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阳虚在历代著作中颇少述及;一般多言肝之阴虚血亏较多。后世医家秦伯未曾提出了“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证,定为肝阳虚证。王旭高亦提出“肉桂、川椒、苁蓉为补肝阳之药。临床所见胁肋疼痛,情志抑郁,兼有少腹冷痛,四肢发凉,阴囊冷等症,可论为肝阳虚之病变。笔者曾治一例儿童梦游症,前医用宁心安神法未效,愚从肝阳虚论治,霍然而愈。患者桂某,男,9岁,1983年3月21日就诊。其父代云:于3年前时常爱看惊险电影,至夜晚不能安卧,待睡眠后骤然惊呼,急忙下床在室内游走数十趟,游走时浑身发抖出冷汗,伴见口中哭叫说唱之声,历时5分钟左右。父母下床劝阻,神  相似文献   

2.
肝阳虚证治研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小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6):440-440,442,444
肝阳虚是指肝的阳气不足 ,虚寒内生〔1〕。历代医家对肝虚之辨治多独重阴虚血亏而略于阳虚。近年来出版的大、中专教材亦未述及 ,遂成空白〔2〕。也有论者则持“肝虚无补法”〔3〕,认为肝之虚证主要表现为肝血虚和肝阴虚 ,而这主要又由心血亏虚和肾阴亏少引起 ,所以肝无补法 ,补在心肾。近年来 ,对肝阳虚证的研究日趋活跃 ,肝阳虚已成为肝系学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肝阳虚在生理、病理、临床以及实验等一系列环节上相继得到确认———肝阳虚是客观存在 ,不容忽视的〔4〕。1 历代少论肝阳虚证的原因不少论者都对…  相似文献   

3.
肝阳虚与眩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阳虚一证,历代医家论述不多,且眩晕从肝阳虚论治者亦属少见。笔者根据临床治验体会,认为肝阳虚一证确有其病理基础,兹仅就拙见略述之。二、肝阳的生理和病理肝为五脏之一,属厥阴,中见少阳之化,《灵枢》所谓“肝为阴中之少阳”。少阳为初生之阳,主持生发之气,应春气而配  相似文献   

4.
试探“肝阳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之病,均有气血阴阳虚实之别,肝脏当不例外。然肝阳虚一证,历代医家详论者不多,近代中医教科书也未予一定的地位,原因乃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所以当涉及到肝阳虚时,往往一笔代过。现本着对脏腑气血阴阳概念完整性的认识,在此对肝阳虚这一问题,不揣愚陋,教正  相似文献   

5.
肝阳虚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阳常有余”之由来、肝阳虚证之渊源及考证、肝病病机及临床表现、治肝之方药等方面,对肝阳虚证进行探讨,并附临床资料加以辅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中医历代文献常以脾阳、肾阳概言肝阳,导致临床上肝阳虚证常被忽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本文介绍郑清莲教授活用逍遥散方论治肝阳虚经验。方法:跟随郑老临证学习,对肝阳虚证病机及临床特点分析,提出以逍遥散方论治肝阳虚。结果:肝气久郁,肝疏泄不及,阳气被遏,可致肝阳(气)虚。治疗上秉承《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之旨,以逍遥散方加减,其简明精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肝阳虚证理论源流久远,然至明清以后,众多医家对肝阴虚、肝血虚较为重视,而使肝气虚、肝阳虚的证候常被忽视,所用方药亦论述不足。本文结合肝的生理功能,总结肝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易于疲惫、肝经失于温煦以及易现寒热错杂之症等。《黄帝内经》“治肝三法”是历代肝病治法核心,同样适用于肝阳虚的治疗。本文阐述了以“辛、酸、甘”之气味配伍理论在肝阳虚证组方、治疗中的特点及应用。以柏子仁汤、来复汤、乌梅丸等三张代表性方剂为例,通过“辛、酸、甘”之组方原则分析其药物组成,既加深了对方剂功效的理解,也展现出肝阳虚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有益于指导临床辨证,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岳秀荣 《中医研究》2003,16(5):59-60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 ,临床时或见之。然而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类教材 ,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 ,未见有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型。但求诸《内经》 ,则见肝气虚之论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 :“丈夫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 :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目始不明。”后世医家亦间或有述及此二症者。如汉代张仲景所制当归四逆汤 ,吴茱萸汤 ,即是治肝阳虚之方。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即论及肝阳虚之证 :“或拘挛痛痹者 ,以本脏之阳虚 ,不能荣筋也。”清代 ,王旭高有补肝阳之法 ,药用…  相似文献   

