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10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痹胶囊,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IL-1、IL-6、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SR、CRP、IL-1、IL-6、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通痹胶囊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改善关节功能及降低活动期炎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作用,且能明显降低外周血清中IL-1、IL-6、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祛风散寒贴敷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类风湿因子(RF)的影响。方法将6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祛风散寒膏穴位贴敷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患者血中CRP、IL-1、TNF-α、R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RP、IL-1、TNF-α、RF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祛风散寒贴敷法配合常规西医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较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CRP、IL-1、TNF-α、R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51-1453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通络方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血清中IL-1、IL-6、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补肾解毒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予甲氨蝶呤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L-1、IL-6、TNF-α的数值。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在TNF-α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IL-1、IL-6方面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解毒通络方能下调RA患者血清中IL-1、IL-6、TNF-α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
温化蠲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NFα-及IL-1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减少西药用量及稳定病情作用,初步探讨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RA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膝痹膏摩法对膝骨性关节炎兔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月龄左右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法组,膝痹膏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石膏铁丝固定法制备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8周后膝痹膏3个浓度组给予膝痹膏摩法干预,手法组给予单纯推拿手法,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干预;干预8周处死动物,取血清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IL-6、IL-1β、TNF-α。结果膝痹膏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和手法组都能降低膝痹兔血清中的IL-6、IL-1β和TNF-α浓度,且膝痹膏中浓度组IL-6、IL-1β和TNF-α浓度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0)。结论膝痹膏中浓度配合推拿手法即"膝痹膏摩法"可以有效地降低IL-6、IL-1β和TNF-α浓度,抑制膝骨性关节炎软骨基质降解和关节软骨的破坏,从而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99Tcm-MDP)联合四妙勇安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清中IL-1和TNF-α的影响.方法 8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99Tcm-MDP及四妙勇安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  相似文献   

7.
栀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江  谢文利  晋玉章  孙文军  高欣 《中成药》2005,27(7):801-803
目的:研究中药栀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口服栀子浸膏,观察药物对实验性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检测药物对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栀子浸膏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足肿胀的程度(P<0.01);用药后,给药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栀子浸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中可以下调致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示这可能与该药抑制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IL-1及TNF-α在关节炎大鼠模型血清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血清中的水平。方法建立AA大鼠模型,根据X线片及组织病理学的特点证实造模成功。用ELISA法检测AA大鼠模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TNF-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TNF-α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含有大量的IL-1、TNF-α,提示IL-1、TNF-α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通滞苏润江胶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探讨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机理.方法 将符合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通滞苏润江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治疗.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值及症状体征积分、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同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2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积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β、TNF-α均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滞苏润江胶囊能够较快有效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症状体征,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能抑制血清IL-1β、TNF-α的表达,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化瘀通痹方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rheuamtoid arthritis,RRA)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167例RRA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73例,采用化瘀通痹方联合MTX治疗)和对照组[94例,采用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联合MTX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24周临床症状、体征、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安全性指标等变化,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治疗12、2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为82.2%(60/73),78.1%(57/73);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9.8%(75/94),75.5%(71/9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 2=0.15,  χ2 =0.15, P >0.05);与治疗12周比较,对照组治疗24周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0.49, P <0.05)。两组治疗12、24周症状、体征,RF,CRP,ESR及DAS28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 P <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2周治疗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24周,在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患者总体评分、RF、CRP、DAS28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 P <0.01)。 结论 化瘀通痹方联合MTX治疗RRA疗效与LEF(10 mg/天)联合MTX疗效相当,但中西药结合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RRA疗效更稳定、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痹灵胶囊对家兔血清及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长耳大白兔随机分为消痹灵胶囊组、壮骨关节丸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将家兔右腿膝关节伸直,用石膏外周管形固定1圈,使其右侧膝关节不能活动,制造家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从关节固定第2周开始给药,直至第9周后停止石膏固定及给药。在造模第3、6、9周分别测定家兔血清及关节液中IL-1、TNF-α及NO含量变化。结果消痹灵胶囊能减轻实验家兔血清和关节液中IL-1、TNF-α和NO的含量,较壮骨关节丸组及模型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痹灵胶囊有助于改善骨内微循环,降低骨内压;抑制免疫因子反应,减轻软骨基质的降解;抑制关节软骨降解酶,延缓软骨退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龙钻通痹颗粒内服联合五方散外敷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活动期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包括临床宣教及西药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龙钻通痹颗粒,并以五方散外敷疼痛部位。