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在不影响月经周期的情况下,小剂量短程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2007-03—2008—03期间,笔者对3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中、重度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度23例,重度14例)于月经第14天开始每日一次口服米非司酮片剂6.25mg,连服4天,连续6个月经周期观察痛经程度及月经量变化。结果:除2例月经周期推迟半个月和闭经2个月外,其余病例月经周期均正常。痛经减轻时月经量也有明显改善,但内膜异位囊肿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月经黄体初期短程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可在不影响月经周期的情况下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症状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癥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术后第7天开始服化癥汤,1日1剂,连续服用15天,下次月经第7天续服,共6个月经周期;对照组33例,术后第3天开始服字三烯酮,每周2次,每次2.5mg,连续6个月。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结果:2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受孕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组术后肝功能异常率、消化道反应率及闭经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均以治疗组为优。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化癥汤治疗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近期疗效满意;且化癥汤副作用小,妊娠率高,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活血调经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2例,运用中药活血调经方加减治疗,于经后第3d开始服用至月经来潮1~2 d,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评定疗效,观察1~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盆腔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盆腔包块明显减小。结论中药活血调经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刺激特定穴位,月经前1星期开始治疗直至月经结束,每星期2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孕三烯酮,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2.5 mg,每星期2次,连续用药3个月。均于停止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妊娠率较对照组为高(P0.05)。结论火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疗效好,治愈率高,不影响妊娠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芍药甘草汤(SK)与当归芍药散(TS)周期性交替使用作为新疗法,不仅对重症痛经有效,而且对应用GnRHa疗法后的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病也有效。 对象与方法:重症痛经患者17例,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子宫肌腺病1例、功能性痛经4例、习惯性流产2例、无排卵(继发性闭经)3例。2~14个月间交替服用SK/TS。服用方法:月经来潮前7d左右开始给予芍药甘草汤(7.5g/d,分3次服),服至行经最后1d。疼痛剧烈时可每次服用5g芍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EMT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予散结镇痛胶囊口服;对照组于月经来潮第3天开始予米非司酮口服。两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5%,明显优于对照组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1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散结镇痛胶囊能促使异位内膜较快萎缩退化、结节吸收消散、消除痛经等临床症状,疗效肯定,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英 《四川中医》2003,21(5):43-44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方法:对照组于月经第1日开始口服米非司酮5mg,每日1次,连服3个月。研究组除按对照组方法服用米非司酮外,同时口服中药“消异汤”,每日1剂,每月服20天停药10天,如此连服3个月。结果:研究组4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2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伍用中药“消异汤”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安全、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散结镇痛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4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给予米非司酮12.5mg口服,1次/d,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用,连用六个月经周期。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散结镇痛胶囊口服,4粒/次,3次/d,也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用,连用六个月经周期。两组均在治疗六个月后复查,比较两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痛经、非经期下腹痛、性交痛、后陷凹结节、肛门坠痛的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阴道异常出血、体重增加、转氨酶升高及皮肤改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散结镇痛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单独使用米非司酮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适于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王华 《浙江中医杂志》2013,(12):899-900
目的:探讨中药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安宫黄体酮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服中药自拟方,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月经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月经改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则为75.0%,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诊,月经干净后3~7天,子宫内膜厚度,治疗组为7.2±0.97mm、6.4±0.87mm;对照组分别8.32±1.46mm、7.7±0.80mm,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0例,对照组复发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腹腔镜术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轻度内异症并不孕腹腔镜术后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B超监测卵泡,指导同房。治疗组分期给予中医治疗:(1)术后第7天始口服消癥合剂(三棱、莪术、法半夏、浙贝母、海藻、丹参、枳壳、柴胡、赤芍、党参、白术、仙鹤草、牛膝等)至月经来潮,妇科灌肠液(红藤、血竭、赤芍、茯苓、王不留行、延胡索、皂角刺等)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若月经来潮则停药。(2)宫腹腔镜术后次月,月经净后口服助孕口服液(菟丝子、鹿角霜、覆盆子、阿胶、当归、首乌、柴胡、甘草等),同时口服消癥合剂,临睡前保留灌肠,至B超监测卵泡成熟约18~20 mm,停止上述治疗,予以口服破卵汤(柴胡10 g、赤芍10 g、白芍10 g、枳壳10 g、丹参10 g、皂角刺10 g、龟板6 g、玫瑰花6 g),指导同房。若出现卵泡黄素化,继续口服消癥合剂。比较2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子宫动脉血流情况及妊娠率。结果:随访至治疗后6个月,2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类型以及子宫动脉血流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宫内自然妊娠率为51.11%(23/45),治疗组为73.33%(33/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腹腔镜术后采用中医分期疗法可改善子宫内膜及子宫动脉血流情况,提高宫内自然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