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献学和临床应用的角度探讨了中药石膏的药性,包括微寒、寒、大寒以及微寒与大寒并举,指出当前药典、辞书、教科书等将石膏药性单列为大寒,既不符合对石膏药性认识的历史沿革,更与临床应用不尽吻合,其石膏药性应以微寒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新中医》所载《石膏性大寒商榷》一文中所持石膏性微寒的观点,与王琳、李成文等同志进行商榷。方法文献整理、逻辑分析、推理论证。结果认为王文之论述不甚严谨,所列之论据不足以否定石膏性大寒之说,亦不足支撑其石膏性微寒的观点。结论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学习,笔者认为《伤寒论》所载石膏性寒之说更为准确,而对大寒、微寒之论存疑。  相似文献   

3.
石膏药性辨析朱西杰杨利侠陈燕关键词石膏性味寒石膏(GypsumFibrosum)为一种含水硫酸钙(CaSO4·2H20)的矿石。对于其药性,历代医家争议较大,有性微寒、性寒、性凉而微寒、性寒凉、性大寒诸说。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全国高等医药...  相似文献   

4.
中药炮制又称炮炙,是我国历代医药家长期实践的结晶。中药炮制不仅能纯洁药物、减轻毒性,更重要的是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和主治,以适应临床的治疗需要,如普通一味中药经不同方法炮制,其作用即有不同的疗效。例如:生石膏,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即石膏经火煅后,性寒偏平和,  相似文献   

5.
妙用石膏心得上官钧福建光泽中医院(光泽354100)谢永丹厦门市第一医院石膏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味辛、甘,性大寒。归肺、胃二经。临床用于清热降火,由于性大寒,医者往往少用或填用。笔者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后大受启发,“放胆用之”于临床,每获佳...  相似文献   

6.
<正>中药炮制又称炮炙,是我国历代医家长期实践的结晶。中药炮制不仅能纯洁药物、减轻毒性,更重要的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和主治,以适应临床的治疗需要。如普通一味中药经不同方法炮制,其作用即有不同的疗效。例如:生石膏,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即石膏经火煅后,性寒偏平和,  相似文献   

7.
夏小军 《新中医》2002,34(3):52-52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二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笔者在儿科临证时常以石膏为主药,治疗时行温疫、痰热壅肺、胃热炽盛所引起的诸多病证,每获良效,现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石膏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历代医家对石膏药性属寒凉无疑,但对其为大寒之性或是微寒之性多有争议。文章通过综述古代经典文献对石膏药性的记载及近代医家学者对石膏药性的探讨辨析,结合生活、临床思考,认为中药四气只是对中药药性寒热程度不同的分类,将石膏药性细分为微寒、大寒,与各医家本身对事物的认知差异、体验差异相关,并无绝对,所以石膏药性以寒为宜。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认为石膏性微寒而非大寒,凉而能散。其应用石膏所涉病变范围甚广,且用量较大,并指出生石膏与煅石膏的不同药性及用法。  相似文献   

10.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及黄连、黄柏、龙胆草等苦寒之品,清热能力远高于诸药;张仲景17首方剂用石膏,白虎汤因何重用石膏,微寒何能胜任阳明大热?石膏虽为微寒但质重气轻味辛,质重能坠热下趋,气轻可透热外出,味辛则横通郁结,热乃散消于无形之中,配知母苦寒增强清热之力;微寒亦是张锡纯用石膏之基础,治愈例证数以千计,少则三两,多则七八两,甚则达数斤,患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无论经典文献或医家悬壶,均可证石膏"微寒"而并非"大寒",可放胆运用。石膏治烦乃取寒凉能清,质重能降,辛能散郁之性;大渴必为邪热深伤津重,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鼓动水谷生化,方为治津伤口渴要药,仲景治阳明大渴必加人参;石膏只清邪热,切不可见表象而言石膏为止渴要药,更不可不见大渴而不投白虎于危难之中。石膏发汗,只发实热之汗,不发新受风寒之汗;内热壅盛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石膏,解肌发汗以清热,热清汗自止。石膏味辛能行、能散,微寒能清、能凉;能凉解郁热,消除热痛(因热致郁而痛)。结论:石膏质重气轻、性辛甘,微寒非大寒,能除烦不能生津止渴;解肌发汗只发身有实热之汗,不能发新受之风寒也;能凉解郁热,消除因热致郁而痛者。无论内伤外感、偏虚偏实,确有热者,投无不宜;合理配伍,对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因郁致热,因热致郁等证亦无不宜,即使大剂量运用亦无寒凉伤中之弊。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