.05);足三里同一水平节段穴位足三里、阴陵泉和阳陵泉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下巨虚同一水平节段的穴位下巨虚、外丘、阳交、飞扬、漏谷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解溪同一水平节段的中封、商丘、解溪、申脉相比较,解溪穴的痛阈值最高(P<0.05);分布于趾间的荥穴之间比较,侠溪穴和大都穴的痛阈值较高(P<0.05);位于足少阴肾经的水泉、太溪、筑宾和足太阴脾经的漏谷之间比较,漏谷的痛阈值最高,水泉次之(P<0.05)。结论:穴位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且穴位之间的痛阈值也存在差异,表明穴位确实具有相对特异性,从而为临床选穴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瘀血痹片对慢性炎性痛小鼠痛觉过敏及足肿胀的影响,并探索初步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左侧足底注射建立小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并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布洛芬组(91 mg·kg-1)和瘀血痹片低、中、高剂量组(55,110,220 mg·kg-1),同时以假手术组作对照。造模后每日剂量等分为早晚2次灌胃给药瘀血痹片或布洛芬,共给药19 d。给药后第18天热板法检测小鼠热痛阈值,第19天标准Von Frey纤维针检测小鼠机械痛阈值,并对足肿胀度进行评分和拍照。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对炎症因子及受体等36种经典广谱炎症相关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生物信息学筛选核心靶点,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机械痛阈值、足肿胀评分显著升高(P<0.01),热痛敏潜伏时间显著降低(P<0.01),足部3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瘀血痹片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慢性炎性痛小鼠的机械痛阈值、足肿胀评分(P<0.01),热痛敏潜伏时间明显升高(P<0.05),足部3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A(IL-17A),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为筛选出的核心靶点,TNF-α,IL-17A,CCL2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瘀血痹片具有缓解慢性炎性痛小鼠的痛觉过敏和足肿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外周TNF-α,IL-17A和CCL2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母婴分离小鼠给予慢性神经疼痛应激后的行为、痛阈改变,以及血清和中枢抑郁、疼痛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温阳方、解郁方、及温阳解郁方进行干预探讨温阳解郁法抗抑郁、改善疼痛敏感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小鼠出生日为PD0,小鼠在出生后随机分为对空白组和母婴分离组,母婴分离组在PD5~14进行8 h·d-1的母婴分离,离乳后将其分为母婴分离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5只,同时以15只未经母婴分离的同期雄性仔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母婴分离组小鼠于PD21~90以普通发育饲料喂养,余组分别以温阳方二仙汤、解郁方逍遥散、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药混饲料喂养(用药剂量分别为5.84、12.00、16.68 g·kg-1及2.60 mg·kg-1)。于PD91行坐骨神经结扎手术,建立母婴分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测量机械痛阈和温度痛阈检测各组小鼠疼痛敏感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P物质及β-内啡肽(β-E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杏仁核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下丘脑β-EP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杏仁核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FK506结合蛋白5基因(FKBP5)、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基因(GRM5)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小鼠5 min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和运动总距离均显著减少(P<0.01),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1)。血清CORT和β-EP均显著上升(P<0.01),FKBP5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下丘脑β-EP表达上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母婴分离组比较,各给药组5 min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P<0.01),温阳组、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小鼠在5 min旷场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P<0.05,P<0.01),各给药组痛阈均不同程度上调。解郁组小鼠血清CORT显著下降(P<0.01),β-EP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NF mRNA显著上升(P<0.01)。温阳组小鼠Nr3c1及GRM5 mRNA均明显下降(P<0.05,P<0.01)。温阳解郁组小鼠血清CORT明显下降(P<0.05),Nr3c1、GRM5及BDNF mRNA均下降(P<0.05,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下丘脑β-EP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温阳组、解郁组和温阳解郁组小鼠杏仁核GR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解郁方可通过增强杏仁核GR表达、抑制杏仁核区神经可塑性及兴奋性达到抑制中枢疼痛敏化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缓解抑郁行为和改善躯体疼痛过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针刺对穴区成纤维细胞骨架重构的调控机理,为择时针灸镇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ZT12(19:00)和ZT16(23:00)两个时间点对大鼠进行造模和分组处理。采用右侧足垫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治疗组每天针刺治疗1次,连续治疗7天。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穴位局部热休克蛋白27(HSP27)、微管相关蛋白4(MAP4)的表达量。结果 ①相同时间点、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在ZT12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穴区MAP4、HSP27表达量明显增加(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HSP27表达量明显降低(P < 0.05),MAP4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ZT16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SP27表达量明显增加(P < 0.05),MAP4表达量比较无差异(P > 0.05)。②不同时间点、相同组间比较:与ZT12空白组、针刺组比较,ZT16时间点HSP27、MAP4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HSP27,P < 0.01;MAP4,P < 0.05)。③ZT16时间点针刺对HSP27、MAP4蛋白表达量的调整幅度均大于ZT12时间点。结论 ZT12与ZT16时间点针刺对穴区成纤维细胞骨架重构的不同调控效应,可能与这两个时间点针刺对骨架蛋白表达相关信号分子HSP27、MAP4的调整作用不同有关,从而具有不同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客观评价针刺得气与不同机体状态下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值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纳入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入受试者60例,其中健康者30例,颈痛患者30例。根据受试者的入组的先后顺序由同一名针灸医师进行一次针灸治疗,并进行针刺得气感的评价。运用SLY-HFM手持式测痛仪在受试者接受针刺治疗前对受试者的颈部风池穴的压痛阈值进行测量。结果:颈痛患者的风池穴压痛阈值比健康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压痛阈值更低(P0.05)。患者得气感痛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出现痛感(P0.05)。结论:机体不同状态疾病特异性腧穴压痛阈值不同,以患者压痛阈值更低;患者得气感痛感及压痛阈值存在性别差异,两者之间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乌头汤对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初步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研究乌头汤的镇痛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乌头汤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布洛芬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建立慢性炎症痛模型,造模时在SD大鼠右踝关节腔部位注入完全弗氏佐剂(CFA)。乌头汤高、中、低剂量组于造模当天分别给予乌头汤4,2,1 g·kg-1,ig,布洛芬组30 mg·kg-1,ig,每日1次,连续6 d。用游标卡尺测量大鼠患足踝关节肿胀度,冷板仪测量患足冷板痛阈值,爪触觉测试仪测量机械痛阈值,热测痛仪测量热辐射痛阈值,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前列腺素E2(PGE2)和5-羟色胺(5-HT)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背根神经节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瞬时感受器电位作用受体蛋白M8(TRPM8)的水平。结果:CFA致炎后,大鼠踝关节出现明显肿胀,冷板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热辐射痛阈值明显降低;血浆中PGE2,5-HT含量明显升高;背根神经节中TRPV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TRPM8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乌头汤高、中剂量组能降低大鼠关节肿胀度(P<0.05),乌头汤各剂量组能升高冷板痛阈值(P<0.01或P<0.05)、高、中剂量组能提高机械痛阈值(P<0.01,P<0.05),高剂量组对热辐射痛阈值也有一定的增高作用(P<0.05),同时,能降低血浆中的PGE2,5-HT和背根神经节中的TRPV1表达水平,提高TRPM8表达水平。结论:乌头汤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中PGE2和5-HT水平以及调节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TRPM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评价电针阿是穴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下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取穴大肠俞双、腰夹脊双、环跳患侧、委中患侧、阳陵泉患侧、悬钟患侧、丘墟患侧;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基础上,电针阿是穴及其对应点组穴;留针30 min,每天1次,10 d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J0A下腰痛评价表、简式SFMPQ疼痛问卷、Prolo功能和经济结果评定量表为评价指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评价,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0.38%和76.92%,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JOA),PRI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疼痛评分PPI比较以及Prolo经济和功能结果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期随访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阿是穴可明显减轻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且远期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umbar tender point deep tissue massage plus lumbar traction on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using change in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muscle hardness and pain intensity as indices.

