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肖瑾  李小军  黄建军  高圣权  陆昌洙  刘向前 《中草药》2020,51(22):5781-5787
目的 研究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中impressic acid(I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炎作用。方法 以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使用EZ4U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分析试剂盒检测IA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RT-PCR法检测TNF-α、IL-1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蛋白表达;ELISA法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Impressic acid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TNF-α、IL-1β水平和HMGB1蛋白表达,并抑制NF-κB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移(P<0.05、0.01)。结论 细柱五加中IA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陈皮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陈皮多糖提取率为因变量,利用星点设计模型对3个自变量各水平二项式进行拟合,确定陈皮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优选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9,提取温度92 ℃,回流提取时间150 min,陈皮多糖提取率达14.77%,与预测值的偏差0.61%。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陈皮多糖提取工艺简便可靠,为陈皮多糖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选延龄草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并对其纯化前后的抗炎活性进行对比。方法 以延龄草总皂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通过静、动态吸附和解吸附实验,确定最佳纯化工艺;为了证实工艺的合理性,对纯化后的总皂苷抗炎活性进行验证。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5%,料液比1∶10,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纯化工艺为HPD400大孔树脂,以质量浓度为0.1 g·mL–1的药液上样,上样量为折合生药(g)∶树脂(mL)=1∶2,以1 BV·h–1流速上样,然后依次以水2 BV、20%乙醇水3 BV洗脱除杂,收集70%乙醇水洗脱液(5 BV),经浓缩、干燥即得延龄草总皂苷收率为7.42%,总皂苷质量分数为34.29%。该总皂苷在质量浓度为5.00、1.00 μg·mL–1时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3.79 μg·mL–1,而其醇提物的IC50值为20.68 μg·mL–1,说明精制过程实现了药效成分的富集。结论 该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所得到的延龄草总皂苷与其醇提物相比具有更好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选金水六君煎中阿魏酸和橙皮苷回流提取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以阿魏酸和橙皮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金水六君煎回流提取工艺。结果 金水六君煎的最佳回流提取工艺为提取1.5 h、液料比12∶1,提取2次。在此工艺条件下,重复3次试验,阿魏酸提取率为60.59%,RSD为0.34%;橙皮苷提取率为59.67%,RSD为2.18%。结论 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的金水六君煎最佳回流提取工艺参数稳定可靠,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中药材藿香枝叶中的多糖进行提取,并测试其抗氧化活性,为藿香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超声法辅助提取藿香枝叶中的多糖,设计L9(34)正交试验考察料液比、pH和超声提取时间对藿香枝叶中多糖提取的影响,确定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藿香多糖进行清除·OH试验。结果: 藿香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超声提取30 min、pH为6,可使藿香多糖的提取率高达7.50%,藿香多糖对Fenton反应产生的·O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结论: 藿香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从藿香枝叶中提取多糖,其多糖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藏药蔓菁抗氧化活性多糖的提取及纯化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优化藏药蔓菁中抗氧化活性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 方法: 以粗多糖得率、总多糖质量分数和抗氧化活性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浸提次数、料液比及浸提时间对蔓菁多糖提取工艺的影响;以色素去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脱色温度、吸附时间、活性炭用量对脱色工艺的影响。 结果: 蔓菁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于90 ℃水浴浸提3次,每次2 h;最佳脱色工艺为加3%活性炭于60 ℃吸附40 min。蔓菁多糖纯度达4.66%,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6.71 g·L-1结论: 优选的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靠,所得多糖的含量高、杂质少,适合于蔓菁多糖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刘喜舞  郑礼胜  谢霞  戴玲  刘向前 《中草药》2015,46(8):1167-1173
目的 优化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AGS)叶(AGSL)多糖(AGSL-P)闪式提取工艺,然后将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吸湿和保湿性能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球面对称设计试验,优化AGSL-P闪式提取工艺;采用醇沉、Sevage法除蛋白、脱色、透析、琼脂糖凝胶色谱、葡聚糖凝胶分离等方法对AGSL-P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学实验及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初步鉴定;对AGSL-P、AGSL-P-1和AGSL-P-2的吸湿和保湿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常用保湿剂(聚乙二醇400等)在相对湿度43%和75%条件下进行对比.结果 AGSL-P闪式提取最佳工艺为固液比为1:14.5,提取温度为71 ℃,提取时间为257 s,在此条件下,AGSL-P提取率为1.62%;AGSL-P精制产物AGSL-P-1-1为均一多糖,经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检测结果推测,AGSL-P-1-1的构型为α构型,可能含有葡萄糖、鼠李糖和半乳糖.吸湿和保湿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GSL-P-1和AGSL-P-2的吸湿能力优于常用保湿剂聚乙二醇400,而AGSL-P-2保湿能力与聚乙二醇400相当.结论 建立了稳定、简便的AGSL-P闪式提取工艺方法;AGSL-P-1-1均一多糖为首次从AGSL中分离得到;AGSL-P-2可能是一种优良的天然保湿剂  相似文献   

8.
