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雷公藤是得到医学界公认的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其对多器官的急慢性毒性损害,限制了临床应用。通过对雷公藤配伍减毒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系统梳理,并试图用“异类相制”假说,从气味相制、异效相制和扶正制毒三个方面探求其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2.
基于“异类相制”的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雷公藤复方配伍前后对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以期阐明基于"异类相制"中医理论的清络通痹方对雷公藤的配伍减毒机制。通过GC-MS/MS分析获得空白对照组、雷公藤组和清络通痹方组大鼠血浆代谢轮廓,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3组在得分图上区分明显,清络通痹方组各观测值存在着向正常组移动的趋势,提示了清络通痹方的配伍减毒功效。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发现雷公藤组中生糖氨基酸包括丙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脯氨酸等水平显著升高,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和异亮氨基酸水平下降,清络通痹方则能够逆转氨基酸水平的紊乱。进一步的代谢通路分析提示清络通痹方配伍减毒机制可能与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相关。该研究从代谢的角度,说明了雷公藤肝脏毒性的发生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过程密切相关,而清络通痹方通过改善机体氨基酸水平发挥配伍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公藤醇提物对大鼠骨髓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股骨骨髓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雷公藤醇提物作用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PI单标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雷公藤醇提物可明显抑制正常骨髓细胞增殖,并且此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细胞周期进程的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降低,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结论:雷公藤醇提物可明显抑制骨髓细胞增殖,使骨髓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能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江莹  王芳  张贺  孟楣 《中草药》2014,45(18):2711-2715
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依据"异类相制"的中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肝毒性减毒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提出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作为疗效确切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病,但也是不良反应报道最多的中药之一。在传统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理论,即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既能减轻或消除毒性,又可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基于"异类相制"理论开展的系列研究,在奠定临床实践基础的同时探讨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深层诠释"异类相制"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雷公藤类有毒中药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清络通痹精简方、单味雷公藤、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地黄组合中雷公藤3种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的溶出含量,从化学成分角度探索"异类相制"减毒的规律,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高度选择性和灵敏度的三重四级杆质谱(LC-MS/MS)同时对3种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进行检测,比较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中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雷公藤药材水提液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最高,雷公藤内酯甲次之,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最低。而当雷公藤药材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中3种有效成分在不同配伍环境下的溶出趋势一致,溶出顺序为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结论:在配伍组合中三七对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地黄的抑制作用较弱,而清络通痹精简方中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明显降低。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酮(TN)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细胞株SHI-1细胞增殖、周期、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20,40,80,160,320 nmol?L-1的雷公藤内酯酮作用SHI-1细胞48,72 h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导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培养于含10% (FBS),100 mg·L-1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中,置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6胶质瘤细胞凋亡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2 mg·L-1浓度的雷公藤甲素溶液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雷公藤甲素作用C6胶质瘤细胞24 h后,1.2 mg·L-1浓度对其凋亡诱导作用最为明显;雷公藤甲素可明显下调细胞中Bcl-2 mRNA及蛋白质表达,且该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而Bax 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上调趋势.结论:雷公藤甲素对C6胶质瘤细胞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Bax mRNA及蛋白质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马腾  丁樱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11):1342-1344
