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五苓散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三焦气化而致水液内蓄的蓄水证。文中从五苓散方的脉证、组方原则、药味、药性特点以及五苓散方与蓄水证之间的方证对应关系入手,提出五苓散与蓄水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方证对应关系,进一步指出深入研究这种方证对应关系将有助于构建新的方证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是著名的经方之一,其方证本质被后人认为是膀胱气化不利兼表邪不解。为了正确地认识五苓散方证,笔者系统复习了《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并结合《素问》中论述水液运行的两条原文,得出了五苓散证的病位主要在脾,病机主要为津液耗伤的观点。在进行这种理论分析的同时,还简要说明了当今临床应用五苓散的正确方法,以完善对该方方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永平 《新中医》1995,27(1):57-57
浅谈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的病机李永平《伤寒论》所论述的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历代医家大多数认为五苓散证是水停下焦,气化不行,故口渴;茯苓甘草汤证属水停中焦,故口不渴。为了进一步究具病机,现将个人之见解作抛砖引玉。《伤寒论》论述五苓散证的主要条文有...  相似文献   

4.
小建中汤证与小柴胡汤证是《伤寒论》中两个重要的方证,而且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其内在机理,无论对于《伤寒论》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于临床应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正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1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  相似文献   

6.
用阴阳对应性思维阅读、研习《伤寒论》是读经典的一个门径。《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并将其运用临床,这里的六经是病理概念。少阳主枢理论方证相应,其所创柴胡汤类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运用。少阴、厥阴何为阴经之枢存在争议。《伤寒论》注重临床实践,方证相应,有此证便予此方,此乃传承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张丰跃  门九章 《光明中医》2010,25(9):1564-1565
《伤寒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先河,研究张仲景辨证论治医学思想首要以《伤寒论》主症为突破口。《伤寒论》中关于口渴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水饮内停;热邪伤津;阳气衰微所致。《伤寒论》中治疗口渴的方药主要为五苓散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附子汤证等。笔者结合《伤寒论》口渴理论与临床病案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吴英举 《国医论坛》2019,34(6):54-56
目的:总结冯世纶教授运用肾着汤的治疗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对病案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冯师认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应用肾着汤,首先辨六经为里虚寒、水饮内停的太阴证,同时"腰冷重、小便自利",即可辨证为肾着汤方证。临证随症合方及增损药物,多可获得良效。结论:冯师运用肾着汤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仲景对"口渴兼小便不利"的辨治。方法: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的5个方证(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瓜蒌瞿麦丸证、茵陈蒿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口渴并见小便不利是仲景辨治气化不利、水气内停之证的眼目,可广泛见于六经病及内伤杂病之水气病证中。结论:辨识口渴与小便不利对临证辨治水液代谢失调之病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苓散是著名的经方之一,其方证本质被后人认为是膀胱气化不利兼表邪不解.为了正确地认识五苓散方证,笔者系统复习了<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并结合<素问>中论述水液运行的两条原文,得出了五苓散证的病位主要在脾,病机主要为津液耗伤的观点.在进行这种理论分析的同时,还简要说明了当今临床应用五苓散的正确方法,以完善对该方方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一张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千古名方,随着人们对五苓散更加深入的理解,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到五苓散的条文一共11条,将这些条文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将五苓散证归纳为脉浮、发热、口渴、烦、呕吐、小便不利,将这些症状与脱水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相比较,发现其中有好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将从病因、症状和临床应用以及对五苓散证的思考几个方面来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来探讨五苓散证和脱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董超锋  艾华 《河南中医》2014,(7):1213-1214
五苓散方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代表方剂。五苓散证病机实质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病位在脾。五苓散功效健脾通阳,蠲饮化津,原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设。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以证候为目,不仅叙述了外感伤寒热病的六经传变发病过程,也充分揭示了机体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内在机制。认为伤寒热病的急性发病规律与六经中不同的传变机制,和现代医学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似。其中的急下证、蓄血证、蓄血发黄证等,均与MODS不同的器官损伤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伤寒论》辨治规律与MODS的相关性,对于拓宽MODS的临床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金汝真  余仁欢  高辉  杨丛旭  方芳  王建农 《中医杂志》2012,53(7):572-573,577
目的 比较五苓散和五苓汤治疗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的疗效.方法 47例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患者随机分为五苓散组和五苓汤组,剔除及脱落6例,有效病例41例,其中五苓散组21例,给予五苓散,每次9g,每日3次;五苓汤组20例,给予五苓汤,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均为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尿量和体重平均值及24h蛋白尿定量(24hU-TP)及血浆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体重较治疗前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平均尿量和体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4hU-TP及ALB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苓散对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患者的利水消肿作用明显优于五苓汤.  相似文献   

17.
浅谈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自《内经》到《温热论》时期温热病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此由最初的以“伤寒”总称各种热病,逐步发展至“外感六淫化火说”、“非时之气,戾气说”、“伏邪之说”、“新感学说”,至清代产生了“温热毒邪学说”,从病因和发病上根本区别了温病与伤寒,同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理论,形成了《温热论》。  相似文献   

18.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温病初期不是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7):625-627
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是"恶寒",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伤寒论》中温病的提纲是"不恶寒"。温病的病因病机与表证不同。《温热论》中的"卫"不是表证,温病初起的治法不是解表。常见温病的初期没有表证。  相似文献   

20.
谢海洲 《天津中医药》2005,22(5):353-354
介绍《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一书,全书共分4篇.第4篇《伤寒论约言录》为该书精华之一,是经文大家胡希恕先生数十年研究探索伤寒学的成果,对伤寒学每个章节的重要精神按病、证、方证3级层次加以总结,由博返约,条目明晰,使伤寒学纲目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