贺亮  殷宁  程俊文  李海波  吴学谦 《中草药》2009,40(Z1):117-120
目的 探讨苦楝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活性。方法 对影响苦楝子多糖提取的温度、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并采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反应体系,以维生素C为对比,研究该多糖的抗氧清除作用。结果 提取时间显著影响多糖得率,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5 ℃、醇沉体积分数70%,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当料液比为1∶1,提取1次时,多糖得率可达5.89%。苦楝子多糖对O÷2和DPPH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对O÷2的EC50为2.21 mg/mL;当苦楝子多糖质量浓度为5.02 mg/mL时,其对DPPH的抑制率可超过50%。结论 由最佳提取工艺获得的苦楝子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三黄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 方法: CCK-8法测定大黄、黄芩、黄柏及三黄方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一氧化氮(NO)、白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2(PGE2)、肿瘤坏死因子-1α(TNF-1α)的含量。 结果: 三黄方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细胞炎症因子NO,IL-1β,PGE2,TNF-1α的量,且三黄方的作用均强于各药单独使用。 结论: 三黄方及方中大黄、黄芩、黄柏在浓度范围100~1.562 5 mg·L-1对RAW264.7细胞无显著毒性。三黄方通过抑制细胞因子NO,IL-1β,PGE-2,TNF-1α释放发挥其抗炎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张峰  岑娟  李钦  王海燕 《中草药》2014,45(6):755-759
目的 研究思茅红椿Toona ciliata var. henryi茎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等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抑制脂多糖(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活性的测定。结果 从思茅红椿茎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doratone(1)、toonaciliatin F(2)、toonaciliatin G(3)、toonaciliatin J(4)、hispidone(5)、bourjotinolone A(6)、3-episapeline A(7)、piscidinol A(8)、aglaiodiol(9)、toonaciliatin M(10)、2α, 19-dihydroxy-9-epi-ent-pimara-7, 15-diene(11)、cleomiscosin B(12)、cleomiscosin C(13)、β-谷甾醇(14)、β-胡萝卜苷(15)。化合物410抑制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的IC50值为(11.0±0.7)和(28.8±2.7)μmol/L。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10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显示出了中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ITS2和rbcL序列对来自不同地理环境的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及狭苞紫菀A. farreri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以ITS2和rbcL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的ITS2和rbcL的序列并测定,运用MEGA7.0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和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构建邻接法(neig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结果 ITS2序列在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的变异位点较rbcL序列丰富,且种间与种内的变异位点数无交叉;ITS2序列的NJ树可将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进行有效区分,而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无法使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得到有效的区分;ITS2及rbcL序列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缘毛紫菀之间的遗传距离很近,而狭苞紫菀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ITS2较rbcL序列更适合用于不同产地的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的鉴定;狭苞紫菀的种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多基原兔耳草H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必兴  苟琰  齐景梁  蒋桂华  耿昭  周娟 《中草药》2020,51(15):4019-4024
目的建立现有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兔耳草基原全缘兔耳草Lagotis integra(药材名为兔耳草)及短管兔耳草L. brevituba(药材名为洪连)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并通过所建立的方法对市场上其他3种较为常见的兔耳草(圆穗兔耳草L.ramalana、革叶兔耳草L. alutacea及短穗兔耳草L. brachystachy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全缘兔耳草与短管兔耳草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低,故分别建立二者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Waters X-Bridge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28 nm;柱温35℃(全缘兔耳草)及25℃(短管兔耳草)。结果建立的全缘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指认了14个共有峰,并标定了大车前苷、鞭打绣球苷B、10-O-trans-p-methoxycinnamoyl-catalpol及10-O-[(E)-3,4-dimethoxycinnamoyl]catalpol峰;所建立的短管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存在13个共有峰,并标定松果菊苷、大车前苷及毛蕊花糖苷峰;建立的全缘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与所有批次全缘兔耳草及革叶兔耳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9,与其他3种兔耳草相似度低;建立的短管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与所有批次短管兔耳草及圆穗兔耳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9,与其他3种兔耳草相似度低。结论已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各基原兔耳草进行鉴别,建议革叶兔耳草与全缘兔耳草同时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圆穗兔耳草可作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洪连"的新基原。  相似文献   

13.
