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穴位注射是否体现穴位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电针内关+穴位注射组(EA-PC6+AI组)、电针足三里+穴位注射组(EA-ST36+AI组)和电针常规肌肉注射部位+注射组(EA-IMIS+IMI组),每组8只。电针各组分别电针10min后,再于相应部位注射β1-肾上腺素受体的激动剂盐酸多巴酚丁胺(DH,100μg/kg)。分析比较相应部位电针+注射DH前,电针+注射DH后2、5、15和30min左心室收缩压(LVSP)、心率(HR)和左心室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变化。结果:相应部位电针+注射DH后2min时,以EA-PC6+AI组增加LVSP、HR和+dp/dtmax的药理作用表现最为明显(各组相应指标与同时间点EA-PC6+AI组比较P0.01或P0.05)。注射DH后30min时,EA-ST36+AI和EA-IMIS+IMI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而EA-PC6+AI组LVSP、HR和+dp/dtmax的回落幅度最低(与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比较均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加穴位注射确实有作用较强、作用时间窗宽大等优势,体现了其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对穴位注射疗法的三维基础即理论、依据、基本原则、使用的器具与药物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阐述,认为必须将理、法、经、穴、药、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穴位注射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治疗与经穴平衡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穴位注射疗法浅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成平 《中国针灸》2000,20(9):565-566
对穴位注射临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辩证取穴原则、穴位注射用药原则、临床操作规范化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强对穴位注射疗法的机理研究,对其操作方法应加以规范,以有利于这一方法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药物归穴现象与经络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军德  李武 《中国针灸》2002,22(10):7-15
目的:探讨药物在经络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药物穴位注射后药理效应形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药物对穴位、经络影响特点的讨论,探讨药物与经络现象之间的作用关系。结论:药物应成为经络现象作用机制的重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5.
穴位注射疗法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倪峰  林静瑜  周春权  姚欣  胡翔龙 《中国针灸》2003,23(10):609-611
目的:观察经络穴位给药所产生的药效是否有特异性。方法:以正常家兔及病理模型家兔作为研究对象,从肌肉、静脉或心包经“内关”穴注射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比较3种途径给药所产生的药效差别。结果:药物穴位注射在正常家兔和病理模型家兔机体上所产生的作用与其它给药途径颇为不同。正常机体的经络穴位组织能减弱药物的毒性作用;但机体处于病态情况时,经脉穴位组织又能增强纠正心律异常作用药物的效应。结论:经络穴位给药所产生的药效反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定喘穴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7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中灵 《中国针灸》2002,22(1):33-41
笔者自 1997年用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定喘穴治疗过敏性鼻炎 76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本组 76例中 ,男 30例 ,女 46例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72岁 ;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 2 5年。取穴 :定喘。用龙胆紫在定喘穴上做记号 ,常规消毒 ,用小针刀快速直刺穴位进入皮下 ,针尖方向斜向脊柱与表皮成6 0度角 ,深度 1寸左右 ,沿着肌纤维方向纵行提插切割 3~ 5刀 ,病人局部有明显酸胀感出刀。再用 2 %利多卡因 2ml,确炎舒松A 2 0mg分别注入两侧的定喘穴 ,用创可贴封贴针刀口 ,每周 1次。结果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 ,经 1次治愈 12例 ,2次治愈2 …  相似文献   

7.
吕敏捷  罗振江 《中国针灸》2007,27(5):382-382
呃逆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逆上冲、抽掣时喉间发出呃逆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轻者不久可自愈,重者可迁延数日乃数周,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笔者自2005年开始应用第3颈椎夹脊穴注射氯丙嗪的方法治疗16例,疗效肯定,方法简单易行,现报告如下。16例患  相似文献   

