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凯 《西部中医药》2007,20(3):50-51
针对朱文浩师兄关于东垣"阴火"理论提出的"阴火是心火","阴火的产生与肾水不能上承有关,故称起于下焦","肾水属阴,故称阴火"等观点提出商榷.笔者认为阴火的产生机理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中焦正常枢纽作用减弱,气机升降失常,一方面可导致中焦郁而化火,一方面也可使心火失其肾水上济,而并非起于下焦.  相似文献   

2.
"阴火"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火"一词屡见于李杲之前的文学作品,并与李杲的"阴火"概念密切相关,对此加以考释,对于进一步理清李杲的"阴火"概念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阴火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颇多,其中以阴火理论素受争议.本文联系前人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及治法方面探讨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认为阴火乃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内伤,脾胃虚损所产生的内生虚火.其病机在于脾胃虚损,不能滋养元气,元气虚衰而心火独亢,心火为君火,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致肝火亦亢盛,肝火又可横逆犯脾胃,使元气愈虚,火愈旺,火愈旺,而元气愈虚的恶果,深究其根在于脾胃虚损.治法方面除甘温除热外,尚有甘寒泻火,以补李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李杲"阴火"浅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李杲提出“阴火”之后,后世医者各抒己见。笔者认为阴火指的是心火,其产生的机理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胃之气下流,无力升浮,不能挟肾水上承于心,心火无制,独亢于上。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阴火”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慧 《河南中医》2009,29(6):534-535
李东垣在其著作中对其创立的阴火理论解释模糊,后世争议较大。本文着重对"阴火"被误认为是"中焦郁火"和"心火"进行辨析,并提出"阴火"是否本就存在于人体的疑问。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气虚发热"的定义,结合古代文献阐述了张炳厚老师对"气虚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确立了<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恰切良方.该方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清阳,疏解上升之阴火,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颇相吻合,较之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传统用方,尤恰病情.  相似文献   

7.
聂伟 《西部中医药》2007,20(6):78-78
"阴火"是由于元气运行不畅,使气郁滞,气郁而化火而致,即气有余便是火,其发生多与脾胃密切相关,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而元气又可狭义的解释为脾气,其产生实际上是由脾气郁结或由脾气虚到脾阳虚的病理转换.  相似文献   

8.
杨真晖  黄泳 《国医论坛》2007,22(2):15-15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是指根本、开始,对应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井穴;"本"是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根"与"本"部位都是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气,为经气之所出.但我们知道,十二经脉中除手三阳与足三阴6条经脉是从四肢发出外,足三阳经与手三阴经并非如此,比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手少阴心经起于胸中等.也就是说,经脉未必都是起源四肢,可是为何井气都起于四肢"本根"部发出的井穴呢?  相似文献   

9.
"阴火"二字,首先由李东垣提出,但其并没有阐明"阴火"的本质。关于"阴火"的本质后世众说纷纭,通过圆运动理论探讨郑钦安之阴火与李东垣之阴火的关系,认为两者关于"阴火"的本质皆为肾中离位之真阳,此火起于下焦,出于中焦,系于上焦。二者区别在于"阴火"产生的机理、部位,东垣所述的阴火多因土气不厚,而钦安所论述的阴火多因肾水太寒。  相似文献   

10.
刘月红 《北京中医药》2008,27(3):231-231
黧黑斑是一种皮肤色素异常沉着性皮肤病,常表现为颜面出现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抚之不碍手,好发于面、颈部,偶可累及上胸部.此病西药疗效欠佳,多年来笔者从"阴火"立论,以脾胃为治疗中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