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加军  晁彦娜 《河南中医》2012,32(11):1560-1562
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原因复杂,目前中医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从肾瘀论治、从气瘀论治、从瘀热论治、从痰瘀论治、化瘀通腑以及中药周期疗法.另外外治法治疗该病亦有较好的疗效,如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药包热熨针灸、耳穴贴敷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部位而导致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不孕、月经异常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药在内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内异症的证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不仅影响内异症临床治疗,而且严重影响内异症中医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重复性。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研,初步分析、总结内异症中医证候规律,从而能促进内异症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的设计方法,对患者一般情况、部分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信息资料进行调查,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内异症中医证候规律特点。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规律的分析,通过对383例内异症患者中医证候的频数分析,删除构成比≤10%的症状指标,得到有意义的症状指标74项,并将这些症状信息作为观察指标。其中项目频率最高的为夹血块,或经行不畅,构成比为84.3%,其次是经行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构成比为77.3%,经行腹痛,构成比为73.9%。综合因子分析结果中每个变量的构成比、载荷值,以及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及专家建议,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等书籍,将五类证候群命名为气滞血瘀型、气滞寒凝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湿热瘀结型、气滞肾虚血瘀型,其中以气滞寒凝血瘀型病例数最多,占60.6%,其次是气滞肾虚血瘀型,占14.6%,气虚血瘀型占8.9%,气滞血瘀型占8.1%,湿热血瘀占5.7%,单纯血瘀证2例。根据内异症血瘀之病机兼夹证进行证型拆分,统计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湿热瘀结各个证型在383病例中的频次,其中气滞血瘀频次最高为324,占比为84,3%,其次为寒凝血瘀证,240例,62.7%。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分析383例内异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得出内异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特点如下:①结合变量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及专业知识,可得出气滞血瘀证、气滞寒凝血瘀证、气滞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湿热血瘀证为内异症临床常见5种证候,其中以寒凝气滞血瘀最多见。②血瘀证是内异症共有证候。内异症临床多见复合证型,血瘀证兼有气滞、寒凝、肾虚、气虚、湿热;或虚或实或虚实寒热夹杂。③内异症的病因病机为血瘀,气滞血瘀为内异症的临床基础证型。  相似文献   

3.
陈颐 《中医药导报》2012,18(4):19-21
司徒仪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虚夹杂之病,血瘀和肾虚是其主要病机;本病术后使GnRH-a治疗,必处于"肾虚血瘀"的状态。肾虚为因,血瘀为果,二者相兼并存,治疗上应以补肾活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42例,另22例因不孕或者盆腔良性疾病需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免疫组化检测内膜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情况。结果24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气滞血瘀型患者87例(36.0%),痰湿瘀阻型36例(14.9%),寒凝血瘀型33例(13.6%),热郁血瘀型24例(9.9%),肾虚血瘀型43例(17.8%),气虚血瘀型19例(7.8%)。ELISA检测结果显示,气虚血瘀组患者血清中IGF-Ⅰ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他各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气滞血瘀组、肾虚血瘀组患者血清中IGF-Ⅰ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组织IGF-Ⅰ阳性表达率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气滞血瘀型组IGF-Ⅰ阳性表达率高于痰湿瘀阻组、热郁血瘀组(P0.05),气滞血瘀组在9~12评分(+++)项中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型中气滞血瘀、肾虚血瘀以及寒凝血瘀型与IGF-1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雌激素依赖炎症性疾病,西医采用对症治疗,无根治之法,且手术治疗复发率高,究其主要原因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未能完全探明,因此,对于本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结合临床治疗发现,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且针对不同的证型予以专方专药,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构建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明确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而且可对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构建病证结合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并对造模方法的选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做对比研究。方法:对前来我院妇科就诊的1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7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证候特点以及分布规律。结果: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这两种疾病的不同病况进行比较,得出以下三种病况占相应患者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月经不调19.3%和49.1%;痛经45.3%和83.4%;不孕症28.0%和22.3%。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的比例比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的更高,而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月经不调与痛经的发病率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相似文献   

7.
