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难经》以降,临床医家以“独取寸口”辨证,既往现代脉诊研究,也仅从寸口一部获取压力信息、可视化信息。理论上讲,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有效,辨证的结果越准确。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说,寸口和趺阳脉离心脏距离比较远,而人迎脉距离心脏近,而且是人体的大血管,人迎脉反映的血管、血流等心血管的信息量比较寸口和趺阳脉应该多,更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的病理生理状况。课题组在专利技术复合B型超声柔性脉动信息采集装置基础上,实现了脉动信息采集与识别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并对正常人、人和动物(犬、小型猪)的脉诊模型的寸口、人迎、趺阳脉动部位,获取近似于中医脉诊指下感觉的多维脉管运动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识别,在信息学上对“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取脉进行了比较。从初步研究结果来看,遍诊法获得的信息量要比“独取寸口”取脉获得的信息量大,但是,信息量大就一定能提高辨证率吗?海量的信息是否包含有垃圾信息?寻找脉动的特征信息为临床服务是否可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做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2.
“独取寸口”渊源于《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瑶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63-364
寸口,亦称气口或脉口,是中医最常用的切脉部位。关于切脉的部位,中医历来有多种说法,主要有遍诊全身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有关动脉以分峰天、地、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诊法,以及独取寸口诊法。然而后世何以取“寸口”为诊脉之主要部位?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渊源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笔者通过系统整理《内经》中有关脉法的论述,发现《内经》论诊脉部位虽有三部九候,然独以“寸口”为重,其中明确论及寸口(气口、脉口)条文达SO多处,早已阐明了寸口脉对于诊病和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意义,由此认…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侯脉支、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支的篇章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侯阳寸口侯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相似文献   

4.
独取寸口法由于更为简便及方便脏腑辨证等原因而取代人迎寸口脉诊法成为脉诊的主流,但相关实验证实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治疗确有较好疗效,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人迎寸口脉诊法要在临床应用应注意几个问题:①以病侧的人迎寸口脉象为准;②脉象的盛以脉形的宽窄盛衰鉴别;③脉象的躁以血流速度鉴别;④治疗取穴应取相应经脉的原穴为主;⑤人迎寸口脉诊法的补泻对象、调整的经脉穴位、治疗间隔都与临床常用的针灸治法不同;⑥治疗后要复查脉象。  相似文献   

5.
《难经》的功绩之一,是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寸口脉诊系统。其中某些问题,历代争论很大,迄无定论。近读《难经》,颇有心得,今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就正于同道。一、独取寸口一般认为,“独取寸口”为《难经》所首创。但《内经》也曾提出“气口独为五脏主”、“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是否也可理解为“独取寸口”?若是,则“独取寸口”非《难经》之首创。考《内经》脉法,除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法外,还有寸口、人迎、手少阴以及太溪、神门、趺阳等单一脉位法。而后者可能是某些医家对遍诊法中某一脉位单独运用,并加以发挥的结果。如偏用寸口者,根据“中部天,手太阴也”以  相似文献   

6.
"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永红  郭遂 《四川中医》2004,22(12):26-28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三部九候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二是古代元气论和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存在与发展的内在依托和动力,而后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医有望、闻、问、切4种诊病方法,切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方法可分为古代脉法和后世脉法。古代脉法采用遍诊法,有十二经、三部九候、人迎寸口和尺寸等诊法。自王叔和著《脉经》始,进入后世脉法时代。《脉经》采用独取寸口桡动脉搏动处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左右手  相似文献   

8.
寸口人迎脉诊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寸口人迎脉诊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初探朱文宏,马文珠,邬继红,唐绍华,赵阳(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100029)主题词针灸疗法,脉诊,脉诊部位,经络辨证脉诊是中医"切诊"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辨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寸口、人迎脉诊法为古代脉诊的一部分,早...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丰富多样,虽然后世尚未对其脉诊种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等。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中医学脉学理论,为使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脉诊的内在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以其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单易学而受到重视,它的推广应用有助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多年来有关部门虽然着力推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武昌模式”是当前我国在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在社区内部使用中医药安全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受这次疫情“武昌模式”的影响和启发,为民间传统中医药包括民间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做到“战时”抗疫,平时加强人民群众对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降低卫生费用支出,提高民间中医药服务管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保卫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2.
"因时制宜"作为针灸治疗的关键原则之一,针灸临床中应充分理解"时"的内涵,把握四时、昼夜作用于人体而呈现出的生理、病理上的时间性规律,基于气血阴阳的变化规律及邪正盛衰的进退规律,抓住时机、适时干预。将腧穴的动态性规律与病机病位的变化规律相结合,精准取穴、施术、起针;将时间因素贯穿针灸临床诊疗的全过程,为临证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浅谈“司外揣内”与“黑箱”、“白箱”、“灰箱”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司外揣内”、“司内揣外”这种古老的对自然界的观察方法与近代控制论的“白箱”、“黑箱”、“灰箱”理论有相似之处,其实质都是从整体上把握证的本质,从整体上认识和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活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对以往各种辨证方法的实质与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由病位、病性要素组合成"证",进而建立起辨证统一体系."证"的规范化包括症状规范、证名规范、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还应重视专科特色辨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疏理"火神"理论的源与流,探讨"火神派"的形成和发展,探析该学派尊阴阳、重阳气,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的学术思想,并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关系的比较探讨,阐示火神学派的学术价值及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意义,以期为中医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8.
"表里双解法"是周平安教授针对流感"表寒里热证"提出的,后来又与"和"的思想相融合,提出了"表里和解法",此时"表里和解法"已不再仅仅针对"表寒里热证",而是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表里和解法"的内涵为:使用表里同治的方法(调理上下内外气机、解表以除里邪、泻里以散表实、补里以助表虚、补里以除表实),遵循"和"的原则(不和则为病、治病以求和),以"和"为目的(表里之邪解、正复而人安和)来治疗特定证候(表实证、里实证、表里俱实证、表实里虚证、表虚证、里虚证、表里俱虚证)的方法。此法既是治则,也是治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与脏腑、气血、经脉的关系,从治"神"整体辨证出发,探讨局部从经筋角度考虑,针刺(以恢刺为主)腹部疤痕(筋结点)等治疗失眠的临床体会。针灸临床思维中,整体融入局部,局部辅助整体,方可取得良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特点和优势做了总结,指出该疗法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对策,以使该疗法更具可操作性,方便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