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痛经是少女月经初潮后即有的痛经,以经前及经期发作为多。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热敏灸法治疗可以迅速激发经气,疏经活血,止痛快,且副作用少,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痛经是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疼痛,并伴随月经周期发作,连续3次以上,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1]。统计显示,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而原发性痛经占53.2%[2]。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痛经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等治疗。虽然大部分患者短时间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但副作用较为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差。中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在治疗上有独特优势,在改善疼痛程度、疼痛时间及缓解症状等方面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安全。并且中药可与针灸、穴位贴敷等疗法相结合,疗效进一步提高。兹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近五年来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情况,为临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近五年来发表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原发性痛经(PD)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在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中,中药口服、外敷、针灸、推拿等疗法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治疗,且远期疗效明显,长期应用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中医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疼痛一般呈痉挛性,有时伴有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等症状。祖国医学则认为原发性痛经的产生与气滞、寒凝、血瘀、痰阻、体虚及情志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妇女中痛经的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重度痛经的发生率为13.55%。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毫针、艾灸、温针灸及针药结合等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的观察报道的文献进行比对、分析,来阐述中医疗法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正>原发性痛经是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疼痛,并伴随月经周期发作,持续3次以上,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1]。统计显示,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而原发性痛经占53.2%[2]。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痛经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治疗。虽然大部分患者短时间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但副作用较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差。中医学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有独特优势,在改善疼痛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痛经为妇科常见病症,反复性大,治疗棘手.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临床效果好,且副作用小,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补肾活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74例并随证加减。结果:治疗74例,痊愈52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1·89%。结论:补肾活血汤可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痛经为青春期女性最常见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学习及生活。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了解近年来在治疗原发性痛相关文献中的中医外治方法众多。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大优势,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易于推广使用。本文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进一步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由于生活节奏、环境变化等导致其发病率上升,有效防治原发性痛经成为医学界面对的问题.在中医和西医均有对原发性痛经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表述,中医药治疗痛经,证明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通过对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措施进行总结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艳荣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47-847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经前 3天开始空腹口服血府逐瘀胶囊 ,连续服用 3个月经周期 (3个疗程 )。结果 :气滞血瘀证 ,寒凝气滞证 ,显效率分别为 90 77% ,6 8 5 7%。证型间疗效以气滞血瘀证显著优于寒凝气滞证 (P <0 0 1)。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在缓解痛经症状上作用迅速 ,显效快 ,对气滞血瘀所致的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