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面散热敷乳突穴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难治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就诊时间依次编号,奇数号为温面散治疗组,偶数组为针灸对照组.就诊时及治疗3月后,分别由本院神经科与针灸科医师进行H-B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2组间及治疗组治疗前后H-B分级以及面瘫评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32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4例;对照组32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面散热敷乳突穴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方便价廉.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3年来笔者用温面散热敷乳突穴配合神经营养剂,对30例本病患者进行治疗,收到了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为"口癖"、"口眼斜",目前临床较多见.近年的临床观察中,笔者在传统毫针的治疗上,运用横刺法一针多穴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8例,均为首次发病单侧面瘫,其中女14例,男24例;年龄在16~73岁之间;病程最短1d,最长半月.根据文献资料[1],急性期:发病1~7 d;静止期:发病8~20 d;恢复期:发病21~70 d.根据患者发病的病程长短,将入组患者分为急性期和静止期2组,分期取穴.急性期组共26例,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35岁;平均病程3.35d.静止期组共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42.47岁;平均病程10.13 d.  相似文献   

4.
患者马某 ,女 ,2 5岁。主诉 :产后 1 5天 ,口眼歪斜 2天。查体 :右侧额纹消失 ,右脸不能皱眉、鼓颊、露齿 ,眼睑不能闭合 ,流泪 ,舌质淡苔白 ,脉细弱无力。中医诊断 :口眼歪斜 ,气血虚弱 ;西医诊断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选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透阳白 ,四白透地仓 ,太阳透下关、牵正 ;配穴 :足三里、血海 ,或膈俞、内庭。每次选用 6穴 ,行补法 ,每 1 0 min行针 1次 ,留针 30 min。因患者处于哺乳期 ,未采用中药治疗。治疗 1 0次 ,但效果不明显。考虑本患者系产后气血亏虚 ,故本病应属虚实夹杂之侯 ,遂使用麸皮加少许黄酒炒热…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0例患者按照朱氏三阶段的分法给予中西医治法,对照组用强的松、维生素B族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正>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局部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深层有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面神经颧支、蝶腭神经节等。《针灸甲乙经》云:失欠,下齿龋,下齿痛,出页肿,下关主之。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的常见病 ,掌握好治疗的时机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兹就笔者分期治疗本病 380例的观察结果 ,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80例中 ,初次治疗者 2 2 2例 ,经其他方法如药物、理疗、穴位贴敷等疗效不佳而求治者 1 58例。其中男 2 0 5例 ,女 1 75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6岁 ,平均37.6岁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半年余 ,平均 1 8.2 7天。中枢性面瘫不在此讨论范围内。随机设置 2 0例单纯电针治疗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 1 5例 ,女 5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1 55天。其他情况基本同治疗组。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 治疗分为四期 ,1~…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BellPalsy)。中医称“口眼隔斜”、“面瘫”。是指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面神经管)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致病,或因风湿性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86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型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组36例患者辨证分型为风中络脉、湿热毒淫和风痰瘀滞三型,分别给以具有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作用的自拟牵正1号汤,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作用的自拟牵正2号汤和具有祛除风痰,化瘀通络作用的自拟牵正3号汤.观察疗效.结果痊愈率为91.67%,总有效率为97.22%.结论表明分型论治本病有显著疗效.三组证型比较风中络脉型及风痰瘀滞型不但疗效明显优于湿热毒淫型,而且疗程短,预后好.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