高必兴  何芳  齐景梁  苟琰  耿昭  钟恋  蒋桂华  周娟  蒋运斌 《中草药》2022,53(9):2810-2817
目的 建立测定兔耳草类药材主要有效成分苯丙素苷类(毛蕊花糖苷、松果菊苷、大车前苷及鞭打绣球苷B)及环烯醚萜苷类(10-O-trans-p-methoxycinnamoyl-catalpol及10-O-[(E)-3,4-dimethoxycinnamoyl]-catalpol)的HPLC-PDA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基原兔耳草的含量差异,为其质量控制方法及临床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资生堂SPOLAR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4%甲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5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依据测定结果使用聚类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此条件下,34批全缘兔耳草Lagotis integra、21批短筒兔耳草L. brevituba、10批圆穗兔耳草L. ramalana、6批革叶兔耳草L. alutacea、5批短穗兔耳草L. brachystachya...  相似文献   

14.
王文雪  牟艳玲  李莹  郑重飞  初海平  周玲  姚庆强 《中草药》2018,49(13):2959-2966
目的研究金佛山雪胆Hemsleya pengxianensis var.jinfushanensis块根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ODS反相柱、HPLC制备柱等多种色谱技术对金佛山雪胆块根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IR、HR-ESI-MS及NMR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金佛山雪胆块根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26-二羟基-葫芦-5,24(E)-二烯-7,11-二酮-3-O-β-D-葡萄吡喃糖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3β,11α,26-三羟基-葫芦-5,24(E)-二烯-3-O-β-D-葡萄吡喃糖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α-L-阿拉伯糖苷(2)和3β,27-二羟基-葫芦-5,24(Z)-二烯-3-O-β-D-葡萄吡喃糖基-27-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3)。结论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依次命名为金佛山皂苷Q、金佛山皂苷R、金佛山皂苷S。  相似文献   

15.
高燕萍  钟国跃  沈云亨 《中草药》2016,47(5):712-716
目的对黄花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var.przewalskii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花角蒿全草80%乙醇水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和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对丁氧基红景天苷(1)、角蒿辛C(2)、角蒿酯碱(3)、7-羟基多花藤碱(4)、角蒿原碱(5)、苯乙醇葡萄糖苷(6)、地黄苷(7)、类叶升麻苷(8)、去酰基异角胡麻苷(9)、去咖啡酰基类叶升麻苷(10)、carceorioside B(11)、红景天苷(12)、去酰基类叶升麻苷二甲醚(1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高普珠  晋小军  张喜民  任一杰  吕铎  吴秀琴 《中草药》2018,49(15):3687-3691
目的研究施用磷酸二铵对延胡索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设计不同梯度的磷酸二铵用量,在相同种植条件下,观察并记录不同施肥量下延胡索的主要生长指标。采收后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测定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和延胡索乙素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磷酸二铵用量为375 kg/hm~2时延胡索长势最旺,折干率最高,为33.7%,块茎最大,直径为2.57 cm/个,鲜产量最高,为5 482.2 kg/hm~2,比对照增产38.2%,总灰分最低,为3.0%,醇溶性浸出物和延胡索乙素含量最高,分别为24.8%、0.128%。结论施用磷酸二铵能提高延胡索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何丹  刘王艳  郭成鑫  李贵琼  段晓燕  熊娇  沈勇 《中草药》2017,48(19):3915-3920
