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带下病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本病系由湿邪影响冲任,事带脉失约,任脉失固,导致阴道分泌物量多世界形势色质气味改变  相似文献   

2.
第八章带下病《中医妇科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病的要求:掌握带下病的病名含义,熟悉带下病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与脾、肾两脏,任、带二脉以及湿邪与带下病的关系。掌握带下病的辨证论治。一、含义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或伴有其他证象者。  相似文献   

3.
饶玲铭 《新中医》2017,49(8):173-174
正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沈氏女科辑要》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果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则发为带下病。带下病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如《女科证治约旨》曰:  相似文献   

4.
带下病是临床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带下量、色、质、味等异常为主要表现。常因感受湿邪或各种原因损伤脾气,湿浊内生,流注下焦而成带下。本文通过论述湿邪、脾虚与带下病的关系,探讨健脾除湿法治疗带下病,并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浅谈和肝法治疗带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张春玲 《光明中医》2010,25(6):946-948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俗语云:"十女九带",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可见带下病主要病因是湿,故历代医家多从脾、肾论治带下病。但女子以肝为先天,从肝论治在带下病治疗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白带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白带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生理性白带包括来自大小阴唇、前庭大腺、宫颈的腺体及阴道黏膜的渗出物,少量由子宫内膜所分泌,量少色白或无色透明,带黏性的液体,经期前后、排卵期及妊娠期其量增多。  相似文献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又称"下白物"、"流秽物".带下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学习和生活.西医多认为是宫颈糜烂、内分泌失调引起,尚无系统的认识.对于非炎症所致带下病近几年引起了临床关注,在带下病的治疗上中医确有肯定疗效,临床实践证明中医的辨证施治对带下病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加味完带汤治疗妇女带下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23岁,20~30岁18例,31~40岁26例,41~50岁16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1个月。2诊断标准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中带下病的诊断为依据。即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60例患者中黄白带下或黄白相兼带下56例,赤白带下3例,五色杂至带下1例。3治疗方法基本方组…  相似文献   

9.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临床上常见带下过多,其发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致。湿邪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主要以除湿止带为主。但是对于带下病病程较久的病例,临床一味采取除湿止带法疗效较差。笔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病程较久的带下病患者1例,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中医治疗带下病的主要治法有清热解毒、疏风胜湿、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现对其治法的作用机理作一探讨。1清热解毒法的作用机理清热解毒法的作用机理,主要并不在于其抗菌、抗病毒作用的大小,而在于其对人体复杂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