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筛选患者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作为分子标志物,可了解其发病机制,协助诊断和治疗。中医证候蛋白组学在以蛋白质组学阐释中医证实质、筛选特异性诊断标志物等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蛋白组学研究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38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分析证候分布规律,探讨其病因病机。方法:收集38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一类共有表征信息的相关因子为气滞血瘀,并提取3个相关公因子,分别为寒凝、湿热、肾虚,389例患者经聚类分析形成3种证候:寒凝气滞血瘀证45.2%(176/389),湿热气滞血瘀证20.0%(78/389)和肾虚气滞血瘀证34.70%(135/389)。结论:内异症的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得出1个共性特征和3个常见证候,气滞血瘀反映本病的基本病机和基础证候,寒凝、湿热、肾虚反映本病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病理状态和临床表现,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同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关系。方法:将142例不同证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血液流变学全血比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比、血细胞比容、凝血因子检测。结果:14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痛经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与30名正常人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指标异常。其中以肾虚血瘀型较明显,其次是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讨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方药运用规律,为临床中医药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4月3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中医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文献,统计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方药使用频次及不同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5篇,获得中医证型27个,最常见的5个证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共纳入方剂54首,其中成方12首,以参苓白术散、乌梅丸、六君子汤为主;共出现中药141味,多类属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为白术、茯苓、甘草、党参、薏苡仁;聚类分析发现4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种病理分型患者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遣方用药时多运用清热化湿、补益脾气之法,兼顾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临证需对症加减,病证结...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治用药规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文献研究,探索EMs的病因病机及中药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根据相关标准纳入文献86篇,对其所用中药进行分类,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治疗EMs使用率最高的药物是当归、丹参、白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的中药类别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以及清热药.结论认为:EMs患者病程较长,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多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活血药与补虚药的结合使用才能取得更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MS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B、NK、IL-2R+细胞,并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及腹腔液中的TNF-α,并与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三组组成的实证组CD+4/CD+8值升高,而肾虚血瘀组除此变化外,B、IL-2R+细胞百分率增高,外周血及腹腔液TNF-α浓度也显著增高。结论CD+4/CD+8值与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EMS患者外周血中CD+4/CD+8值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3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系用中药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3例,发现本病发生的中心环节在于“痰瘀互结”,经“软坚化痰,化瘀定痛”为主的辨证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明显缓解,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2.5%。同时发现患者的血浆前列环素PGFIα与血栓烷素TXB2的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P<0.01),其水平按湿热瘀阻、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组依次降低,与辨证分型呈一定的相关关系,从而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经辨证分为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3型,采用中药辨证治疗.结果:痊愈16例,显效1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95% CI=85.2%~99.9%).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生活中,确有相当人群,因长期处于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于是饥饱不均,劳倦过甚,精神压力过重,且因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加上年龄的增长,都会使肌体防御功能衰退。而以抗氧化物减少及活动效能降低而被称为近代都市顽疾“亚健康”,正是具体的临床表现,实验观察药物对生物细胞和生物体生存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的影响。目前认为一些中药有不同程度改善脏腑功能,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1990—2017年关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文献报道,建立EXCEL2010数据库,导入SPSS 14.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频数分布统计。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文献69篇。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常见证型是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痰瘀阻络。共提取出证素12个,以气虚、血瘀、痰浊、阴虚多见,累计构成比是83. 44%,证候靶点多在肺、经络、肾为主。证素组成形式有4种,以两证素、三证素最为多见。在两证素中,以气虚+阴虚为主,其次是痰+血瘀,作用靶点在肺、肾。结论:本病的主要相关脏腑是肺,涉及到经络、肾等病位,痰、血瘀为主要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纳入内异症患者1918例,设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月经情况及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炼内异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及血液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脂肪肝病例及健康对照者各100例,对脂肪肝病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测定各组中的肝、脾CT值,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候分型均以弥漫型脂肪浸润为主(P〈0.05);脂肪肝5个中医证候分型在不同CT分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和湿热内蕴型以轻度为主;痰湿内阻型及痰瘀互结型以中度为主;而肝肾不足型以重度为主;肝脾CT比值最高的为肝郁脾虚型,最低为肝肾不足型;5个中医证候分型患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肾不足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T值及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