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穴位贴敷可作为主要或辅助疗法运用于内、外、妇、儿或其他各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共同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主要有经络腧穴、药物经皮吸收、神经系统调节,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深入研究经络循行线、经穴的特异性、皮肤的药物吸收和经穴局部的神经系统,使穴位贴敷机制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腰背疼痛是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症状,常用的西医及中医疗法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穴位贴敷疗法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腧穴学说,通过辨证选取不同的药物和穴位,将药物制成贴膏贴敷于穴位,利用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从整体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作用精准、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等优点,已被用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概述了穴位贴敷疗法,对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的药物及穴位选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贴敷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穴位贴敷借助穴位本身的治疗作用和经络的表里属性,不但可以治疗穴位局部病变,还可通过腧穴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治疗全身疾病。贴敷方法:(1)湿贴:药贴上添加药液,然后贴敷。(2)药液使用方法:用注射器抽吸,喷洒至药贴,视药量情况,留不少于20~50mm宽的边缘。(3)加药贴敷:在湿贴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西药物。现代研究表明,通过药物敷贴,药物可渗透并沿经络循行  相似文献   

4.
正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药物、腧穴、经络的综合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能充分发挥穴位与药物特异性,因其费用低廉,且简便易行,疗效较好,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我们采用穴位贴敷治疗7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augh variant asthma,CVA),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药物穴位贴敷法是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经络学说,以腧穴为枢纽、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双向调节、汇聚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在原有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其治疗机制,通过临床应用归纳、总结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发现穴位贴敷具有简单易行、疗效显著、费用较低、无毒副作用的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痛引腰骶为主症的常见病。给广大女性带来极大的痛苦,而口服中药,因其特殊的气味,患者难以坚持,影响疗效,而穴位贴敷可避免中药口服,又可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药物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7.
<正>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具有一定优势,综述如下。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进行加工后形成不同的中药剂型,然后贴敷在相应的治疗穴位上,药物经腠理直接吸收发挥药效,并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抵御病邪的作用[1]。陈静[2]提出经皮给药可在局部产生较高的药物浓度,一方面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药效,另一方面通过经络的疏导作用使相关脏腑加快获得浓度更高的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8.
风湿病也称痹症、痹病,是以肢体疼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治疗风湿病,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不但能治疗局部病变还可以通过药物对腧穴和经络及脏腑的作用治疗全身疾患。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穴位贴敷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疗风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进展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药物贴敷于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它以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病外治”思想为基础,疗效可靠,使用安全,简单易行,对常规治疗难以坚持而又无特殊疗法的哮喘证尤其适用。现将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研究综述如下:1 固定方穴  多数医家以《张氏医通》治疗哮喘的贴敷方药为基础进行治疗。董征等用生姜汁调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贴肺俞、心俞、膈俞,治疗233例,观察10年,有效率86.5%[1]。蔡丽娜用白芥子、炒白芥子、细辛、元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归纳总结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归纳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多采用穴位贴敷单一疗法、穴位贴敷配合电针、穴位贴敷结合壮医药线点灸、穴位贴敷配合拔罐、穴位贴敷配合神阙穴贴敷、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治疗、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等方法。结果穴位贴敷是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经皮给药共同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恢复人体生理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单一穴位贴敷与穴位贴敷结合电针、拔罐、中药内服等多种治疗的综合疗法均可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结论过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其机制主要为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12.
《十四经发挥》是滑寿的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对针灸学的贡献,首先在于把督、任二脉与十二经合论为十四经,提出十四经概念;考诸《内经》,厘定穴位657个;肯定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绘制经穴图,编写腧穴歌,使经络学说益臻系统、完善。  相似文献   

13.
田维柱教授治疗头痛病主张以经络辨证为经,以中医辨证为纬,以眼针治疗为首选,以体针精妙取穴为佐,注重针法行气调经来达到治愈头痛的目的,值得临床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放明  谢鹏  牟君  杨德雨 《中国针灸》2007,27(9):695-697
在经络系统的20经脉中,入脑者只有5条,脑内循行路径也很模糊。电生理及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且不以腧穴所属经脉是否入脑为限。据此,笔者提出"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以构建"脑内经络"假说。经络理论体系中入脑经脉少、脑内循行路径不甚清楚,可能与经络发现的手段以感觉为主有关。今后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经络在脑内循行的研究,以完善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15.
现代康复学者Bobath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中风后患者肢体的运动能力的恢复一般需要经历固定的三个阶段:迟缓期;痉挛时期;相对恢复时期。根据针灸经络理论及Signe Brunnstrom提出的中风偏瘫后机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六个阶段的特殊病理过程,灵活采用针刺、放血、点穴推拿以及火针等治疗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常常把传统的中医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积极的结合在一起,对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近五年此类文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李婷  王朋 《天津中医药》2021,38(9):1182-1184
基于红外热像图分析以温针灸翳风穴(TE17)为主疏通少阳经络,苍龟探穴行针手法解筋结、调经筋治疗耳闭验案1则,为临床从中医经络、经筋理论入手治疗耳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浅谈针刺过程中押手操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宗辽 《中国针灸》2003,23(11):671-672
探讨押手操作在针刺治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针刺前,有探明穴位、分散病人注意、减少针刺疼痛、分散卫气和固定腧穴局部的作用;针刺中,有配合刺手进针、行气、引导进针和改变经气运行方向的作用;针刺出针后,有实施补泻操作、防止经气外泄、预防针穴局部气滞血瘀和解除滞针现象的作用。针刺治病时,不仅要重视刺手的操作手法,还要注重押手的操作,左右手要密切配合,更大地发挥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8.
对近10年针灸治疗运动性损伤选穴规律进行归纳,主要有以痛为腧法、上病下取法、下病上取法、对应取穴法、交叉取穴法、巨刺法、缪刺法、生物全息法、局部取穴法、腕踝针法,循经取穴等。对不同的取穴方法之间的疗效对比研究以及其作用机理探讨的文献不多,尤其设有客观观察指标的更少。  相似文献   

19.
郭金杰 《天津中医药》2008,25(6):480-481
原穴针法系采用<千金方>所载十二经原穴.六条阳经的原穴与目前临床所用完全一致,六条阴经的原穴不再以输代原.而是以络穴或郄穴代替.根据五门十变即甲与己相合、乙与庚相合、丙与辛相合、丁与壬相合、戊与癸相合的原则将原穴阴阳相配,两两相合.相合的原穴作为一组.逐日按时开穴.患者来诊时,根据日干支和来诊时辰,在原穴针法开穴表中查找开穴,按照一定的针刺原则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络病理论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证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应用络病理论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证治研究,指出肺络包括气络与血络,是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功能发挥的基础,气道与气络概念不同,但其功能与肺络密切相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瘟疫"范畴,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发病。疫毒袭肺、气道壅滞、邪盛正退、气络虚滞是该病早期特点,毒热内生、气道壅阻、"换气转血"功能失常是该病发展加重的关键环节,气病及血、血伤入络、耗血动血是该病后期转归。汲取历代医家瘟疫的治疗用药经验,提出早中期积极干预的治疗原则——首重病因、驱逐毒邪;先证用药、积极干预;整体调节、多靶治疗。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连花清瘟可以体外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改善发热、咳嗽、乏力、气促等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向重症发展的比率;连花清咳宣肺泄热、止咳化痰,可用于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佐证了络病理论及通络药物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