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针刺对心脏手术病人的机体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心脏手术病人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随机分成针麻组(组Ⅰ,n=12),全麻辅助针刺组(组Ⅱ,n=12)和全麻组(组Ⅲ,n=16).所有病人术前用药为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哌替啶50 mg,东莨菪碱0.3 mg.针麻组术前15 min下针,针刺穴位取双侧内关、列缺、云门.进针后接针麻仪,脉冲频率为3~4 Hz,输出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准,一般诱导时间20~30 min.切皮前15 min静注氟哌利多或安定5 mg、芬太尼0.1 mg,术中酌情追加芬太尼,保持自主呼吸.体外循环肝素化时,留针停止刺激,待鱼精蛋白中和后恢复刺激.全麻组麻醉诱导安定0.1 mg/kg,维库溴铵0.25 mg/kg,依托咪酯0.2 mg/kg,芬太尼5ug/kg,麻醉维持吸入异氟醚,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辅助针刺组在全麻方法上加电针刺激.监测方法①血流动力学于术前、诱导后、切皮、转流前、停转流、停转流后30 min和术毕记录HR、MAP、CO、CI、SV、SVR.②氧自由基及心肌酶谱指标于上腔静脉插管前(转流前10 min)、停转流、转流后1 hr,经颈内静脉抽血测定心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③转流前、停心肺转流机和停机后1 hr分别自右心耳剪下1 cm×1 cm×1 cm标本测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组Ⅰ术中CI、MAP、SV明显低于组Ⅱ和组Ⅲ,和术前值相比,全麻组术毕时CI、MAP、SV明显降低(P<0.05),而针麻组则无显著变化.②组Ⅰ、组Ⅱ停转流后1 hr SOD较转流前明显增高,组ⅢSOD较转流前明显下降,MDA显著增加,三组CK-MB停转流1 hr均较转流前明显增加,组Ⅲ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组Ⅰ和组Ⅱ.③针刺组HSP70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对心脏手术病人循环功能有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电针刺激对心脏手术病人心肌缺血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2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随机分为针麻组、针刺加全麻组和全麻组,测定转流前、停心肺转流和停心肺转流1小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丙二醛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及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①组I、Ⅱ组停转流后1小时SOD较转流前明显增高,组ⅢSOD较转流前明显下季,MDA显著增加;②三组CK-MB,停转流1小时均较转流前明显增加,组Ⅲ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组I和组Ⅱ。结论:针刺增加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心脏手术病人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心脏手术予以评价。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0例,分为全麻组(A组)、针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电针组(C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停转流后30min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6和IL-10的水平。结果:IFN-γ和IL-2水平于停转流后三组均降低;术后24h,各组进一步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IL-6和IL-10水平于术后24h三组均显著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电针不能完全改善体外循环(CPB)引起的IL-2、IFN-γ抑制,但要好于全麻和针麻,提示全麻复合电针对应激反应的良好控制可部分改善CPB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针刺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引起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卢中平  王祥瑞  孙大金 《针刺研究》2003,28(3):210-213,188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中IL 8的作用机制。方法 :48例行冠脉搭桥术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于术前、体外循环转流前、停转流 60min和术毕取右心房血测定IL 8、SOD、MDA。转流前、停转流 60min取右心耳心肌组织 ,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两组IL 8含量持续上升 ,针刺组停转流 60min、术毕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SOD、MDA于转流前至术毕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针刺组转流前SO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而MDA显著降低。电镜观察显示停转流 60min针刺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能抑制IL 8的释放 ,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 ,减轻受氧自由基的攻击程度 ,从而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和缺血预处理对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8头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组I0、缺血预处理组(组Ⅱ)、针刺加缺血预处理组(组Ⅲ)。于缺血前10min,缺血20min,再灌注20min、60min自左心耳采取标本,抽提组织总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量(CAF)。结果:①再灌注20min和60min时,组ISOD值逐步降低(P<0.05),组Ⅱ、组ⅢSOD值有升高趋势;组I MDA值明显高于Ⅱ、组Ⅲ。②3组CPK,CK-MB均较对照值明显升高(P<0.05,P<0.01),组I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组Ⅱ、组Ⅲ。③组I HSP70mRNA表达低于组Ⅱ和组Ⅲ。结论:电针刺激可明显增强预适应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损伤,针刺和预适应对心肌保护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肌热休克蛋白90(HSP9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组1,n=10),结扎组(组2,n=10),结扎+针刺组(组3,n=10),采用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各组家兔均在观察结束后,取下家兔左心室前壁缺血心肌,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心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结果:针刺组HSP90表达增强,与结扎组对比有显著性意义。且ECG指标亦恢复至结扎前。