9.
李士懋教授对肝阳虚和厥阴病的独特认识,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对肝阳虚一证认识的不足,扩大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范围。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虚导致的寒热错杂证。厥阴病之主方是乌梅丸,并据平脉辨证临床经验明确提出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指征:(1)脉弦按之减,此即肝馁弱之脉。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2)症见由肝阳虚所引发的症状,只要有一二症即可。两条具备,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李士懋的认识还原了厥阴篇的本来面目,并为乌梅丸的临床运用搭建起了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赵学印教授治疗肝病的经验:肝气虚和肝阳虚证在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温阳法是肝病的重要法则。赵教授认为先天及后天的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肝气虚和肝阳虚。临床上,肝病患者的大多症状都可归属为肝气不足、肝阳虚;以补肝益气、温补肝阳具体治之。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肝病中"肝阳并非常有余而是常不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分类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理分类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预先设计的观察表和临床证候诊断标准,按八纲、气血及脏腑辨证的原则,对中晚期NSCLC患者进行详细的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NSCLC在腺癌、鳞癌中出现较多的证型有:气虚,分别为114例次(36.08%)、69例次(28.63%);血瘀,分别为80例次(25.32%)、54例次(22.41%);痰湿,分别为43例次(13.61%)、35例次(14.52%);阴虚,分别为30例次(9.49%)、31例次(12.86%)。这些证型出现的频度在鳞癌和腺癌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腺癌、鳞癌证候均以气虚、血瘀证候为主,气虚中尤以肺、脾气虚证最多。这些证型出现的频度在鳞癌和腺癌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调查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的3所三级甲等中医院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建立临床调查表(CRF)及ACCESS数据库;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填表培训,经一致性检验通过,查阅病历填写CRF,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155例,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显示,CHF患者中证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前4位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其中气虚证出现在82.5%的CHF患者中。临床实际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显示,155例CHF患者中共出现63种证型,其中只出现一次的有47种证型,而出现频次超过10次的仅有4种证型,重复率均较低。分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研究显示:心衰患者以虚实夹杂居多。从水饮证、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阻证、阳虚证到气滞证,LVEF值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从水饮证、气滞证、气虚证、阳虚证、痰阻证、血瘀证、阴虚证到血虚证,LVDd呈现依次减小的趋势,水饮证和气虚证在LVEF和LVDd都列于左室功能较差的位置。按分类证型研究,有气虚证与无气虚证相比,LVDd更大、LVEF更小,有水饮证与无水饮证相比,LVDd更大、LVEF更小。研究显示临床实际证型复杂多样,分布趋于分散,缺乏规律性。结论:CHF常见证素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分类证型以虚实夹杂居多;临床实际证型缺乏规律性。中医证候与左室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虚证与水饮证是反映左室功能下降的重要证素。中医证候诊断亟待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寻AMI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通过对10年来我国AMI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文献资料的回顾性总结,重点对中医证候研究、辨证治疗研究、基本方治疗研究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结果AMI最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心血瘀阻、痰浊阻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心气虚、气阴两虚。目前存在问题是缺少统一分型标准、实验设计不规范等。结论尚需进行大规格、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对AMI中医证候规范的研究,进行科学规范大样本的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式,对纳入121例ⅢB/Ⅳ期NSCLC的病例进行资料采集,数据输入数据库,中医辨证分型参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由3人以上经验丰富的住院及主治医师进行辨证分型,最后由科室主任审核并确定。结果:121例ⅢB/Ⅳ期NSCLC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型最多见,占52.1%(63/121),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分层分析:ⅢB期、IV期(M1a)期NSCLC中脾虚痰湿型分别占50.0%(14/28)、57.1%(20/35),均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IV期(M1b)期NSCLC中以脾虚痰湿、气阴两虚型为主,分别占50.0%(29/58)、29.3%(17/58),脾虚痰湿型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晚期(ⅢB/Ⅳ期)NSCLC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湿瘀为主。  相似文献   

