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西医脑出血与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438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CT诊断结果及分型、中医临床诊断,分析2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438例患者临床症状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喎言、头痛及眩晕为主,出血部位以壳核区和丘脑多发,中医临床诊断以中脏腑为主。西医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均以中医中风病中脏腑为主,2种诊断均确诊者322例,均未确诊者52例。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灵敏度为94.43%,特异性为53.61%,诊断符合率为85.39%,假阳性率为46.39%,似然比为2.035 6,X2=128.30,P<0.05。结论中医病名诊断联合西医诊断可对中风病定位、定性、定量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中风病病名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风病针灸文献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考查了清以前的记载处方完整的28部中医著作,以中风各症为纲,从取穴处方、刺灸法等方面,对其特点进行了探讨,从中可知:(1)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病多从症选穴,用穴广泛;(2)半身不遂以手阳明、足少阳经为主,其他阳经和督脉穴为辅,基本用穴20个;(3)中风昏迷以急救穴和固护元气穴为主,基本用穴7个;(4)中风口、拘挛以局部取穴为主;(5)古代对中风病的治疗多选用艾炷灸法,而用针刺法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消渴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方法:按照WHO诊断标准、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和中医辨证标准,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中医证候以风证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痰证与火热证,其余证候发生频率依次为血瘀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证候组合以三证组合形式最多,其次是二证组合;三证组合中以风证、痰证、火热证组合最多。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消渴中风病)急性期以标实(风证、火热证和痰证)为主,痰浊和瘀血为脑梗塞急性发作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风动是其发作的环节,火热可能是该病的加剧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各证型与脑CT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风病各证脑CT表现,分析中风病各证在脑内的病变特性。方法对112例中风病且脑CT检查为阳性改变者,从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进行观察,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中经络证以脑梗死为主,中脏腑证以脑出血为主;中经络证以小病变为主,且中经络证Ⅰ型以脑梗死为主,中经络证Ⅱ型以脑出血为主;中脏腑证以大病变为主,中脏腑阳闭病变在脑的深部。结论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基本能反映脑内病变的轻重,但不能确定脑梗死或脑出血及具体部位。临床辨证论治时与脑CT表现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风病患者中医分型辨证与头颅CT影像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再经过CT影像学检查,通过比较辨证分期结果与CT检查结果,探讨其内在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型结果:30例为中脏腑者,26例为中经脉者,中脏腑者中脑出血患者20例(66.7%),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脑出血量较大,存在明显占位效应,中经络者中脑梗死患者有19例(73.1%),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灶多发于基底节区域。结论:中风患者的颅脑部cT诊断能够使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更加规范和客观,有利于提高中医对该病的辨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主要对西医脑出血与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西医组采用CT诊断脑出血病,中医组采用中医诊断中风病,观察两组的符合率程度。结果:西医组脑出血诊断符合率为90%,中医组中风病病名诊断符合率为90%,P0.05,显著差异,没有统计意义,但中医组诊断中风病所需要的时间短。结论:通过对比分析,西医脑出血与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没有明显差异,但中医诊断所花费的程序和时间少,两者结合是诊断病名的最保险方法。  相似文献   

7.
辨证治疗中风病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治疗中风病46例临床观察北京市回民医院(100045)张燕秋关键词中风;辨证论治;临床观察治疗中风时应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风中部位之深浅,准确辨证与用药,临床每多获效。本级以中风病(除外中脏腑急性期)为重点观察治疗对象,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单纯...  相似文献   

8.
245例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侯关系研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凌玲 《陕西中医》2002,23(8):693-694
方法:通过对245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病人中医证侯与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病灶位置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脑出血中脏腑发病率较高,不论是脑出血或是脑梗死肝阳暴亢型出现率最高,中脏腑病变范围大的病例出现率显著高于病变范围小的病例,腔隙性梗死以本虚证为多见。提示:中风病目前的中医证候诊断分型标准不但基本综合了中风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多方面要素,亦体现了病变实质及一定的病理基础,反映了中风病“证”的实质,为提高防治中风病的水平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病证演变规律的CT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T是现代科技在医学中的一大突破,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医“四诊”望诊的延伸,为中医辨证从微观方面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的依据。笔者在1年时间里对114例患者采用前瞻性对照分析研究,发现:祖国医学之中风病与西医之脑梗塞、脑出血密切相关,中风病病证演变(或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中风病从中络、中经、中腑到中脏,分级由轻度、中度到重度,对应于脑横断面自上而下(脑干部由下而上)、额、矢状面由外向内,以脑池、脑室为核心空间区域的“类同心圆”方式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体会河北邯郸市中医院(056001)王长垠高血压脑出血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在适合内科药物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甘露醇或甘油的脱水治疗非常重要,但有一定弊端,我们应用破血逐瘀化痰通腑汤配合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收到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并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52例均施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检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血清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IgG(CagA-HP-IgG)。结果 152例经治疗,基本治愈54例,显效34例,有效5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91.45%;检测CagA-HP-IgG的60例中有39例结果为阳性。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脑出血患者存在HP感染。  相似文献   

