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常见兼症之一,属泄泻,便秘范畴。西医治疗尚不统一,副作用多。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其病机特点,众医家分型论治,以益气健脾,疏肝扶脾,清热燥湿,滋阴润肠,益气润肠为主要治疗方法,临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腹症的中医药疗法。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腹症患者180例,全部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分析180例患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法。结果:急腹症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气血乖戾、壅塞不通等,病机主要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急腹症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气滞证、血瘀证、热壅证、湿热证、正虚邪恋证;急腹症分型论治的方法主要有攻下法、清热解毒法、清热利湿法、理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法。结论:中医药治疗急腹症的关键在于分型论治,治疗时需要认清患者病型,进而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中医药治疗该病逐渐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本文从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其他疗法等方面简述了临证时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些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4.
李景  王颖辉  庞博 《世界中医药》2013,8(5):495-49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独到优势。文章论述了不同医家对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分型论治、分期论治等不同辨证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进展。通过病因病机分析,强化了辨证论治,分型治疗和辨病论治,随证加减两大治疗原则;证实了中医药在防止或消除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改善症状、防治慢性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中药复方应用、单味药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从病因病机、辩证分型、证候客观化、治疗(辩证论治、基本加减、专方专药、单方验方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的进展,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现状及今后研究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与临床治疗等几个方面对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研究进行了概述。认为目前对心脏传导阻滞的病因病机认识较一致,但临床辩证分型尚不尽统一。本病的中医治疗有辩证论治、创制新法、古方运用及中西药联用等法,各种不同方法均有定效果。今后,应加强证候类型标准化、有效方药筛选、药物作用机制、剂型改革等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三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总结出糖尿病的病因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在辨证的基础上分型论治。在今后对于糖尿病的中医诊治方面,应重视证候的复杂多样,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对糖尿病进行诊疗。  相似文献   

10.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病因病机为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先天禀赋不足等,又涉及肝、脾、肾三脏,病性为虚实夹杂。从分期论治、分型论治、脾虚论治、虚实论治等方面进行论治。涉及处方多为疏肝理气,软坚散结,化痰消瘀,益气健脾,滋阴清热等方剂。中医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且减少或避免激素替代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试探证与病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证与病机的关系:①病机是证的客观基础:辨证的前提是从症状追溯体内的病机;综合病机是证对病情整体把握的过程;整体性病机的形成和表述是对病情的理性把握;病机是动态病情发展的机制.②证是对病机的高度概括:证的概括使病机实现了有机联系;证对病机的概括实现了对病情的本质把握;证不是抽象的概括;证不是定型的模式.③中医临床施治的实质是扭转病机:中医临床治疗针对的是病机;因势利导,扭转病机;调理病机,以平为期;不可重复性反映了中医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李进龙  王娟  周计春  李渡华 《新中医》2002,34(12):11-12
介绍奚九一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血栓性深静脉炎的学术观点及临床治疗经验,奚教授认为是湿热瘀阻是本病的病机特点,治疗遵循“分病求因,分期辨证,祛邪为重“的原则,临床分急性期和好转恢复期对血栓性深静脉炎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风先兆证临床诊疗新思路。方法:基于中风先兆证病机特点,重视心理压力等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结合患者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试以中医内科心身疾病诊疗模式论治中风先兆证。结果与结论:心身并重论治中风先兆证,为中风先兆证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以求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治疗早期 II 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两组病例均在进行严格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进行,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25/次,2次/d。治疗组中药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血糖恢复正常者56例,占40%,基本正常8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血糖正常者72例,基本正常120例,无效4例,有效率98%。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早期II型糖尿病的疗效不亚于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辨病施治、针灸治疗等方面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现状进行概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整体观念的五辨论治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思维的灵魂,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全过程,无论中医如何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以整体视角考量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宗旨。目前,中医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瓶颈,而只有立足于整体观念,凝练出中医思维的特质才能真正发挥中医优势。"辨"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医诊断最基本的过程,五辨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凝练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与精髓而提升出的中医临床思维,其包括辨症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人论治、辨机论治,熟练掌握五辨是中医有效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证候诊断要点及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支气管哮喘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结果:认为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动,痰气搏结,以实证为主;慢性持续期以虚实兼夹为主,表现为阳虚与饮伏、气虚与痰阻、气阴虚与痰热等;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表现为肺、脾、肾气虚。拟订有关证候诊断要点,并总结辨证治疗规律。结论:常见证候为三期十证候,即急性发作期的外寒内饮、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阳气暴脱证,慢性持续期的阳虚饮伏证、气虚痰阻证、气阴虚痰热证,临床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为主要兼证,常兼见于上述证候中。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庄建军  刘军 《河南中医》2011,31(5):491-493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论治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对照纽予西药阿普唑仑治疗,疗程均为1月.比较两组疗效且用AIS评测治疗后第1、2、3、4周睡眠质量.结果:①治疗1周后两组A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联合中医辨证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胰岛素泵短期强化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各项血糖指标、胰岛素使用量、中医证候积分及病症改善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指标、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对比分析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无论是最高胰岛素使用量、最低胰岛素使用量还是平均胰岛素使用量间对比均有明显差异,经分析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病症改善率优于对照组患者病症改善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一使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来说,联合中医辨证治疗下能够有效减少胰岛素使用量的同时,降低血糖指标,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病症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0.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诊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正光 《河南中医》2011,31(3):240-243
从病因病机、证型研究、辨证论治等方面概述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诊治概况。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多数学者认为其与湿热疫毒有关,但湿热疫毒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制定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面临许多问题;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寻找合适的治疗路径等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