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较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皮肤淤点、淤斑粘膜和内脏出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等,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尤以女青年为多。其发病机理有四个方面:①血小板生成低下:②血小板破坏过多;③血小板在体内滞留;④血小板被稀释。祖国医学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热毒内伏营血或脏腑气血所致,根据出血部位之不同可归为“肌衄”、“葡萄疫”、“齿衄”、“鼻衄”、“便血”、“尿血”等范畴。《医宗金鉴·失血总括》曰:“皮肤出血曰肌衄”。《外科正宗·葡萄疫》曰:“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以及缺乏任何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为特征。目前公认绝大多数ITP是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因此,本病又称之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ITP和慢性ITP.按照年龄又可以分为成人ITP和儿童ITP两大类[1]。ITP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或内脏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衄血”、“发斑”、“虚劳”范畴[2]。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西医病名,中医称“血症”、“发斑”、“葡萄疫”等出血性疾病,病因主要因为血小板数目的绝对减少所致。正常人血小板数目为10~30万/mm^3血液。当血小板数目减少至每立方毫米血液7万以下时,临床就可见出血性表现,常见病症为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或瘀斑,鼻腔、牙齿出血,妇女月经量多。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目前,西医主要治疗措施是糖皮质激素、脾脏切除、免疫抑制剂、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等,但存在不良反应,临床适用有限。中医学称之为“葡萄疫”、“伏气温病”、“紫癜风”等。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一般认为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抗自身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在ITP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以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为特征,以全身皮肤黏膜甚至内脏出血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属中医“虚劳”、“发斑”、“血证”、“肌衄”、“葡萄疫”等范畴。  相似文献   

6.
我院用中药治疗两例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满意,鉴于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为此把我院两例经验介绍如下:血小板减少可致全身出血倾向,祖国医学根据出血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称,鼻出血称“鼻衄”皮下出血称为“肌衄”,即现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大多由免疫反应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所致,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以出血、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增多、脾脏无明显肿大等为特征,现代医学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等方法,但副作用大、易复发、迁延难愈。中医学古文献无此病名,结合临床表现脉证应属“血证”、“发斑”、“衄血”、“葡萄疫”、“虚劳”等范畴。兹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血小板破坏及巨核细胞产血小板不足导致,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成人ITP的年发病率为2~10/10万,儿童年发病率为4~5/10万,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乏力等,蒙医称“溢血症”,属“琪素病”范畴。奇太宝教授从医50年,采用蒙医药治疗ITP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本文收集和整理奇太宝教授治疗溢血症学术思想,总结经验,分析临床疗效,证实蒙药治疗有效率高、安全性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以皮肤、黏膜、内脏和其他组织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因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或内脏出血,因而属于中医“血证”、“衄血”、“发斑”、“虚劳”范畴。其发病与外感、饮食、劳倦、七情有关,病机以热、瘀为标,气虚、阴虚为本。心主血,肝藏血,脾胃为气血之海,而血证多与心肝脾胃之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血证”、“发斑”、“虚劳”、“葡萄疫”等范畴。本病虚实并存,“虚”常见有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和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等;“实”常见热和瘀,故各种原因所致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