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刺镇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参与。除神经系统的作用外,体液因素是否参与作用?如何参与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特别是在针刺过程中,外周血液中体液因素的变化与针刺镇痛的中枢作用有没有关系?在针麻原理研究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需要回答的问题。1971~1972年,我们用动物交叉循环实验初步证明了针刺过程中外周血液中某些体液因素可以通过交叉循环至另一动物的中枢参与镇痛作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大鼠加压素和催产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俊 《针刺研究》1992,17(3):217-220
<正> 以往工作表明,中枢内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和催产素(oxytotin,OXT)对针刺镇痛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和AVP和OXT通过中枢内何种神经结构参与针刺镇痛,目前国内外报道尚不多。本工作采用核团微穿刺技术结合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针刺时大鼠中枢和血浆内AVP和OXT含量变化,探讨AVP和OXT参与针刺镇痛的神经结构。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脑脊液内去甲肾上腺等物质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许多实验支特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乙酰胆硷(Ach)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多数认为中枢5-HT 是加强针刺镇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 NE 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是拮抗还是协同尚难定论。本文工作研究颅脑针麻手术病人脑脊液内 NE系统含量的变化及其与镇痛效果的关系,以便进一步观察中枢 NE 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应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针刺镇痛过程中常伴随着中枢神经系统介质的变化,而改变中枢的介质水平可影响针刺镇痛的效果,说明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延脑网状结构巨细胞核是痛觉传递的一个驿站,并参与针刺镇痛作用。我们应用多管微电极电泳的方法,试图观察某些神经介质对这一核团神经元痛反应的影响,并与针刺的作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针麻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针刺作用和个体机能反应性之间的矛盾斗争来实现的,其中个体机能反应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针刺穴位引起感受装置的活动发出信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枢各级水平一系列复杂活动,通过中枢内兴奋和抑制这一基本过程的矛盾斗争,起到了积极的调整作用,从而改变了整个机体的原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多年来关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近年来证明脑内存在有内在的痛控制系统。它可通过延脑中缝大核下行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阻止痛信息的传入而起到镇痛作用。我们和一些研究者报道了刺激NRM可加强针刺的镇痛作用,而毁损NRM可使针刺的镇痛作用减弱。近来我们直接记录NRM神经元放电看到电针可激活NR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并抑制其伤害性反应,而且纳洛酮可以翻转此种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中枢单胺类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曾用脑室注射利血平的方法耗竭家兔脑内单胺类介质(包括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发现指针镇痛作用明显加强。以后发现用对氯苯丙氨酸选择性降低脑内5-羟色胺,可使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推测利血平对针刺镇痛的加强作用,是否与它耗竭儿茶酚胺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 临床实践和实验性研究表明:颜面部针刺具有镇痛、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和调整内脏功能等特点.当切断和封闭三叉神经(第二支)时,此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它提示颜面部针刺镇痛和调整内脏效应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入中枢的.文献记载,颜面部痛觉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有关。我们也曾部分损坏家兔的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观察过在此核损坏前、后的针刺镇痛效应和内脏调整效应,结果显示:颜面部针刺镇痛和针刺对内脏调整效应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传至不同的中枢部位.因而,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  相似文献   

9.
针刺镇痛与免疫机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沉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71-172
对免疫与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进行探讨 ,认为免疫可参与针刺镇痛 ,可能对针刺镇痛的效果发生影响 ,针刺镇痛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针刺镇痛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针刺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是针刺镇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chen JD 《中国针灸》2012,32(6):565-569
根据近年有关疼痛发生的"非神经元中心"理论,并结合针刺经穴镇痛的临床研究和经络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针刺经穴镇痛作用的"经络机制"假说: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对经络结构及功能的直接影响,改变了组织的酸化及炎性介质等对外周感觉神经元乃至中枢神经功能活动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主要是与经络结构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直接相关,疼痛的"非神经元中心"机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而经络结构与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Acupuncture, as a healing ar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the past decades,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has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and in recent years, acupuncture protection on organ functions has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for analgesia and of its protection against organ function injury in anesthesia, and its perspective of analgesia, immunomodulation, neuroendocrine regulation and multiple organ protection. The current evidence supports that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its organ protection in anesthesi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s in the level of neurotransmitters, cytokines, hormones, neuronal ensembles, lymphocytes, and endocrine cells.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its organ protection are still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basic as well as clinic researches on the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echniques are being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荧光仪器技术的发展,荧光分析方法日趋完善。目前荧光分析方法已广泛地应用到药物分析、临床化验、医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分析对象有无机离子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酶、核酸、糖、维生素和甾族化合物等等。近年来,荧光分析法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某些物质被一定波长的紫外光照射,分子吸收能量,由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激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近10年来的相关研究,从刺激点及浅深层次的角度论述临床针刺规律的文献基础及创新点,并从神经解剖、生理学和康复医学的角度探讨中西医汇通的可能性。临床针刺规律的提出,使古典经络理论和大量临床经验以非模糊性概念得到归纳,简化了针灸学科复杂的理论体系,并利于中西医间的术语沟通。  相似文献   

15.
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7.
Hu WB  Wu ZJ  Wang KM 《针刺研究》2012,37(3):247-251
5-羟色胺作为参与针刺效应的重要中枢调控物质,在阐述针刺效应作用机制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大量实验研究已证明针刺能显著影响中枢5-羟色胺的含量及活动,且不同条件下针刺对5-羟色胺影响不同。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中枢5-羟色胺及其受体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的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于 1 998年 1 0月起执行 ,共 2年时间。本专题的攻关任务是 ,在“八五”攻关课题开展针药复合麻醉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 ,揭示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 ,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 ,从而为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针药复合麻醉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开展针药结合镇痛研究方面 :①北京妇产医院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 ,在分娩镇痛方面完成2 6 0例 ,分为Hans刺激、Hans 安定、安定、Hans 曲马多、曲马多及对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猫脊髓处的检验刺激所诱发的腓肠神经逆向 C 波大小作为判断初级传入 C 纤维突触前末梢兴奋性的指标。电针“环跳”及“阳陵泉”穴引起该逆向 C 波明显增大。表明初级传入 C 纤维突触前末梢发生了去极化。而荷包牡丹碱、纳络酮及 P 物质抗血清能明显地抑制此针刺效应。提示 GABA,内阿片肽及 P 物质均参与针刺突触前抑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To search all available sources to find incontrovertibl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the meridian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ction.MethodsExtensive search of electronic databases wa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all published scientific articles, research papers and experimental findings regarding meridian system,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ction, from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journals, from inception till date.ResultsThere are many hypotheses and studies about meridian system such as, primovascular system as meridian, nuclear tracers study to locate the track of meridian, infrared imaging studies to prove existence of meridians, investigations about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acupoints, etc.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and theories about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ction such as gate control theory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neurotransmitters,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fMRI evidences of brain's processing of pain signal etc.ConclusionResearchers over half a century discovered many factual information about meridian system, acupoints, neuro-transmitters and acupuncture analgesia, neuro-hormonal mechanism etc. All these important discoveries contributed to clarify the mysteries of meridian system and acupuncture action, but they still fell short of providing an incontrovertible scientific explanation.Further coordinated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explore more plausible and scientifically valid explanation of meridian system and acupuncture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