15.
冠脉搭桥术术前中医证型分布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晓伟  阮新民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377-1378
目的:探讨冠脉搭桥术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196份冠脉搭桥术病历,搜集术前中医证型和肺部并发症方面的资料,并将病例按有无肺部并发症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两组间各因素有无差异。结果: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前中医证型构成方面,基本证型包括心气虚、心阴虚、心阳虚、气滞、痰浊、血瘀,6个基本证型相互组合成为13个临床证型。血瘀89.79%;痰浊57.65%;心气虚仅47.45%;心阴虚仅29.59%。总体特点:以虚实夹杂,夹杂实邪多见,虚以心气虚、心阴虚为主;实以痰浊、血瘀为主。痰浊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几率较大;心阳虚型,发生术后肺间质水肿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患者中医证候及其分类症状分布规律。方法:100例PCOS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肾虚、肝郁、痰阻3组,并观察中医证候和症状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出现频率为肾虚型37例(37%),肝郁型34例(34%),痰阻型29例(29%),不同证候的分类症状出现的频次各不相同。结论:PCOS患者中医证候的发生以肾虚型最多,分类症状出现的频次各有特点,总的来说大多以月经不调和不孕为主要共同症状。  相似文献   

17.
论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作用机理,认为气虚血瘀、本虚标实是中风的主要病机.补阳还五汤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补气活血祛瘀,乃治疗气虚血瘀所致中风偏瘫的比较理想的方剂;其集补气活血、通络功效于一方,扩张脑血管,增强脑血管血流量,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增进神经系统的修复,祛除脑府之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使中风向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方面探讨客观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的证候规律。方法:符合Framingham的心衰诊断标准患者3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NT-proBNP水平;检测心超指标;应用SPSS16.0统计,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采用R×C列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功能Ⅱ级多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亏证;心功能Ⅲ级、Ⅳ级多为心肾阳虚、气滞血瘀、阳虚水泛证。随NT-proBNP水平增加及EF、FS数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呈现心肺气虚、气阴两亏、心肾阳虚到气虚血瘀或阳虚水泛趋势。结论:心功能分级、NT-proBNP水平、EF、FS等指标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的中医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肺气虚证患者NK细胞活性、TNF和IL-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测定肺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状况,为肺气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 58例肺气虚证患者及 20例正常对照组者进行肺功能、自然杀伤 (NK)细胞活性、白细胞介素- 2(IL- 2)、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测定.结果肺气虚证患者的肺功能、 NK细胞活性、 IL- 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而 TNF则明显升高;不同程度的肺气虚证患者之间上述指标也有差异.结论肺气虚证患者存在通气功能障碍,气道阻塞;免疫功能障碍, NK细胞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
167例高度近视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167例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年龄分为10~29岁组,30~49岁组,50~69岁组和70~89岁组,所有患者填写中医证候量化表及CRF表,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患者年龄与中医症状积分有相关性,随着年龄增加,中医症状逐渐加重。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规律,10~29岁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的症状,30~49岁组,50~69岁组和70~89岁组患者随年龄增加在气阴两虚症状存在的同时肝肾亏虚的症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