目的:研究菟丝子黄酮对雷公藤多苷(GTW)损伤雄性SD幼鼠睾丸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蛋白Bcl-2和蛋白Bax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SD雄性幼鼠36只,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雷公藤多苷组、菟丝子黄酮+雷公藤多苷组。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Bax表达。结果:各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雷公藤多苷组表达最少,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表达最高,菟丝子组次之,空白组与菟丝子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Bax蛋白表达:雷公藤多苷组表达最高,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表达最少,空白组与菟丝子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菟丝子黄酮能增强雄性幼鼠生育能力,其机制可能是对抗雷公藤多苷所致雄性幼鼠睾丸组织Bcl-2蛋白表达减少和Bax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促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或其提取物对排斥反应、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使免疫细胞、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凋亡。雷公藤或其提取物能通过不同的途径级联激活切冬酶家庭成员,增强促凋亡相关分子表达,同时抑制抗凋亡有关分子表达,启动细胞的凋亡程序,从而发挥抗肿瘤、抗排斥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雷公藤多苷(TWP)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多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作为基本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等,但其临床有多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用药方案存在争议,尤其是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为了雷公藤多苷的临床合理使用和深入研究,综述其药理毒理研究进展。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雷公藤多苷的药理毒理研究文献,发现雷公藤多苷的药理作用研究多集中在抗炎、抗肿瘤、肾脏保护和免疫抑制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发挥药理作用;其毒理作用研究多集中在肝毒性、肾毒性和生殖系统毒性方面,毒性作用多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表达相关。雷公藤多苷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集中在雷公藤内酯醇和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多苷药理毒理研究较深入,表明其效、毒存在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具有量-效、时-效、量-毒、时-毒关系,未见雷公藤多苷在功效背景下随使用剂量和时间变化的毒性研究,其关联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但因其具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雷公藤的临床安全应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存在的减毒方式众多,包括传统的净制减毒、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间的联合应用等,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雷公藤的安全问题。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毒性常指这种药物的偏性,在中医药理论看来,作为药物都有毒性,关键是正确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配伍雏形,到《黄帝内经》中已有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的方剂,再到《神农本草经》中配伍理论的形成,到最后《伤寒论》经典名方的传世,记录了中药配伍应用的发展,也记录了中药配伍使用的重要意义,随着中药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配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迈向质量可控、机制清楚的组分配伍,故本文以雷公藤配伍减毒为中心,以配伍形式的发展为主线,对雷公藤配伍减毒进行综述,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后对雷公藤甲素和2种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从经皮转运的角度探讨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通过HPLC测定接收液中雷公藤甲素(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和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57∶43),检测波长230 nm]的含量,计算其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等渗透动力学参数。结果:与雷公藤乳膏相比,雷公藤-白芍配伍乳膏均能降低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的累积通过量,但对雷公藤甲素的累积透过量无影响;其中雷公藤-白芍以比例1∶2和1∶3配伍的乳膏中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的24 h累积透过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结论:雷公藤与白芍配伍经皮给药能降低毒性成分的透过量,同时不影响主要活性物质雷公藤甲素的透过量,从而达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雷公藤配伍甘草对肾病综合征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尿液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该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公藤单独给药组(TPW组)和雷公藤配伍甘草给药组(TPW-GLY组)。采用UPLC-Q-TOF-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尿液样品的代谢物图谱进行模式识别及生物标记物的筛选与鉴定。结果:空白组,模型组,TPW组及TPW-GLY组的代谢轮廓有明显差异,筛选并鉴定出空白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生物标记物29个,其中受TPW-GLY组回调的生物标记物14个,受TPW组回调的生物标记物11个;TPW-GLY组和TPW组显著差异物7个,分别为N-乙酰谷氨酸,二羟基粪甾烷酸,烟尿酸,12-酮脱氧胆酸,甘油三酯(16∶0/16∶0/20∶4),泛醌Q2和1,3,7-三甲基尿酸。结论:雷公藤与甘草配伍给药后,可能通过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体内的氨基酸代谢、胆汁酸代谢、脂肪及脂肪酸代谢、能量代谢及嘌呤代谢等过程,改善了疾病状态,进而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雷公藤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尤为显著。但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故雷公藤的减毒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主要研究雷公藤的经皮给药对其减毒增效的作用,但目前雷公藤的应用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故对2006年至2016年近10年来雷公藤减毒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包括传统的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的联合应用等,分析雷公藤的减毒现状和困境,对比现存减毒方式间的差异,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雷公藤肾毒性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雷公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靶点相应的生物功能和通路网络,以及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肾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筛选出雷公藤有毒候选化合物。