结论:电针能缓解家兔心肌缺血的症状,增强缺血心肌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表达;提示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多靶点、多环节的,至少它可以通过促进保护性应激蛋白(HSP90)合成增加的作用来达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不同发作级别的癫痫大鼠海马结构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戊四氮致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按癫痫发作级别又分为Ⅰ级、Ⅲ级、Ⅴ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级别癫痫发作海马内HSP70表达的变化;常规病理学染色观察各组海马区神经元的受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Ⅰ级组海马结构内未见HSP70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而Ⅲ级组、Ⅴ级组海马各区的HSP70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逐渐增多(P〈0.05)。病理检查发现,Ⅲ级、Ⅴ级组海马结构内存在受损异常神经元.Ⅴ级组更明显。结论戊四氮致痫癫痫模型中,随着发作级别的增加,海马结构内神经元损伤渐加重,HSP70的表达亦逐渐增加,提示海马结构HSP70的表达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灸预处理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通过观察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HSP70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手捻针预处理日1次组,电针预处理日1次组,手捻针预处理日2次组,电针预处理日2次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测定心肌HSP70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凋亡增加,HSP70mRNA表达增加;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针刺预处理使心肌细胞凋亡减少、HSP70mRNA表达增加,且针刺预处理日2次组作用强于针刺预处理日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组。结论:针刺预处理能够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上调心肌HSP70mRNA的表达。针刺预处理每日2次的作用强于针刺预处理每日1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OHSC)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反应和糖代谢的变化,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OHSC予以评价.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30例,分为全麻组、针麻组和全麻复合电针(GAE)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和停转流后30min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β-内啡肽(β-E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和血糖的浓度.结果全麻组和针麻组β-EP、ACTH和皮质醇在停转流后30min显著升高,而GAE组无显著变化.停转流后30min3组血糖均明显升高,但GAE组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针麻组.结论全麻或针麻对OHSC的HPA轴和糖代谢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而GAE能明显抑制OHSC的β-EP、ACTH、皮质醇反应和血糖升高.从应激角度进行评价,GAE可作为OHSC的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予以评价。方法:选择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30例,分全麻组(A组)、针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电针麻醉组(C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停转流后30min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结果:NKCA于转流前A组明显降低;B组却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A组和C组;C组无明显变化。停转流后,3组均明显下降,B组明显低于A组。术后24h,各组进一步降低,C组明显高于B组。IFN—γ和IL—2水平于停转流后3组均降低;术后24h,各组进一步显著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电针可增强NKCA,但针麻不能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NKCA、IL—2、IFN—γ抑制,提示应激性免疫抑制作用具优势效应。全麻复合电针亦不能完全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NKCA、IL—2、IFN—γ抑制,但要优于单纯全麻和针麻,提示全麻复合电针对应激反应的良好控制可部分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老化痴呆鼠脑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石学敏  韩景献 《中国针灸》1998,18(11):689-692
在观察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 ( SAM-P/ 8)不同脑区 EAAS和 IAAS水平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针刺对 EAA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正常老化 SAM-R/ 1鼠比较 ,P/ 8海马、皮层及纹状体的 EAAS合成及降解均处于亢进状态 ,IAAS亦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针刺可以明显降低异常升高的 Glu及 Gln、Asn水平 ,提示针刺具有调整 EAAS代谢的作用。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在老化痴呆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针刺对 EAAS代谢的调整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老化痴呆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保健灸对中老年人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脂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观察了56例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中老年人用保健灸法时其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脂质的主要降解产物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显示,保健灸具有提高中老年人血浆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认为保健灸是强身健体、防病延衰、自我保健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不完全性截瘫的机理。方法:采用不完全性截瘫兔模型60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针灸组,每组于造模后分3批,每批10只,分别于6h、7d、15d处死,电镜下观察线粒体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结果:造模形成后6h针灸能缓解线粒体肿胀,对抗继发性损伤;7d后针灸组线粒体各项指标优于模型组;15d后针灸组线粒体形态恢复正常。结论:针灸可减轻损伤脊髓神经元内线粒体肿胀变性,维持线粒体有效功能面积及有效个数,促进线粒体进行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元恢复,对抗继发损伤,加快修复。  相似文献   

14.