12.
重症急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东 《新中医》2002,34(10):29-30
目的:观察中西医理症急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手术确诊的12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经清创引流术后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2组。治疗组76例,术后在西医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清胰汤加减,水煎灌肠或胃管注入。对照组52例,术后单纯应用与治疗组相同的西医治疗。结果:2组在切口裂开,假性胰腺囊肿形成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在体温,脉搏,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死亡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5);2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涤痰逐瘀法联合西药治疗脑血管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21例)、中药组(23例)、联合用药组(26例)。西药组采用阿司匹林、波力维、他汀类药物等西药治疗;中药组根据证候特点分为痰湿型、痰火型、气虚型及阳亢型,以中成药大黄虫丸和天麻杜仲胶囊为基础方,并加用相应的院内自制中药汤剂(痰湿方、痰火方、气虚方、阳亢方)口服;联合用药组用药为上述两组中西药总和;疗程为3个月,连续用药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变化,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聚集率(PAR)及纤维蛋白原(Fib),并行医学影像检查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血CRP、PAR及Fi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呈不同程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中度及重度脑血管狭窄支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中药组及联合用药组脑血管狭窄总有效率分别为42.9%(9/21例)、39.1%(9/23例)和61.5%(16/26例),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狭窄在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疗效有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制动方治疗慢性抽动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抽动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3组,每组20例,中药组用制动方,西药组用氟哌啶醇,中西药组用制动方加氟哌啶醇,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中药组有效率50%,西药组有效率55%,中西药组有效率80%,3组治疗后比较前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后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制动方对慢性抽动确有疗效,而中西药结合则是治疗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炎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业清 《新中医》2001,33(8):34-35
将骨关节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西药对照组22例,治疗结构表明,2组缓解关节疼痛,能症状疗效相近,治疗组在改善关节功能,消除关节肿胀及总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用西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数量与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数量变化与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的相关关系。方法 来自9个临床中心的356例确诊活动期RA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184例)和西药治疗组(172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服雷公藤多甙片、益肾蠲痹丸)和辨证用药。以双手X线分级作为RA关节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以ACR20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对不同X线分级RA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与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血小板数量与X线分级相关,血小板数量高的患者关节损伤程度也高;经过中西医治疗方案治疗后。X线分级为Ⅱ、Ⅲ级、中药治疗有效的患者血小板数量普遍低于无效患者;X线分级为Ⅲ级、西药治疗有效的患者血小板数量普遍低于无效患者。结论 血小板数量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可作为RA治疗方案适应证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热清口服液对胶质瘤、脑膜瘤手术后发热的退热疗效。方法手术后按自然病区分脑热清组(中药组)、脑热清配合常规西药组(中西药组)和常规西药组(西药组),连续用药7天,对胶质瘤和脑膜瘤患者的药前体温、发热天数,药后体温、退热度数、退热天数进行比较。结果中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后胶质瘤及脑膜瘤手术后发热患者体温明显降低,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脑热清口服液具有显著降低脑瘤手术后发热患者的体温的作用,其退热作用与胶质瘤或脑膜瘤无关。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蝰蛇咬伤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蝰蛇咬伤的作用.方法将患者70例随机分为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予西医常规处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两组综合疗效相近,但中西医结合组在升高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血液透析次数、促进创面愈合、缩短疗程等方面优于西医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蝰蛇咬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肾通络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肾虚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4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各80例。分别给予益肾通络方,普适泰片,益肾通络方联合普适泰片,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临床症状,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前列腺液指标;比较各组患者总有效率,6个月随访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期间脱落7例。联合组总有效率97.5%,高于中药组的87.2%和西药组的84.2%(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清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前列腺液指标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访复发率比较,联合组(3.4%)中药组(9.8%)西药组(17.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药组(1.3%)联合组(6.3%)西药组(17.1%)(P0.05)。结论:益肾通络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肾虚血瘀证安全有效,益肾通络方联合普适泰片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建林 《新中医》2003,35(11):42-4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CP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中药治疗)、西药组(特拉唑嗪治疗)、治疗组(中药加特拉唑嗪治疗),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中药组、西药组、治疗组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84%、9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复发率分别为14%、18%、4%,治疗组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治疗后各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改善明显(均P<0.05),但各组间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P较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临床效果好,复发率低,是治疗CP较理想的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