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引言在祖国医学文献上,并无“流行性感冒”的专名,但从中医许多方书上所载的名称中,如冒风、冒寒、感寒、重伤风等,其症状则都与“流感”有相似之处。祖国医学认为此证多因天时寒暖不正,偶感风邪或寒气,由于风寒外侵卫分而发病,故治疗原则,以解表散邪为主。热势较盛者,宜用辛凉解表,挟湿者,则用驱湿排毒,若有其他并发症和加杂病,则可随症加减之。是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一般原则。在1957年春,我县曾一度流行本病,患者以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斌 《河南中医》2007,27(3):81-83
干燥综合征(SS),又称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以口腔干燥症、干燥性角、结膜炎和胶原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此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S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中医本无与之相应的病名,多数临床医家按照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常将其归入“燥证”范畴,现对本病中医临床诊治近况作一综述。1病因病机《张氏医通》:“在外则皮肤皲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内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而便难”。六淫邪气外侵,外感六淫中,风、火、暑邪为…  相似文献   

3.
三、风类皮肤病这类皮肤病在原因上是以风邪为主,及因风盛所致的血燥。在症状上一般表现为痒,及皮肤干枯、粗糙、肥厚、皮屑、皲裂、抓后津血、毛发干枯脫落等,都属于“风”与“燥”两种症候。无脓皰、水皰、糜烂、渗水的“湿”証现象是其特点。单純表现为“风”的症候,治以祛风为主;单純表现为“燥”的症候,卽以养血益阴潤燥为主;“风”与“燥”症二者同时出现,則二者同治。痒风《外科証治全节》說:“遍身瘙痒,并无疹疥,搔之不止。”說明本病特点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其它損害。  相似文献   

4.
斑秃民间俗称“鬼剃头”,中医称之为“油风”。本病大多与精神紧张、刺激、创伤等有关系,起病突然,患部头发迅速成片脱落,呈圆形或无规则,头皮平滑,严重者头发全部脱光。甚至眉毛、胡须、腋毛等也脱光。有痒感或无任何自觉症状。本病多因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心...  相似文献   

5.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最常见的运动系统疾患。祖国医学对本病大体上包括在“历节病”及“痹症”的范畴之内。远在我国古代的医书上已有了详细的记载,无论是在病因、症状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丰富的论述。对病因方面,历代医家均认为是由于“风、塞、湿”三邪之外因所侵,再加上先天禀受不足或内伤气血亏损之内因凑合而致病的。如素问痹论:“黄帝问:痹之安生?歧伯答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癒,不  相似文献   

6.
马云枝  张铭 《江苏中医药》2005,26(10):53-54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则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笔者临床30余年来,从脾论治本病颇有体会,  相似文献   

7.
荨麻疹中医称为“赤白游风”、“风疹”、“痦瘤”,因皮疹时隐时现又称“隐疹”。本病是一种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因其小则如麻如豆,大则成块成片,每因遇风而发,故又称“风疹块”。  相似文献   

8.
破伤风治验     
破伤风是因外伤受邪引起发痉的病证。早在秦汉以前已有类似记载,汉代称之为“金创瘈疭”,隋代称之为“金创痉”,北宋至今称之为“破伤风”。本病为因创伤后疮口未合、感受风毒之邪侵于肌腠经脉,营卫不得宣通,甚则内传脏腑毒气攻心,所引起的严重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因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  相似文献   

9.
郑传胜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2):556-557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所引起的疾病,笔者在临床上注意到本病与“石淋”一证在病因病机上均有相同之处,因此选用渗湿利水、活血化瘀之剂,屡治屡效。现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趋同“痛风”属痹证范畴,从《内经》至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体现了递进式层次。继李杲之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专设“痛风”一说,明确指出其病因乃“痰浊凝涩”,其症“夜则痛甚”,且引《外台秘要》所集:“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骨酸痛”,从而推导病机乃“寒湿风郁痹其气,久则化热攻痛”。近代名医顾伯华指出:痛风为素进食…  相似文献   

10.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剧烈,可因反复搔抓而致皮肤出现抓痕、表皮脱落、色素沉着、湿疹等继发性损害,有时可引起继发性感染,但没有任何原发性皮肤损害.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瘙痒”、“痒风”范畴,《诸病源候论》载:“风瘙痒候,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其发生主要因外感邪气,或因脏腑功能失调,或因年老体弱,致血虚生风生燥导致发病.  相似文献   

11.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丽霞 《河南中医》2002,22(3):75-76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皮损 ,仅有瘙痒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文献称之为“风瘙痒”、“风痒”、“血风疮”和“痒风”等[1] 。由于搔抓可出现抓痕、结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为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很多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近 5年有关文献做一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蒲正国[12 ] 认为瘙痒一证 ,根本之因在于风。风又有外风、内风之不同 ,外风有兼寒、热、湿之异内风又有血热、血燥、血虚、血瘀之别。王燕[2 ] 认为瘙痒症虽引起的原因不一 ,而营卫不和则为其内因。胡剑秋[3 ] 认为老年性皮肤…  相似文献   