比较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分、生活质量指数量表(SQLI)评分,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观察不良反应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及CRP、ESR、R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SQL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情况。结论:龙钻通痹颗粒口服联合五方散外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征,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膏方联合ACR达标控制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12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ACR达标控制方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美洛昔康)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膏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包括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IL-1和TNF-α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CR达标控制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膏方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改善关节功能及降低活动期炎症指标具有较好的作用,且能明显降低外周血清中IL-1和TNF-α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固筋方对膝骨性关节炎(KOA)IL-1、TNF-α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8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7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9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改良Hulth造模法造模,连续给药8周后,取血清及膝关节前方部分滑膜组织、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ELISA法检测IL-1、TNF-α含量。结果:西药组关节间隙狭窄,介于模型组和中药组之间,骨赘明显;中药组关节间隙稍窄,关节面稍粗糙伴轻微骨赘。IL-1、TNF-α含量在模型组中比空白组升高(P<0.01);两个给药组比模型组降低(P<0.01),两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补肾固筋方有效降低IL-1、TNF-α的分泌水平,延缓软骨退变,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京尼平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京尼平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观察京尼平苷对实验性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检测血清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京尼平苷可以延缓对侧肢体足肿胀发生的时间,抑制大鼠足肿胀的程度(P<0.01);用药后,中、高剂量给药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京尼平苷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中可以下调致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示这可能与该药抑制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423-2426
目的:研究秦艽不同配伍药对风湿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大鼠镇痛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病证模型组、阳性药组、单味秦艽组、秦艽威灵仙组、秦艽桑寄生组和秦艽防己组,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加风湿热环境因素刺激制备风湿热痹RA大鼠模型,连续18 d。造模结束后各给药组给予制备的对应药液灌胃(15 m L/kg),连续21 d。于给药前、给药后分别测量大鼠痛阈值、冷痛耐受时间及压力耐痛值,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PGE2含量。结果:与病证模型组比较,秦艽配伍组大鼠痛阈值明显延长、冷痛耐受时间明显缩短、压力耐痛值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秦桑组痛阈值秦防组秦威组;秦防组冷痛耐受时间秦桑组秦威组;秦防组压力耐痛值明显高于秦桑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病证模型组血清TNF-α、IL-1β、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病证模型组比较,秦防组TNF-α含量降低明显(P0.01),阳性药组、秦桑组、秦威组次之(P0.05);秦防组IL-1β含量降低明显(P0.01),其余给药组IL-1β含量亦降低(P0.05);秦威组、单味秦艽组秦防组PGE2含量降低明显(P0.01),秦桑组次之(P0.05)。结论:秦艽不同配伍药对风湿热痹RA大鼠均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且平寒相配镇痛抗炎作用优于平温、平平相配,实验结果基本符合中医临床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该配伍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与其能够减轻疼痛刺激、降低TNF-α、IL-1β、PGE2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个月的疗效及对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5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接受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接受甲氨蝶呤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清TNF-α和IL-6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外周血清TNF-α、IL-6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外周血清TNF-α、IL-6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蓬草除痹汤对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CIA)大鼠血清IL—1β、TNF—α及PGE2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蓬草除痹汤高、中、低剂量纽、雷公藤组及空白组,观察6周,评价蓬草除痹汤对CIA大鼠右足踝关节肿胀度的抑制作用,对体重及外周血清1L-1βα、TNF-α及PGE2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可显著抑制大鼠右足踝关节肿胀的程度(P〈0.01,P〈0.05);蓬草除痹汤中、高剂量组均可明显提高大鼠体重增加速度(P〈0.01,P〈0.05);各用药纽改善血清IL-1β、TNF—α及PGE2水平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其中蓬草除痹汤中、高剂量组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多甙片组(P〈0.05)。结论:蓬草除痹汤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炎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TNF—α及PGE2的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通痹舒筋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用药效果。方法:将64例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照评定标准分为急性期组与慢性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通痹舒筋丸口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检测外周血中致炎因子IL-17、IL-23、TNF-α含量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e Index,BASDAI)评分的变化。结果:(1)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患者治疗后的外周血中致炎因子IL-17、IL-23、TNF-α水平及BASDAI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化瘀强肾通痹方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7例RA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采用MTX联合化瘀强肾通痹方治疗]和对照组[38例,采用MTX联合来氟米特(LE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12周28个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晨僵持续时间、休息痛VAS评分、医生评估/总体情况VAS评分、患者评估/总体情况VAS评分、生活质量评价(HAQ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疾病活动指数(DAS28-CRP)、ACR 20/50/70达标率等变化,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治疗后4周,观察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30.8%、17.9%、0,对照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23.1%、10.5%、0;治疗后12周,观察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59.0%、33.3%、12.8%,对照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55.3%、34.2%、18.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JC、SJC、晨僵时间、休息痛VAS评分、医生评估/总体情况VAS评分、患者评估/总体情况VAS评分、HAQ、hs-CRP、ESR、RF、DAS28-CRP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后TJC、晨僵时间、休息痛VAS评分、医生自评/总体情况VAS评分、患者自评/总体情况VAS评分、HAQ、hs-CRP、ESR、RF、DAS28-CRP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治疗前SJ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SJC比较,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为3例,对照组为11例,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后12周,化瘀强肾通痹方联合MTX(10~15 mg/w)的中西医结合方案与LEF(10~20 mg/d)联合MTX(10~15 mg/w)的常规西药方案疗效相当,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