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姜和炮制品当中5种姜辣素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集姜以及姜炭、干姜、炮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姜酮、6-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进行测定。结果:从生姜到炮制的干姜、炮姜和姜炭,其中的10-姜酚、8-姜酚和6-姜酚含量逐渐降低,而6-姜烯酚含量则相对升高,姜酮在炮姜中出现,但含量较少,姜炭中的含量相对增加。结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对姜和炮制品当中的姜辣素含量进行准确测定,为姜和炮制品的测定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而在炮制过程中,姜辣素的成分含量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辅料糠的质量标准,为相关饮片的制备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直观描述法描述糠的外观性状,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方法测定糠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糠中总黄酮含量,检测波长510 nm。结果:10批糠的性状、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含量均存在差异,总黄酮(以芦丁计)在3.232~16.16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99.31%。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用于糠的质量控制。建议糠的水分≤14.0%,总灰分≤17.0%,酸不溶性灰分≤15.0%,水溶性浸出物≥1.5%,总黄酮质量分数≥0.16%(以芦丁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维吾尔药地锦草药材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等质量评价参数,为控制地锦草药材的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附录ⅨH水分测定法第一法、附录ⅨK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附录XA浸出物测定法、附录ⅨE重金属检查法和附录ⅨF砷盐检查法测定。结果:地锦草药材水分含量为3.14%~4.72%;药材总灰分含量为8.81%~13.07%;药材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1.56%~2.34%;药材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26.83%~40.25%,55%乙醇浸出物含量为22.61%~33.91%;重金属(Pb+2)≤10μg·g~(-1),砷盐≤1μg·g~(-1)。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地锦草药材质量控制的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盐益智仁饮片质量标准。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方法测定盐益智仁饮片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益智仁饮片中圆柚酮含量、氯离子电极法测定辅料氯化钠含量。结果:得到7个不同产地10批盐益智仁饮片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同时建立了盐益智仁饮片中圆柚酮和辅料含量测定方法。结论:建立了较完善的盐益智仁饮片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炮姜薄层鉴别和成分定量测定标准改进的可行性。方法姜酮和6-姜辣素薄层鉴别以硅胶G薄层板为固定相,以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系统为展开剂;姜酮和6-姜辣素HPLC测定的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体积流量1.0 m L/min。结果炮姜中姜酮和6-姜辣素的薄层鉴别斑点清晰,HPLC法可同时测定姜酮和6-姜辣素。与自制炮姜饮片相比,市售14份饮片中姜酮和6-姜辣素的量差异明显。结论建议炮姜质量控制项下增加姜酮的定量测定,可控制以达不到含量限度的干姜仅轻微炮制即可满足炮姜的现有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绞股蓝饮片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为建立绞股蓝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中规定的方法对10批绞股蓝饮片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及水分、灰分、浸出物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绞股蓝皂苷XLIX与人参皂苷Rb1的含量。结果:绞股蓝饮片各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分别为9.64%~11.19%、8.95%~12.84%、0.17%~1.51%及22.21%~32.26%,绞股蓝皂苷XLIX与人参皂苷Rb1的含量分别为0.12%~0.98%、0.02%~0.30%。初步拟定绞股蓝饮片的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分别不得高于13.0%、15.0%、2.0%,水溶性浸出物、绞股蓝皂苷XLIX及人参皂苷Rb1的含量分别不得低于18.0%、0.10%、0.01%。结论:该实验所建立的绞股蓝饮片定性、定量方法,可为绞股蓝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酒黄精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i GM  Feng WS  Feng YX  Yang Y 《中药材》2011,34(9):1346-1348
目的:完善酒黄精饮片的质量标准。方法: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还原糖含量测定、水溶性浸出物、酸不溶性灰分和5-羟甲基糠醛的限量检查等项目。结果:酒黄精饮片的还原糖不得少于34.0%,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9.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不得超过0.2%。5-羟甲基糠醛含量不得超过0.02%。结论:在药典基础上,对酒黄精质量标准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面考察山茱萸饮片的质量。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检验了水分,总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马钱苷的含量。结果:山茱萸中含水分12.2%~15.0%,总灰分4.7%~5.3%,酸不溶性灰分0.05%~0.24%,水溶性浸出物50.2%~59.0%;按干燥品计,马钱苷含量为0.93%~1.15%。结论:通过以上检验,可全面了解山茱萸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订醋狼毒饮片的质量标准。方法:收集炮制10批醋狼毒饮片,对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进行测定,并以狼毒乙素含量为指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拟定醋狼毒饮片水分不得超过9.12%,总灰分不得超过6.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09%,醇溶性浸出物不少于7.70%,狼毒乙素含量不少于0.038%。结论:初步建立醋狼毒饮片量化质控标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蜜百合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14批蜜百合饮片进行了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及总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拟定蜜百合的水分不得超过13.0%,总灰分不得超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0.2%,浸出物不少于25.0%,总多糖含量不低于19.0%。结论:该方法为蜜百合的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生姜、干姜、炮姜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整体控制和评价生姜、干姜、炮姜的药材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 nm,流速0.8 mL·min-1,分别对10批生姜、干姜、炮姜分别进行检测,采用药典委员会指定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分别计算不同批次生姜、干姜、炮姜的相似度。 结果: 建立了生姜、干姜、炮姜的指纹图谱,分别确定了6个共有峰,10批次的生姜、干姜、炮姜的色谱图与各自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别>0.902,0.911,0.929。 结论: 通过方法学考察,仪器精密度、稳定性、以及重复性试验均符合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该法准确可靠,可为控制和评价姜的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干姜、姜皮、姜炭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认其主要成分,分析比较其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UV法,Agilent TC-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二元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来源于全国10个产地的干姜、姜皮、姜炭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该指纹图谱中,指认出了其中的6-姜酚,8-姜酚,6-姜稀酚,10-姜酚4个色谱峰;与干姜相比,姜炭中的6-姜酚含量明显降低,而6-姜稀酚的含量明显增高,同时,姜炭中产生了一些原来干姜中没有的成分。结论:该指纹图谱专属性强,方法稳定、可靠,可为研究干姜、姜皮、姜炭中的成分差异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研究生姜的炮制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姜的不同炮制品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姜的不同炮制品的醚提液进行了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个组分。并对它们各组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各组分的含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其中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性成分均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4.