12.
引言钩虫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上名为“黄胖病”,俗称“脱力黄”。本病的特点即食慾虽好,萎黄无力,至严重期则发生浮腫。本病在广大农村中为常见,是多见的一种慢性病。因本病而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的,为数非鲜,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和农业生产。吾人对此,不能不寄以重视。本病的治疗方法,除参酌患者的脉、证以“辨证施治”外,尚需结合现代医学学说,采用化验方法,驱虫药物,以消除病根,以符祖国医学“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此外对于大便检查时发现钩虫卵,尚未有明显症状出现的,更应体念“上工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及早给与驱虫剂,以防止症状产生。几年来,作者曾不断试用中药榧子、槟榔、大蒜头等以驱虫为目的,从临床上观察对钩虫的疗效。近几个月来,在  相似文献   

13.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 ,为风邪蓄积之所 ,故名风池。风池穴又为手足三阳与阳维之会穴 ,能调和内外风证。笔者通过七余年临床实践 ,风池穴用于临床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  治疗偏头痛 :西医称为 :“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病突发 ,痛势其剧 ,多位于颞部或头角或左或双侧 ,其则速及眼、齿。本病特点反复发作 ,随年龄的增长 ,症状愈来愈重。风池穴为足少阳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 ,肝胆内寄相火 ,为“风木之脏” ,极易化风动 ,谓之“内风” ;阳维脉“维络诸阳”而立表 ,多与外风有关。因此无论内风、外风引起的头痛均以风池…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处理其他疾病一样,主要是“辨症求因”,“审因论治”。从“乙型脑炎”主要的发病症状来看,多表现为发病急骤,高热头痛,烦躁口渴,呕吐多汗,甚至神昏詀语,颈项强直,抽搐、角弓反张等。同时,本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与温病条辨中的暑温、暑风、暑痉等症状则有更多的相同之点。我们根据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以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为辨证依据,同时参考石  相似文献   

15.
一、病因学上的内风、外风之争中风病因属外风入中或内风所为?还是二者兼有之?历代医家一直争论不休。《内经》称本病为“仆击”,“偏枯”,而有关“厥”的记载与本病尤为相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载:“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通评虚实论》载:“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不仅认识到本病病因与饮食、情志、气血内虚等因素有关,而且指出其病机为气血逆乱。相反,《内经》所论诸风,多指外受风邪,故无神昏等证。如《素问·风论》载:“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金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社光名中医运用“益气养阴、化瘀祛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辨证经验,为临床解决PSS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高社光名中医治疗PSS的相关文献,收集病例,以P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益气养阴、化瘀祛风”为治疗原则,选用基础方剂治疗本病,分别从病因病机、治疗特色、方义探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高老师认为阴津亏虚是根本,瘀血是本病发展和缠绵不愈的重要原因。本病为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津枯液涸,脏腑不荣虚,经脉瘀阻,瘀毒互结为实。益气则津生,滋阴则水津四布,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以充养,祛风使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津液代谢得到恢复,化瘀则气血调畅,津液流布,益气养阴、化瘀祛风四法并用可显著改善PSS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结论:高社光名中医运用“益气养阴、化瘀祛风”治疗PSS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先父张稚先(1915~1980),江苏阜宁人,精内妇儿科,临证上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悬壶桑材47载。余幼时随父侍诊,耳儒日杂其用温法治疗急症、险症屡屡应手,实受益铭心,现撷三案,以示一斑。1疗厥脱投参附回阳救逆厥证是以突发昏仆,暴不知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虽似“中风”,但本病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故亦称“类中”;因本病不易有抽搐症状,故又有别于“痉证”、“痫证”。本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寒厥”、“热厥”、“煎厥”、“薄厥”、“大厥”等病名,病因、病状的记载,还道出…  相似文献   

18.
小舞蹈病,以不自主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自主运动障碍和情绪改变为临床特征,是风湿热的神经系统常见表现,以其症状命名,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成年人亦有发病者,也有发生于脑血管病者.中医文献无此病名,因本病动摇不定,与风性轻扬,善行而数变,主动的特点相似,故现代中医多将其归属为"颤证"、"惊风"范畴,多从风证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风袭于外,肝必内应”,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因以“风”为主,是一个由咳嗽逐渐发展为哮喘的动态阶段,其病程与病机展现出“由外及内,日久则伏”的特点。中医学将以“风”为因的疾病责于肝之失常,本文基于此进行从肝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探索,并根据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分期与病证的标本,以“祛外风—煦肝风—搜伏风”为基本方法,从理论基础、病机阐释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分别论述了从肝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依据与临床价值。疾病初起,拟“祛外风”为首则,以防肺风扰肝;至中期须用“煦肝风”法治本,以平肝气之乱;久病入络,则以“搜伏风”为要,防肝风之受引复动;三法相辅相成,分期分层次地应用,共奏良功。  相似文献   

20.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动为特点的行为障碍综合征。本病多见于小儿,其症状可见频眨眼睛,头、躯干、上下肢的小抽搐,喉部发出奇特的叫声,或者个别音节、字或句子说不清楚,或说出骂人的话等。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瘛”、“颤振”、“慢惊风”等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