目的对拳距瓜叶乌头Aconitum hemsleyanum var.circinatum的块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1H-NMR、~(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拳距瓜叶乌头块根总生物碱中共分离得到17个二萜生物碱,分别鉴定为黄草乌碱丁(1)、8-甲氧基黄草乌碱丁(2)、贡乌生(3)、塔拉地萨敏(4)、查斯曼宁(5)、8-甲氧基塔拉胺(6)、14-乙酰塔拉胺(7)、8-去乙酰滇乌碱(8)、crassicautine(9),crassicaudine(10)、粗茎乌头碱甲(11)、黄草乌碱丙(12)、黄草乌碱甲(13)、滇乌碱(14)、transconitine B(15)、工布乌碱(16)、大渡乌碱(17)。结论化合物2、3、6、7、9、12~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高必兴  齐景梁  钟红  马璐琳  李倩  连艳  蒋桂华  蒋运斌 《中草药》2022,53(21):6857-6864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针对自采及流通使用环节的不同基原兔耳草进行分析,建立一种快速鉴定常用兔耳草的方法,并分析市场流通的主流品种。方法 采用试剂盒提取101份兔耳草样品的DNA,针对其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获取ITS2序列信息;并从GenBank上下载相关序列28条。运用MEGA6.0对129条ITS2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计算种内和种间K2P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并预测ITS2二级结构。采用BLAST法及NJ聚类分析法分析市场流通兔耳草基原。结果 除四川部分区域所产全缘兔耳草Lagotis integra与革叶兔耳草L.alutacea种间亲缘关系近外,短筒兔耳草L.brevituba、全缘兔耳草、圆穗兔耳草L.ramalana、革叶兔耳草、短穗兔耳草L.brachystachya及紫叶兔耳草L.praecox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均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具有明显的条形码间距。系统进化树显示短筒兔耳草、圆穗兔耳草、短穗兔耳草及紫叶兔耳草单独聚为一支,四川部分区域所产全缘兔耳草与革叶兔耳草聚为一支,其余全缘兔耳草聚为一支。通过ITS2二级结构发现,各基原兔耳草在茎环数目、大小及位置均有一定差异,可区分亲缘关系近的全缘兔耳草与革叶兔耳草。市场分析显示,市面上流通的兔耳草有6种基原,以全缘兔耳草使用占比最高,短筒兔耳草次之,短穗兔耳草及圆穗兔耳草较低,紫叶兔耳草及革叶兔耳草最低。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用来鉴别常用藏药兔耳草的基原,市场主流兔耳草品种为全缘兔耳草、短筒兔耳草及短穗兔耳草。  相似文献   

19.
滇虎榛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萌萌  张艳侠  夏兵  何达海  丁立生  周燕  叶晓霞 《中草药》2013,44(19):2650-2656
目的 研究滇虎榛Ostryopsis nobili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改进的DPPH方法对主要成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从滇虎榛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黑麦草内酯(1)、山楂酸(2)、香草酸(3)、3β-(3, 4-dihydroxycinnamoyl)- erythrodiol(4)、dammarenediol II 3-caffeate(5)、松脂素(6)、槲皮素(7)、胡萝卜苷(8)、山柰酚(9)、3, 5-dihydroxy-1, 7-bis (4H-hydroxyphenyl) heptane(10)、赤杨二醇(11)、木麻黄酮二醇(12)、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3)、异槲皮苷(14)、2, 3-二羟基苯甲酸(15)、异槲皮苷-6″-丁酸酯(16)、异槲皮苷-6″-苯甲酸酯(17)、4″-反-香豆酰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8)、4″-顺-香豆酰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9)、山楂酸-28-O-β-D-葡萄糖苷(20)、没食子酸(21)、桦木四醇(22)和肌醇(23)。结论 化合物12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测试显示,滇虎榛叶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包括4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在内的6个单体化合物也呈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0.
多枝雾水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多枝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 var. microphylla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系统溶剂法对醇提物进行萃取,醋酸乙酯萃取部位通过正相、反相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法确定结构。结果从多枝雾水葛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R,3S,4R,5S)-2,5-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3,4-二-(3,5-二羟基苯基)四氢呋喃(1)、pouzolignan K(2)、saropeptide(3)、去氢吐叶醇(4)、对羟基苯甲酸(5)、异香兰酸(6)、原儿茶酸(7)、丁香酸(8)、原儿茶醛(9)、原儿茶酸乙酯(10)。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雾水葛木脂素K,化合物3~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