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否存在规律性问题的回答,对于目前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中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本文首次提出了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思路,其基本思想是:分别选用10味典型寒、热性中药的水提物作为对照抗原,免疫动物后制备相应的寒、热性对照抗原抗体,以之与其他中药水提物作斑点免疫印迹,依据对照抗原抗体对不同药性中药水提物抗原的免疫识别作用,根据杂交信号的有、无和强、弱,平行比较不同药性中药之间物质基础的相似度。应用凝胶分析软件对杂交信号作轨迹定量扫描分析,根据同一中药与寒、热性对照抗原抗体的杂交信号,作聚类分析,并作出中药药性寒、热程度的距离图谱。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提取分离、鉴定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关研究过程缺乏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结合,使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相应的物质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基于中药药性理论提出中药药性化学,对阐明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中西药会通,以及实现中药“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梳理,为中药药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物质决定药性,物质基础共同属性与药性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这一假说,并提出了基于药效团的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研究成果。本文利用中药有效成分族辨识技术,以活血化瘀中药为研究载体,初步探讨了以药效团为代表的物质基础共同属性与中药药性的内在相关性,从而为药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基于药效团的药性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物质决定药性,物质基础共同属性与药性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这一假说,并提出了基于药效团的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研究成果。本文利用中药有效成分族辨识技术,以活血化瘀中药为研究载体,初步探讨了以药效团为代表的物质基础共同属性与中药药性的内在相关性,从而为药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中药衔接的桥梁,是临床应用的纲领,是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关键环节。中药药性是否与中药中所含的物质有关,一直是医药界研究的难题。近几年对于次生物质和初生物质与药性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广泛,继而产生了对于药性与物质基础关系研究的新观点。文章从次生物质、初生物质、中药药性物组学和"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的角度,对近年来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试图进一步阐明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为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组分结构假说构建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蒋俊  贾晓斌  陈斌  李平  蔡宝昌  吴浩 《中草药》2012,43(3):422-427
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相应的"组分结构",而中药药性即为中药中复杂的组分结构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体现。中药中的成分/组分可表现相应的药性属性(寒、热、温、凉),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都存在着药性差异。药性相同的成分/组分,表现为相互增强;药性相反者,则相互抵消,即可以用"矢量"表示,中药药性也就是各成分/组分"药性矢量"的"矢量加和"。在结合中药药性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将"组分结构"假说和"中药药性矢量"相结合,拟构建中药"药性结构方程"模型,以阐述中药药性本质。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也将为中药配伍以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炮制影响黄连药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凌云  孙莹莹  龚千锋 《中草药》2010,41(2):323-325
中药药性是中药的基本特征,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解释中药治病原理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从中药药性的角度探讨药物炮制,将更有助于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阐明炮制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黄连是典型寒凉药,通过不同辅料炮制后,可使其寒凉之性发生变化,或以热制寒,或使寒者益寒。综合分析目前关于黄连炮制与药性相关的研究报道,从药性变化角度对黄连炮制进行探讨,以现代科学理论揭示中药药性与炮制的相关性,为深入阐明黄连炮制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传统中药理论的核心,研究药性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是973计划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的重要任务。经过两年多努力,目前该项目已确立中药寒热药性的判别函数方程和表征药性的生物热动力学方法,传统中药的寒热药性从此有了现代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核心,四性理论在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性主要指中药的寒、热、温和凉四种属性,温与热、寒与凉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属性,寒热二性可作为中药的首要药性。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其“寒热”二性是否也参与药效的发挥?机体是否存在有感受药性“寒热”之基因或蛋白群?结合近现代对于中药药性理论及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的研究,发现中药寒热药性与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密切相关,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有可能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