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证候调查,归纳该病的证候分布特点以及主要证型。方法: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采集舌象、脉象及中医症状指标,通过量化评价确定症状分布频次及构成比,分析该病的主要证候分类及占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常见中医症状(前10位)依次为:困倦乏力(84.55%)、胁痛(75.67%)、尿黄(75.37%)、口干(66.20%)、烦躁易怒(60.42%)、胃部满闷(58.33%)、口苦(54.24%)、食欲不振(53.24%)、面色晦暗(51.94%)、腹部胀满(48.16%)等;在单一证候及有兼证存在的情况下,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候,肝郁脾虚及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症状构成比及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及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黄根颗粒治疗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同时辨证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肝郁气滞5个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均予复方黄根颗粒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血清HBV-M、HBV-DNA及部分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有效率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症状改善、丙氨酸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降低以及血清HBV-DNA水平降低以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更明显(P〈0.01),且各证疗效相当,肝郁气滞证稍差,但也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均有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以肝郁脾虚证最明显,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次之,肝郁气滞证无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病例。血清HA、LN和Ⅳ-C各证型均有明显下降(P〈0.01),各证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根颗粒对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改善症状、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总体疗效以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最为显著,其次为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更次之。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会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证诊断模型,形成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证判别模式,挖掘其核心诊断属性,为进一步研究原发性肝癌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4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诊疗中心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的病症信息,进行规范,经2名主任医师进行二次辨证,建立原发性肝癌中医病症-证候数据库,运用CHAID(卡方自动交互检测)、QUEST(快速、无偏、高效统计树)、CART(分类回归树)、C5.0决策树算法及贝叶斯网络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共纳入患者741例,包括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脾虚湿困、肝肾阴虚、肝热血瘀5个证型。测试样本验证结果显示,CHAID、QUEST、CART、C5.0决策树算法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1.26%、90.86%、91.47%、92.67%,C5.0正确率略高于其他3种;贝叶斯网络分析显示,各病症存在一定关联,如肝区疼痛-脘腹胀满,脘腹胀满-纳呆厌食,倦怠乏力-纳呆厌食,肝区疼痛-纳呆厌食,脉细-脉弦细,脉弦-脉弦细,夜寐欠安-苔少,舌淡-舌胖,苔白-苔少,口干-口苦,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脘腹胀满;在贡献度方面,排名前8位病症分别为脉弦细、纳呆厌食、口干、舌淡、倦怠乏力、肝区疼痛、口苦、脘腹胀满,与决策树算法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决策树及贝叶斯网络均可从繁杂、无序的数据库中挖掘出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证核心诊断属性;脉弦细在肝郁脾虚证诊断中起决定性作用,结合肝区疼痛、舌淡、倦怠乏力、口干、口苦、纳呆厌食等病症信息,可形成比较符合肝郁脾虚证的判别模式,为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证提供较客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障碍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施治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8例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慢性肝病问卷(CLDQ)进行生存质量测评,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比例最高分别为36.9%和28.6%。(2)CLDQ问卷以肝郁脾虚、肝胆湿热两型评分最低(P0.05)。(3)中医各证型神经症评分比较,肝胆湿热证总积分最高、肝郁脾虚证次之(P0.05);且不同证型在症状积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或P0.05)。(4)SDS、SAS量表评分比较:SDS评分以肝郁脾虚最高(P0.01),SAS评分以肝胆湿热证最高(P0.01)。结论: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型心理障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肝郁类证候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诊断性症状、体征。方法选取原发性失眠肝郁类证病例851例,采集患者的失眠特点、精神症状、头面躯体不适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泌尿系统、全身皮肤黏膜情况、二便情况、舌象、脉象。参考辨证标准进行辨证,统计各证型出现频率高的症状、体征(频率10%),将该证型的常见症状、体征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对证候具有判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结果失眠肝郁证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142例(32.7%)、肝郁阴虚证115例(26.4%)、肝郁化火证94例(21.6%)。肝郁脾虚证的初步诊断性症状、体征为:心烦易怒,情绪低落,时睡时醒,舌淡,胃脘不适,便溏,饮食乏味、纳少,腹胀,咽中异物感。肝郁阴虚证的初步诊断性症状、体征为:心烦易怒,情绪低落,潮热,胸闷,五心烦热,脉细数。肝郁化火证的初步诊断性症状、体征为:心烦易怒,情绪低落,口苦,面赤,舌红,脉弦数。结论原发性失眠肝郁证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肝郁阴虚证、肝郁化火证,其共有症状为:不寐伴情绪低落,心烦易怒。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86例慢性乙肝病例,运用流行病学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一般情况,总结其主要证候类型、体质类型及两者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的分布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其中以肝胆湿热(37.9%)、肝郁脾虚(32.3%)为慢性乙肝的主要证型。体质分布情况为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平和质。除特禀体质的人与平和体质的人患慢性乙肝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酒精性肝硬化(A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323例AC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27项主要证候条目并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证素辨证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归为4种证型,依次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108例(33.44%)、肝郁脾虚兼血瘀证86例(26.62%)、脾肾阳虚证70例(21.67%)、肝胆湿热兼血瘀证59例(18.27%)。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居多,肝功能Child-Pugh B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和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为主,肝功能Child-Pugh C级以肝郁脾虚兼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 AC基本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兼血瘀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贝叶斯网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启盛  曲淼  包祖晓  王耘  马良 《中医杂志》2008,49(11):1013-1015