8.
辨证归经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以春秋季发病最为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笔者采用辨证归经穴位注射治疗该病30例,并设对照组12例进行观察对比,现将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透穴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是指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易治,失治或误治则恢复较为困难.用透穴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与30例用传统针刺治疗组进行对此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腹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戚红亮 《中国针灸》2001,21(6):36-44
方法 :取双侧大肠俞 ,用 5ml一次性注射器 1支 ,抽取VitB12 0 5mg ,常规消毒后 ,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后 ,回抽无血 ,即可注药 ,0 5ml/穴。 1次 /天 ,5次为一疗程 ,每个疗程间休息 3天。结果 :41例患者中 ,年龄最小 6个月 ,最大 11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15天。 1次治愈者 10例 ,5次内治愈者 2 5例 ,10次内治愈者 6例 ,总有效率 10 0 %。体会 :大肠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五脏背俞穴之一 ,具有调理阴阳、止泻通便的功效。VitB12 除了药物本身在穴位上的刺激作用 ,还可能营养和调节交感神经 ,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两者共奏调理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电针对实验性癫痫的抑制效应,探索治疗实验性癫痫的最佳电针条件.方法:在雄性SD大鼠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以诱导急性实验性癫痫.造模30分钟后,以1 mA/100 Hz和1 mA/10 Hz电针分别在水沟 大椎、筋缩 腰奇、内关 曲池、丰隆 涌泉四组穴位施治,以Racine行为学评分和脑电记录作为疗效评价的方法.结果:行为学评分结果表明:除1 mA/10 Hz电针内关 曲池外,低频(10 Hz)和高频(100 Hz)电针均可抑制实验性癫痫的发作(和对照组比较尸<0.05或0.01);2)在低频电针(10 Hz)治疗组中,丰隆 涌泉穴位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穴位组(P<0.05或0.01);3)高频电针(100 Hz)治疗组中,不同穴位之间的疗效差异不明显;4)总体而言,除筋缩 腰奇穴位组外,高频电针(100Hz)的治疗效果优于低频电针(10 Hz)(P<0.05或0.01).与此同时,脑电图记录也显示出电针具有降低实验性癫痫大鼠脑电频率和幅度等的作用.结论:电针可以减轻实验性癫痫大鼠的癫痫发作,其效应与电针参数和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论穴位注射的穴药效应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穴位注射疗法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的成功范例,已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该疗法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进行有机结合,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常规针灸疗法、肌肉或静脉注射.本文重点讨论了穴位注射的总体治疗效应、药效高效性以及穴药整合效应,认为穴位注射产生药效高效性的根本原因是药物的某些药理作用被经络腧穴整合所致.  相似文献   

13.
徐天舒 《中国针灸》2005,25(4):253-254
目的:对比观察穴位注射结合体针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求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02例病人随机分成穴位注射结合体针组(治疗组)及药物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注入足三里、三阴交,并针刺合谷、太冲、关元、气海、太阳、风池,于经前10天开始治疗,每3天1次;对照组口服安定及谷维素,常规剂量,于经前10天每天服用,连续服至月经来潮时停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体针方法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好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山羊"腧穴"pH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芝  王琪  张明敏  龚萍  黄光英 《中国针灸》2006,26(10):732-734
目的研究针刺对穴位和非经穴位pH值的影响。方法用针型pH生物传感针单独和同时针刺检测山羊穴位和旁开非经穴位处时pH值的变化。结果①单独针刺时穴位和非经穴位的pH值都下降,穴位下降的更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同时针刺穴位和非经穴位时,二者pH值下降的幅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针刺使穴位代谢增强更明显;②同时针刺穴位、非经穴位时局部代谢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效应与针灸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针灸发挥特异性的调整和治疗作用,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经穴主治的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经穴与非经穴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局部作用研究,轻整体效应研究;非经非穴的选取模糊不确定,不统一;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胸膜顶形态与周围常用穴位关系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胸膜顶形态与其周围常用穴位针刺安全的关系。方法:采用小号克氏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解剖46具正常成人尸体胸部标本,观测胸膜顶的形态及其变异、胸膜顶周围常用穴位的安全深度及其与胸膜顶形态的关系等项目。结果:在锁骨上缘观测到胸膜顶投影宽度等于锁骨内1/3段者占全部标本的32.6%,投影宽度大于锁骨内1/3段者占全部标本的59.8%,投影宽度小于锁骨内1/3段且胸膜顶内侧界位于胸锁关节内侧者占全部标本的7.6%;观察到诸如天突、气舍、肩井、定喘及大杼等通常被认为与胸膜顶似乎无关的穴位,按标准的穴位定位和方向行针,超过一定限度时即能穿过胸膜造成破坏。结论:胸膜顶的位置及其形态特点与上部胸膜腔周围穴位针刺意外的发生存在解剖学结构上的联系,应引起临床针灸医生的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经络腧穴与筋膜学的相关性探讨——数字人研究的启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黄泳  原林  贺振泉  王春雷 《中国针灸》2006,26(11):785-788
目的:探讨经络腧穴与筋膜系统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将筋膜学与结缔组织扫描所见之线条和珠串样结构与传统经络、腧穴结合起来,透过筋膜学看经络腧穴。结果:发现了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通过筋膜学假说,可以对经络腧穴的概念、功效、临床运用以及作用机制作出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单纯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论腧穴结构的“三位一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腧穴组织结构的组成及功能活动的特点,利用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讨论腧穴的组成特点.人体腧穴可能是由成体干细胞龛样微环境和相关的特殊分化细胞在体内生物应力网络"结点"作用的络合下,以"穴居"样的方式被组合在一起的组织结构.人体腧穴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活动特点可以用"三位一体"的假说给予概括.  相似文献   

20.
常洪霞  侯蕾  冯燕 《中国针灸》2005,25(3):169-170
目的:寻找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方法.方法:将颅脑疾病继发顽固性呃逆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为复方冬眠灵印堂穴位注射,B组为复方冬眠灵肌肉注射,C组为印堂穴针刺,进行疗效比较.结果:A组有效率为93.3%,B组有效率为10.0%,C组有效率为30.0%.A组明显优于B、C两组(均P<0.01).结论:复方冬眠灵印堂穴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