头电针对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头电针对正常人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6例健康自愿者均接受头电针治疗,穴位为顶中线(MS 5)、额中线(MS 1)和双侧额旁1线(MS 2).电针前后分别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设置感兴趣区(ROI),将各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采用半定量方式于电针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头电针能显著升高双侧额叶、尾核、左侧扣带回和小脑的葡萄糖代谢.结论:电针正常人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能提高部分脑区的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5.
针刺阻抑和延缓白内障形成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针刺阻抑和延缓白内障形成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谷胱甘肽抑制剂(BSO)复制幼鼠早期白内障模型,150只幼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研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致障率、白内障晶体、大脑皮层内各抗氧化指标的变化及电镜形态改变。结果:BSO组致障率为94.1%,加乙醇为100.0%,而针刺组致障率下降显著,仅为33.9%,MT及NAC药物组为26.1%,26.3%,对照组为0%。应用肉眼、显微镜观察均显示针刺能保护正常晶体免于药物所致晶体组织形态结构改变和混浊,同时针刺组可使晶体GSH、GSH-Px、SOD及大脑皮层CAT含量上升,NOS含量下降,过高的晶体LPO水平下降,这些作用均与神经内分泌松果体素MT及前体NAC的效应类同,并与肝脏酶谱调节有关。结论:针刺可阻抑各种自由基对晶体的损伤。阻止和预防早期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王莉莉  尹改珍 《中国针灸》2005,25(12):834-836
目的:观察针刺对维吾尔族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血清瘦素水平、神经肽Y等指标的影响,研究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机理.方法:30例维吾尔族单纯性肥胖患者采用体针结合电针方法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总有效率80.0%,BMI、WHR减少,血清瘦素水平下降(P<0.001).结论:维吾尔族单纯性肥胖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瘦素抵抗,针刺能够降低肥胖机体外周瘦素含量.  相似文献   

17.
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大鼠经脉线上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正常健康大鼠经脉线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二步法免疫酶技术和ASIAS-2000自动扫描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多条经脉上的Cx43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缝隙连接蛋白Cx43广泛表达于表皮上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皮下筋膜的肥大细胞以及肌肉肌膜细胞的胞浆胞膜中,经统计学分析,肾经足底段、膀胱经背部段Cx43的表达显著高于邻近对照线,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与经络高度相关,由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可能在经络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灸对不育患者精浆果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爱明  包海林 《中国针灸》2004,24(3):183-184
目的:探讨针灸改善不育患者精液质量的机理.方法:32例患者分别于针灸治疗前及治疗3月、6月后各测精浆果糖、精子密度、活率、活力1次.将针灸治疗3月、6月后的平均值分别与针灸前的相应平均值比较对照.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精子活力及精浆果糖两组数据治疗前后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灸能改善不育患者精浆果糖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皮针埋线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头针组、药物组,并设立正常组。头针组选取"百会"旁"舞蹈震颤麻痹区"埋线,药物组用L-dopa制成悬浮液灌胃。治疗30d后,进行行为学观察;检测脑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头皮针埋线能使模型大鼠脑组织中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NO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SOD的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其行为学和脑组织形态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头皮针埋线对帕金森病大鼠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具有调整作用,对脑组织细胞形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