干姜、姜皮、炮姜中辣味成分的HPLC测定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黄雪松  汪建民  王兆升 《中草药》1999,30(6):423-424
采用HPLC法测定了干姜、姜皮、炮姜中的姜酚含量分别为1.022、0.28和0.25g/100g;姜酮含量分别为0.90、0.18和4.8g/kg;炮姜中的姜脑含量为0.4g/kg,姜粉、姜皮中含微量姜脑。该测定方法快速、准确、简便。  相似文献   

15.
生姜、干姜临床应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小鹏  杨颖婷 《光明中医》2011,26(12):2566-2568
姜是临床常用药之一。生姜和干姜不仅是加工的不同,在性味、功效都有较大不同,故临床应用也有差别,所以,对于临床初学者来说,总结干姜和生姜的应用规律很有必要。通过总结干姜和生姜对药,理解前人对"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的归纳和掌握历代名家运用干姜和生姜的经验,参考现代药理学对姜的研究对于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干姜、炮姜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了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灌胃对大鼠4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其他3种溃疡模型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则无此作用。急性毒性试验显示:炮姜LD50为170.6±1.1g/kg,干姜250g/kg以上未见死亡。提示:干姜经砂炒炮制后的炮姜,水溶性成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生姜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基于GC-MS鉴定生姜和干姜的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应用SIMC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3个不同产地的生姜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差异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生姜、干姜产生功效差异的作用机制。基于Q-marker筛选原则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预测生姜、干姜挥发油的Q-marker。结果 通过GC-MS从生姜挥发油中鉴定出44个化合物,从干姜挥发油中鉴定出43个化合物,以差异成分作为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生姜挥发油中化学成分作用于核心靶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G)、雌激素受体1(ESR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A)、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干姜挥发油中化学成分作用于核心靶点单胺氧化酶B(MAOB)、MAOA、ESR1等,通过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预测柠檬醛(citral)、α-松油醇(α-terpineol)、杉木醇(tau-muurolol)、依兰烯醇(ylangenol)为生姜挥发油Q-marker,香叶醛(geranial)、玫瑰呋喃(rosefuran)、白菖醇(shyobunol)为干姜挥发油Q-marker。结论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明确生姜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及分子机制的差异,预测的Q-marker为生姜和干姜的挥发油质量标准建立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干姜、生姜药用源流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姜的合理应用提供文献资料,考证姜的入药历史,认为姜的药用史可分作3个时期;东汉《神农本草经》以前,生姜、干姜效用不分,干姜是作为姜的一个别名;东汉末年至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前,生姜晒干以干姜入药,细分又有去皮与不去皮之别;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后,各家本草多受其影响,即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并由此探讨了姜的南北差异,姜之子根与母根的区别,以及干姜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伤寒论》中,姜附配伍较为常见且富有特色,其配伍方式除了周知的干姜配伍生附、生姜配伍炮附外,尚有乌梅丸中运用到的干姜配伍炮附.3类配伍,各有侧重,值得重视,仲景用干姜配伍生附,多为回阳救逆;用生姜配伍炮附,多为温经扶阳;而用于姜配伍炮附,则有温脏祛寒之效,此亦可从后世医家的遣方用药中得到验证.本文在归纳分析这3类配伍的方剂的同时,重点讨论了较少使用的第3类配伍,希冀能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  陈军  高洁  董洁  顾薇 《中草药》2019,50(24):5988-5994
目的 比较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成分的变化。方法 将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提取挥发油,皮肤电阻动力学实验和体外布洛芬透皮实验比较二者的促渗能力,ATR-FTIR红外分析挥发油透皮促渗主要机制,皮肤细胞毒性实验比较了生姜和干姜挥发油的细胞毒性,GC-MS分析成分变化。结果 干姜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显著优于生姜挥发油,其透皮促渗机制主要为对皮肤角质层脂质的萃取,而生姜和干姜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均显著低于化学促渗剂氮酮,炮制后干姜挥发油的倍半萜类成分比例高于生姜挥发油,透皮后干姜挥发油组皮内的倍半萜类成分比例也高于生姜挥发油组。结论 炮制后的干姜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作用优于生姜挥发油,验证了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剂存在"热者易效"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