用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 Chem数据库,将所有的候选化合物都转化为标准的Canonical SMILES格式,将SMILES格式文件导入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将TCMSP中相应化合物的靶点作为补充,用uniprot将蛋白转换为对应的基因名称,与从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 Cards)中寻找到的肾脏相关基因蛋白进行比对,筛选出重合的蛋白作为雷公藤潜在的肾脏毒性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雷公藤毒性候选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用DAVID生物信息资源对靶点生物功能及涉及的通路进行分析,最后用Glide软件对关键蛋白与雷公藤毒性候选成分的结合进行验证。结果:雷公藤中筛选得到30种有毒候选成分,涉及209个肾脏毒性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雷公藤可通过氨基酸代谢、磷脂代谢、儿茶酚胺类物质代谢,抑制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l,Oat2,Oat3的功能,以及诱导凋亡,并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FcεRI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等对肾脏产生毒性。结论:利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探究了雷公藤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雷公藤肾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致大鼠肾毒性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联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复合型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UFLC-MS/MS)及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雷公藤对大鼠血清中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影响和肾毒性作用机制,寻找与肾毒性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和代谢通路。方法:利用试剂盒法测定给药14 d后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观察肾组织切片。血清样本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UFLC-MS/MS分析测定,正离子一级全扫描模式,经主成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判别分析法处理数据。结果:与空白组大鼠相比,雷公藤乙醇提取物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血清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组织病理学切片明显病变,表明造模成功。血清中二甲基甘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溶血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和甘油二酯等9种代谢物有显著性差异,鉴定为雷公藤致肾毒性的生物标记物。结论:雷公藤对肾脏的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氨基酸代谢、磷脂代谢等有关,为雷公藤类药物临床毒性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雷公藤(LGT)配伍金钱草(JQC)的相杀减毒作用,优选二者的最佳配比,初步评价二者配伍后特征化学成分的贡献程度。方法:通过小鼠连续给药14 d的亚急性毒性试验并基于主成分分析优选LGT配伍JQC后相杀减毒作用的最佳配比,给药剂量以LGT提取物计均为60 mg·kg-1(相当于LGT生药约2 g·kg-1),给药体积均为20 m L·kg-1。基于常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评价最佳配比的减毒效果,通过对配伍前后差异特征化学成分与总体减毒作用的灰色关联分析,评价化学成分对其相杀减毒作用的贡献大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LGT单用组极显著升高了小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肝组织和肾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水平以及总体减毒作用得分Z值(P0.01)。与LGT单用组比较,LGT-JQC质量比为2∶1,1∶1,1∶2,1∶4的配伍组均能显著降低LGT引起的血清过高的ALT水平(P0.05,P0.01),质量比为4∶1,2∶1,1∶1,1∶2,1∶4配伍时均能显著降低LGT引起的过高的血清AST,Cr,BUN,肝MDA水平以及总体减毒作用得分Z值(P0.05,P0.01),质量比为4∶1,2∶1,1∶1配伍时均能显著降低LGT引起的肾过高的MDA水平(P0.05,P0.01)。LGT和JQC在各质量比(4∶1,1∶1,1∶2,1∶4)配伍时的总体减毒作用Z值均明显高于配比在2∶1时的Z值(P0.01)。LGT单独用药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517 mg·kg-1,LGT-JQC(2∶1)配伍用药时的LD50升高至889 mg·kg-1,升高了72%。配伍前后12个差异特征化学成分与其总体减毒作用得分Z值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大的是雷公藤甲素(TP)。结论:LGT和JQC在质量比为4∶1~1∶4配伍时,对LGT所致亚急性肝毒和肾毒均具有配伍减毒作用,二者相杀减毒的最佳配比为2∶1;在2∶1配比时,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分别下降了72%和138.5%;TP是引起二者相杀减毒作用贡献最大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9.
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为中药炮制品配方颗粒在不具备饮片形态的情况下真伪鉴别提供示范性研究.方法:采用一维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光谱法分别对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一维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仅在1 447,1 367,1 146,1 079,925,576 cm-1附近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二阶导数光谱在1 800~500 cm-1峰位置和峰强度的变化较明显.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准确、简便,可用于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大黄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蒽醌类物质为其泻下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中医认为大黄泻下峻猛为大黄的毒性。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一直被认为是解毒圣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该文将大黄配伍甘草减毒作用分为煎煮过程、肠道代谢2个环节,分别从化学成分、肠道菌群、Ⅰ/Ⅱ相代谢、药物转运方面综述近年来大黄配伍甘草减毒的研究进展。二者配伍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结果出现,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