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登革热住院患者共72例,对其临床症状、体征、重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等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病例中医证型主要有:卫气同病、邪伏膜原、气血两燔、余邪未尽、气分热盛、热陷心包;采用中药汤剂辨证治疗38例,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本组登革热病例中医辨证以卫气同病、邪伏膜原、气血两燔证型多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湿运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儿童登革热的疗效。方法:选取登革热患儿70例,卫气同病证29例(41.4%)予以银翘散加减;热郁气分证19例(27.1%)予以白虎汤加减;邪伏膜原证22例(31.4%)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结果:70例患儿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热退24h后,除29例患儿有皮疹外,余症状均消退。患儿治疗后WBC、NE、LY、PLT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RBC、HGB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儿童登革热疗效显著,患儿以卫气同病证多见,其次是邪伏膜原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调查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8~10月来院就诊的登革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分析其证候特点。结果证候类型为卫气同病、邪伏膜原及气营两燔。结论2006年8-10月广州市荔湾芳村地区登革热的流行,发病初期卫气同病居多,中医证候以火热和湿困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甲型流感的证候特点。方法对夏秋季节发病的流感样病例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并采集咽拭子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酸,对63例确诊病例采用六经、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三法合用进行证候分析。结果 (1)证候分布:太阳证占84.13%(单太阳证19.00%),以伤寒证为主,少阳证占52.38%(太少合病22.20%,单少阳证1.60%),阳明证占57.14%(太明合病17.50%,三阳合病25.40%,阳少合病3.20%,单阳明证11.10%)。85.7%有卫分证(单卫分证36.50%),63.5%出现气分证(49.20%)为卫气合病证,14.30%为单气分证),肺热壅盛证(12.70%)较少见,部分见湿热中阻证(14.30%)、湿热阻肺证(9.50%)、湿热蕴毒证(3.20%);(2)呼吸道症状特点:大多咳嗽轻微,咳嗽无痰或少痰、咯痰不利,常以咽痒、气逆上冲为引因,咽痛者以咽干痛、咳嗽振痛最常见。结论北京地区夏秋季节甲型流感大多为温热病、合病证,以三阳合病、太少合病、太明合病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取100例SCLC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分析不同TNM分期和化疗对中医证候分布的影响。结果:SCLC主要中医证型有气虚证8例(8.0%),气阴两虚证20例(20.0%),阴虚痰热证11例(11.0%),气虚痰湿证26例(26.0%),气滞血瘀证35例(35.0%);气虚证多见于TNM分期的Ⅰ期患者,气滞血瘀证多见于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4周期后气阴两虚证、气虚痰湿证构成比较化疗前升高,阴虚痰热、气滞血瘀证构成比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LC中医辨证以虚实夹杂证为主,与TNM分期有关,化疗前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化疗后以气虚痰湿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可为SCLC的中医药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017年广州地区冬季乙型流行性感冒病例的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广州地区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244例乙型流行性感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其中医证候学资料,总结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2017年冬季乙型流行性感冒患者就诊时以发热、恶寒、咳嗽、鼻塞为主要症状,证候以风热袭表证为主(38.11%),其次为风寒束表证(31.56%)、表寒里热证(26.23%),热毒袭肺证及气虚外感证少见。风热袭表证,夹湿者17例(18.09%),风寒束表证,夹湿者8例(10.39%)。2例气虚外感证患者年龄均≥65岁,表明中老年患者正气不足情况较青壮年发病高,其他不同年龄段的乙型流行性感冒病例的证候特点未见明显差异;不同病程之间证候构成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广州地区2017年冬季乙型流行性感冒,青壮年发病率更高,以中高热为主要临床症状,以风热袭表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风温肺热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观察,探讨风温肺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与血清胱抑素C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9例病例根据《温病学》分为卫、气、营、血四组,并进行风温肺热病证候评分,同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收集齐病例后,比较各组间风温肺热病证候评分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血分组风温肺热病证候评分较气分组、卫分组显著升高(P0.01),与营分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营分组风温肺热病证候评分较气分组、卫分组显著升高(P0.01);气分组风温肺热病证候评分较卫分组显著升高(P0.01);血分组血清胱抑素水平C较营分组、气分组、卫分组显著升高(P0.01);营分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气分组、卫分组显著升高(P0.01);气分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卫分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风温肺热病严重程度与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分布规律。方法:按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MS的诊断标准,纳入MS患者3398例为MS组,非MS患者328例为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和相关理化指标,分析MS中医证候分布、与相关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常见6个证候:痰热互结证1145例(33.7%),肝火亢盛证601例(17.7%),脾虚湿盛证642例(18.9%),痰湿中阻证235例(6.9%),肝肾阴虚证543例(16.0%),兼夹血瘀证232例(6.8%)。结论:MS以痰热互结证最为多见;脾虚湿盛证女性比例大于男性,与痰热互结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互结证血压、血脂升高较明显,肝肾阴虚证血糖升高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其不同证候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病例四诊资料,经过动态聚类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中医辨证,获得每一个患者所属的中医证候分型,比较群体特征的证候类型构成及其与西医临床类型的关系。结果:470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中医证候类型构成中不同证候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27.45%)、心脾两虚(22.34%)、痰火扰心(14.47%)、大肠结热(12.98%)、痰毒阻络(10.85%)、肾阳虚(7.02%)、肾阴虚(4.47%)、痰毒蒙闭(0.43%)。从虚实来看,61.28%的患者以虚证为主(第一、二、四、五证型),38.72%以实证为主。不同年龄组的中医证型构成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男女患者均以脾胃虚寒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心脾两虚,最低为痰毒蒙闭,男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诊断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本组患者中,铅吸收主要存在5个中医证型,其显现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寒(50%)、心脾两虚(18.55%)、大肠结热(16.94%)、肾阳虚(8.06%)、痰火扰心(6.45%);轻度中毒则依次为心脾两虚(24.16%)、脾胃虚寒(24.16%)、大肠结热(20.13%)、痰火扰心(20.13%)、肾阳虚(6.71%)、肾阴虚(6.7%);中度中毒依次为痰毒阻络(26.15%)、心脾两虚(23.59%)、脾胃虚寒(15.9%)、痰火扰心(15.38%)、肾阴虚(7.18%)、肾阳虚(6.67%)、大肠结热(5.13%);中毒仅出现属痰毒蒙闭型的铅脑病2例,暂未收集到铅麻痹病例。结论:本结果初步揭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中医辨证驱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风温肺热病患者中医证候评分、APACHEII评分、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观察,探讨风温肺热病严重程度与血清胱抑素关系。方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病例进行中医证候评分、APACHEII评分,并同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收集齐病例后,对其中医证候评分与APACHEII评分、血清胱抑素C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求直线或曲线关系。结果:风温肺热病证候评分与APACHEII评分呈直线相关(r=0.893,P0.01);风温肺热病证候评分与CysC呈曲线相关(r=0.846,P0.01);风温肺热病APACHEII评分与CysC呈曲线相关(r=0.855,P0.01)。结论:风温肺热病严重程度与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