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药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运用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较多,根据组方原则的不同,按照补肾填精为主组方、活血通络为主组方、化痰开窍为主组方、益气活血为主组方以及多种治法综合组方对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分别进行综述,显示中药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独特优势,指出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统一动物模型制备标准,明确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筛选中药有效单体,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深层次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网(VIP)及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收录的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Va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到2021年4月。由2名研究员依据纳排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最终用RevMan5.4、Stata/MP15.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0项RCTs涉及丹红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9种中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方面最优的前3种方案为常规治疗联合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改善认知功能方面(MMSE),前3种方案为常规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安全性方面,前3种方案为常规治疗联合丹红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液可提高VaD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但因纳入RCTs方法学质量一般,此研究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思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回顾中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针灸治则的基础上,指出辨证循经取穴施术是针灸治疗本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立足于学科前沿,学贯中西医,寻找突破口是今后研究的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增刚  周文泉  高普  崔玲 《中医杂志》2001,42(8):470-473
为了观察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将68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参麻益智胶囊,对照组用西药喜得镇,采用双盲双模拟法给药。结果参麻益智胶囊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智量表积分,改善患者记忆认知功能,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脑部功能活动状态,其中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疗效肯定,在观察中未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树森  况时祥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78-1680
血管性痴呆(VD)主要是由于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出血、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脑部机能减退而致的一种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多数发生于脑卒中后,主要与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形式[1],拆方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把处方中的中药逐步减去一味中药或几味中药以观察疗效的变化,甚或寻找有效成分[2].进行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可以为提高中药质量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仅就近年来对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VD)是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中医药治疗VD的实验研究越来越深入,在造模方法、实验指标选择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进展综述如下。1常用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检测指标常用的拟VD模型有双侧颈总动脉(CCA)阻断  相似文献   

10.
11.
血管性痴呆(VD)作为一种由血管因素引起的严重认知障碍综合征,其表现为记忆、语言、推理以及执行功能的损伤,此外运动能力和自主神经功能也可能受到损害。目前,VD是国内外第2大痴呆类型,患病人群逐年增加,其加重了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负担。VD的病变机制复杂,故本文从中医药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增强突触可塑性、减轻髓鞘损伤等机制方面列举分析近5年来中医药(中药单体、中药复方、中成药、针刺、艾灸等)防治VD的靶点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治疗VD的临床研究和实验进展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是由一系列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我国正逐步进人老龄化社会,血管性痴呆的防治工作已成为中西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以及10余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徐婧  程岩岩  张立德  丛国倩 《世界中医药》2021,16(8):1333-1337,1342
在中医学中没有对血管性痴呆的确切记录,但散见在文痴呆病痴呆善忘等难治病范畴中.该病病变过程复杂多变,或从虚致病,或虚实夹杂.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既从整体出发,又着眼于局部,达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论述该病的中医研究,为临床更好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 《光明中医》2016,(14):2105-2106
血管性痴呆(VD)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目前国内外对控制本病病程进展尚无有效方法和药物。中医认为髓海不足、肾精亏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为VD发生的病理基础,痰瘀蕴积,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为VD发生发展的主要机理。中医通过辨证、特色治疗,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世界上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是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总称。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数量在我国不断攀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痛苦和精神压力。在治疗上,西医临床疗效欠佳,中医复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层面治疗的潜力和优势显著。文章通过查阅近年中医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文献,从补虚、化痰、祛瘀和解毒四方面论述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近况,给科研工作者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症。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以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发病的日益增加,其发病率也在相应增加,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人类衰老过程中的常见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中药疗法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病因以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为主;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相关;病机多因年老体虚,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肾精亏虚,气滞、痰凝、血瘀于脑,表现为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神志异常疾病。从发病机制、辨证论治(补肾化痰-祛瘀通络、补气升阳-聪耳明目、补脾养心)、针灸治疗(针刺、耳针、电针、灸法)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阻止或逆转其病程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不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旁观者。作为重要参与者,外膜在斑块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内细胞的功能性变化与AS密切相关,比如外膜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干细胞/祖细胞、滋养血管以及补体等均可参与AS发生发展。同时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外膜在防治AS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综述近十年血管外膜内细胞成分在AS过程中的变化及中医药通过血管外膜调控A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S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策略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背景、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历代中医家对于痴呆的认识、中医治疗的新进展等论述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指出:一般认为是肾虚、血瘀、痰浊相兼为病。以补虚化痰破瘀为主治疗方法并不能满足目的,中医临床治疗,中西医诊断和三期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定性研究是应用非定量方法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常用于研究难以量化的现象和行为.定性研究方法自然性、开放性、整体性、归纳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较为一致.将定性研究方法用于中医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等方面,对中医药学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