Methods

We randomly divided 64 patients into a treatment group (32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32 cases). Two drop-outs occurred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ender point deep tissue massage plus lumbar traction an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lumbar traction, alone. We used a tissue hardness meter/algometer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to assess the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muscle hardness and pain intensity.

Results

Following treatment, we obtain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difference was 1.5±0.8 and 1.1±0.7; the muscle hardness difference was 4.2±1.6 and 3.5±1.3; and the VAS score difference was 1.9±0.9 and 1.4±0.8.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higher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t=2.09, P<0.05), and lower muscle hardness (t=2.05, P<0.05) and pain intensity (t=2.46, P<0.05).

Conclusion

Lumbar tender point deep tissue massage combined with lumbar traction produced better improvement in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muscle hardness and pain intens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than with lumbar traction alon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原发性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钙尔奇D、罗盖全、福善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腰背疼痛分布区域相应节段夹脊穴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测量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压痛指数、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比较上述指标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结果]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VAS评分、压痛指数、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均有改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VAS评分、压痛指数在治疗2周和4周后,均优于对照组(P0.05);热图温度均值在治疗4周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温度均值变化值,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穴针刺治疗有助于加快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症状,且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对骨质疏松患者慢性腰背疼痛程度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红茴香注射液是否能提高健康小鼠的耐痛阈值,并比较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的疗效差异,客观科学的评价穴位注射红茴香对痛阈的影响。[方法]将125只健康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红茴香组(A组)、肌肉注射红茴香组(B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C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分别给予相对应的治疗措施,运用光热测痛仪,观察干预后1 h至7d之内11个时间点小鼠的耐痛阈值。[结果]1)A、B组在所观察的时间点内耐痛阈的整体升高趋势较其他3组更为明显,并在注射后3~120 h内较C、D、E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于注射后24h出现上升趋势,48 h达到顶峰,24~72 h之间维持较高水平,之后逐渐下降,144 h后接近正常水平。B组小鼠的耐痛阈在24~96 h之间明显升高,120 h后接近正常水平。2)C、D、E组所有时间点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红茴香注射液有提高健康小鼠耐痛阈的作用,其效果在注射后24~96 h表现最为明显,生理状态下,穴位注射红茴香注射液尚未显示出其疗效优于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二仙汤对阳虚质骨质疏松症患者体质状态、腰背部及关节处疼痛、肢体活动状况、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对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00例阳虚质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组用加味二仙汤联合基础治疗,为期6周。记录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腰背部与关节处疼痛评分、阳虚症状积分及肢体活动状况(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评分;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腰椎1-4(L_(1-4)),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钙素(osteocalcin,BGP)及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ype 1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1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腰背及关节处疼痛评分,阳虚症状积分,肢体功能活动评分,L_(1-4)及股骨颈骨密度,Ca,P,BGP及P1N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肢体活动状况评分,L_(1-4)及股骨颈骨密度,血清Ca,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腰背部及关节处疼痛评分,阳虚症状积分,BGP及P1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二仙汤可以显著减轻阳虚质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部及关节处疼痛,增强肢体功能活动状况,改善患者体质状态,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转换,对阳虚质骨质疏松有良好的治疗与改善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