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各种“宿根”学说的分析,以脾虚致哮为理论依托,以培土生金立法治疗哮喘取得满意疗效为临床依据,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对脾虚哮喘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脾虚为哮喘宿根的新哮喘“宿根”学说。  相似文献   

2.
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永良王彩霞  李德新 《中医药学刊》2003,21(7):1194-1194,1196,1199
中医学认为哮喘缓解期病位在肺、脾、肾,治疗上多以扶助正气为主。本文从脾为脏腑之本,全身气机升降枢纽的理论出发,探讨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的机理。认为脾虚是导致哮喘宿根——痰浊、气滞、血瘀的根本原因.脾虚而致气虚。卫外失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  相似文献   

3.
哮喘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中医学对哮喘具有系统论述,认为脾虚是哮喘反复发作的宿根之一,运用补脾益气法治疗哮喘,补脾益肺,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发现,中医学“脾”生理功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补脾益气法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经“肠-肺”轴建立肺部免疫稳态,改善肺部炎症反应,达到治疗和缓解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认为哮喘缓解期病位在肺、脾、肾 ,治疗上多以扶助正气为主。本文从脾为脏腑之本 ,全身气机升降枢纽的理论出发 ,探讨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的机理。认为脾虚是导致哮喘宿根———痰浊、气滞、血瘀的根本原因 ,脾虚而致气虚 ,卫外失固 ,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  相似文献   

5.
全国中医内科肺病学组第二次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在长春召开,共收论文117篇,现就会议的部份论文综述如下。痰瘀伏肺为哮证发病的“宿根”一些学者对“哮喘主于痰”,痰为哮喘之“宿根”这一理论提出了异议。冯世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瘀血为哮喘的“宿根”。  相似文献   

6.
伏邪是指人感受邪气,藏匿于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伏邪学说的提出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伏邪特点与伏邪学说,以小儿支气管哮喘为例,提出"伏风"与"伏痰"为小儿支气管哮喘之宿根,论述如何使用伏邪学说指导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以期为其他慢性病的防治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7.
刘沈林教授是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自身经验,认为胃癌发病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倡导“脾虚毒蕴”学说,同时围绕该学说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医治疗胃癌的临证效果。  相似文献   

8.
代平  杨仁旭 《江西中医药》2009,40(10):21-2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中医学“喘证”、“哮证”、“痰饮”范畴。杨仁旭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根据其临床经验,结合古代文献组成三拗芎葶合剂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杨老认为:中医古方强调痰为宿根,随着中医对哮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中医现代研究治疗原则重视标本兼治,最重要的是根据“痰瘀同源,久病必瘀”的特点强调痰浊和瘀血的作用。哮喘之所以难于根治,是因为有“痰瘀互结”宿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哮喘的中西攻格实验研究分析、整理、提出了“哮喘肺、脾、肾的三层次”学说,并依据多年用中药治疗哮喘的临床实践,认为可以引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寻求现代医学可以认可的语言,“肺虚”为肺的神经、体液、免疫功能紊乱,“脾虚”为胃肠功能低下,脂代谢紊乱:“肾虚”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低下,日、月、年生物节律紊乱等,是在中、西医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的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0.
1痰为哮病宿根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至明代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哮喘证治》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喘气之病,哮吼入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素有此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