目的 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分析抑郁症中医证候的分型.方法 制订<抑郁症中医证候观察表>,观察611例患者的横断面证候,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数据研究,并结合前期聚类分析研究结果 ,得出中医证型及诊断标准.结果 拟定出抑郁症的6个中医证型:肾虚肝郁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胆湿热证、心胆气虚证.结论 基于贝叶斯网络研究的中医证型具有一定客观性、科学性,较符合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眼底血管图像变化特征,以期为中医目诊及肝病证候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借助眼底照相机采集NAFLD患者、健康人群的眼底血管图像,同时收集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临床症状信息,通过改进的U-Net模型分割眼底血管,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血管颜色、形态及Haralick纹理特征,并以健康人群为对照运用决策树模型建立疾病预测模型。运用SPSS 26.0及R语言分析湿热内蕴、肝郁脾虚型NAFLD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以及眼底图像特征与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1)共纳入NAFLD患者126例,其中湿热内蕴证61例、肝郁脾虚证44例、无典型证21例,分别设为湿热内蕴组、肝郁脾虚组、无典型证组;纳入健康人110例,设为健康组。(2)基于决策树模型建立NAFLD疾病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972,灵敏度为0.970,特异性为0.975,AUC为0.995,可有效用于对NAFLD患者眼底血管特征的分析。(3)在血管形态和颜色特征方面,与无典型证组比较,湿热内蕴及肝郁脾虚组血管总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方法 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现场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通过因子分析与变量聚类这一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患者群体的基础证型分类及患者个体的证型判定,并分析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证型分布:无证型190例(21.8%);单纯证型380例(43.6%),其中肝肾阴虚型126例(14.5%),肝胆湿热型126例(14.5%),肝郁脾虚型128例(14.7%);复合证型301例(34.6%)。多重对应分析显示肝肾阴虚型与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关;肝胆湿热型与苔黄腻、脉滑有关;肝郁脾虚型与苔薄白、脉弦细有关。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证型分类与临床诊疗实际比较符合;单纯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2.
肾阳虚证、异常黑胆质证分别是中医学、维吾尔医学中典型证型,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两者的科学内涵存在异同性,但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的报道则较少。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哮喘常被认为属于肾虚或潜隐性肾虚;在维吾尔医学中,哮喘常被认为属于异常黑胆质,但目前尚未有对肾阳虚哮喘、异常黑胆质哮喘进行对比研究的报道。本文结合文献回顾以及本团队的研究工作,把中医学与维吾尔医学中比较常见的证型肾阳虚、异常黑胆质及其与哮喘病证结合模型进行对比,探讨其科学内涵及其异同性,这对深化相关民族传统医学的认识,构建现代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瘦素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8例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辨证分为4种证型:气滞湿阻证、痰瘀互地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其他两证所占比例相似。痰瘀互结证的腹围及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证,而气滞湿阻证又高于气阴两虚证及脾肾气虚证。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TC、LDL-C、INS、2hINS和瘦素均明显高于其他二证。结论: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胆固醇升高更为明显,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且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升高更多。  相似文献   

14.
400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现场调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采用DME(design measurement evaluation)设计方法对400例更年期综合征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盲法的统计学处理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及各证所包含的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 更年期综合征的证型可归为肝阳上亢证、肾阳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伤神证。结论 病证辨证标准研究的思路是在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病中证的假设辨证标准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临界理论确定病中证类分布及临界证、典型证、兼夹证、鉴别诊断指标,制订新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开放平行对照法对177例CHB患者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测定外周血HBVDNA基因型,观察其与辨证分型、肝炎诊断分度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 (1)HBVDNA基因型分布特点:B型31例(17.51%),C型131例(74.01%),B/C型11例(6.21%),D型1例(0.56%),未测出3例(1.69%);C基因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1)。(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郁脾虚型98例(55.37%),肝肾阴虚型6例(3.39%),脾肾阳虚型2例(1.13%),湿热中阻型12例(6.78%),瘀血阻络型59例(33.33%)。诊断为重度的32例CHB患者中,瘀血阻络型16例(50.00%),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阴性率为62.71%(37/59)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0),提示有血瘀表现的患者肝脏炎症损害较重,炎症反应同时清除了部分病毒。(3)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42.37%(25/59),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型明显高于其他型;瘀血阻络型的CHB患者肝脏损伤较重;HBV基因型与CHB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但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生殖内分泌的关系。方法西医诊断PCOS患者212例,选择健康对照者20名,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归纳辨证分型、分析与月经周期第3~5天所检测生殖内分泌激素的相关性。结果PCOS以兼夹证多见,其中肾虚证64例(30.2%)、肝郁证61例(28.8%),所占比例高(P0.05),脾虚证41例(19.3%)、痰湿证33例(15.6%)、血瘀证13例(6.1%);各证型雌二醇(E_2)、睾酮(T)、黄体生成素(LH)、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泌乳素(PR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肾虚证、痰湿证组促卵泡生成素(FS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各证型组间各性激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L与LH、E_2在各证型中呈正相关。结论PCOS中医证候分布虽以兼夹证为多,但肾虚和肝郁是其基本证候,且与性激素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医证型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分布规律,以及PCOS相关参数的改变与中医证候分类可能存在的联系,指导选用与证型紧密相关的指标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现状.方法 检索1989~2013年间与中医证型相关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文献,对涉及的中医证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规范名称后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中医文献119篇,涉及中医证型82种,出现总频次460次;进行名称规范后,中医证型减至44种,其中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证、寒热错杂证等8种,出现总频次383次,共占比83.26%.结论 现有中医文献涉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混乱繁多,经规范名称后统计发现肝胃不和证等上述8种中医证型主要地代表了其目前证型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