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火喉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除潘诚的《喉科心法》中轻轻一笔谈及阳虚喉痹之外,历来都认为是阴虚火旺之故,常以滋肾降火、养阴润肺或滋肾润肺论治。而干祖望老师则认为临床上“真正属阴虚者,十无二三;出于脾虚者,十居八九。”干氏“从脾治喉痹”,其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98%。由此可见,有必要对虚火喉痹的观念作一辨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魏祥 《新中医》1996,28(1):17-17
慢性咽炎治验2则魏祥慢性咽炎以咽干、微痛、咽部异物感为主,似中医学“虚证喉痹”。属阴虚者多,阳虚者少。笔者临证发现,有相当部分慢性咽炎患者是因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气虚弱致津液不能上承咽喉而发病,现举例如下。例1:郑××,女,48岁,1992年4月1...  相似文献   

3.
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介绍在临床上运用健脾祛湿法辨治慢性咽炎的经验,辨证为脾虚湿困证,以湿邪为主者治以平胃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等。  相似文献   

4.
古人认为,血液的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流动不已,以通为顺。然而诸多因素皆可影响其运行而产生血瘀证。1 阴寒凝滞 《素问·调经论》所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说明寒邪或阴寒内盛是形成血瘀证的机理之一。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主收引,脉络收缩则营血运行不畅。《素问·痹论篇》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故证见心痹心悸、遇寒加重或遇冷诱  相似文献   

5.
孟庆杰 《吉林中医药》2008,28(3):202-202
黄疸的发生,多因湿邪为患,现代医家很多将其归于肝胆病变,认为是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日:“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为黄,疲热以行.”将“脾”与“黄疸”明确地联系在一起[1]  相似文献   

6.
李郑生 《中医研究》2006,19(10):47-48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脾胃病,是以胃粘膜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疾患。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临床以胃脘疼痛,腹胀纳差,呕恶,嗳气等为主要表现。1病机证治根据承继家父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及笔者二十余年的临证体会,认为本病病机本质是脾虚。而在  相似文献   

7.
从脾胃辨证治疗慢性咽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大新 《中医研究》1999,12(6):32-33
1 症状与病因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虚火喉痹,以长期咽部微痛、干燥、发痒、灼热及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本病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为主要病因,也有少数患者属于血虚、阳虚、气虚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脾胃失调所致。因此,将“虚火喉痹”称为“虚证喉痹”,更能广泛包括各类病因所致的慢性咽炎。临床观察证明,从脾胃辨证治疗慢性咽炎(脾胃失调型)疗效显著。2 典型病例陈某,男51岁。症状:咽部轻度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伴咽部干痒、干咳及异物感。平时食后腹胀,大便先硬后溏。有浅表性胃炎史4年。检…  相似文献   

8.
王萌 《吉林中医药》2013,33(6):553-554
邓悦教授认为,双心疾病之病因病机在于虚、郁、瘀,三者可互为因果,多在气血不调的基础上,形成肝郁、脾虚、血瘀.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型.虚者,气血亏虚,无以濡养经脉;实者,气滞血瘀,痰浊阻滞,脉道壅塞不通.治疗上常用“益气活血,养心安神”之法,灵活运用养心汤加减,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刘召  刘玉琳 《世界中医药》2007,2(3):160-161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1]具体地描述了痹病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人体,破坏了机体正常功能而发生疼痛、麻木不仁等一系列症状。风为燥淫,善行数变。湿为浊邪,得寒则聚,聚则成痰,痰遇燥风,胶结难解,痰浊毒瘀,“痹”乃生成。痹滞于血,不但增高血液黏稠度,血流缓慢,循环灌注不足,更能形成血栓、赘物黏附心窍,而致“心痹”,故“心痹者,脉不通”为心脑血管发病机理。现代医学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清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  相似文献   

10.
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谓之喉痹。”历代医家都把咽喉肿痛的各种疾病中凡咽喉阻塞,吞咽不利,甚至吞咽难下者,统称为喉痹。其中慢性虚证的咽病,称之为虚火喉痹,它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其各型的咽部症状大都相似,但常因人而异,一般有咽部不适,如异物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