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第9期发表了我的一篇短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析疑》(以下简称《析疑》)。在该文中,我提出了邪气既能致实,亦能致虚的观点,并对邪气所致的暴虚——亡阳证的治疗,谈了个人的一点看法。祁天寿同志发表《试析实与虚》(以下简称《实虚》);孙玉美同志发表《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析疑一文商榷》(以下简称《商榷》)的文章(两文均发表于《辽  相似文献   

2.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3.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医家论虚实,每奉《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圭臬,现代论者亦每以此作为虚实病机的概括。如何理解该经文的含义?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六注:“风寒暑湿客身盛满为实,五脏  相似文献   

4.
对《内经》虚实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出虚实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其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是本篇的主要论点。自《内经》之后,对虚实的论述颇有说法,笔者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为中医之精髓,论治之大法。  “邪气盛则实”是指因邪气盛而导致的一类证候,此时邪虽盛而正气犹能抵抗,是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因此,实证往往表示正邪相争处于激烈的阶段。丹波元简谓:“邪气之客于人身……已入而精气旺,与邪俱盛则为实,如伤寒胃家实证是也”。导致实证之病因,或为外邪入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或为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的虚实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为虚."后人多以此来解释虚实的概念,即邪气亢盛为实,精气内夺为虚.然而综观<内经>各篇,可知其中虚实具有多方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正> 理论产生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征与修正,才能日臻完善。《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论就是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较正确的理论。应当指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为虚."故后人多以此为虚实的概念,即邪气亢盛为实,精气内夺为虚.然而综观<内经>各篇,会发现虚实的含义不仅限于此,虚实也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 庄泽澄同志《“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析疑》(载于《辽宁中医杂志》1986;9:33。以下简称为《析疑》)一文,敢于疑古,勇于创新,精神可嘉,不过,该文尚存疑义,为辨是非,提出讨论。该文认为:“精气夺则虚”“毫无疑  相似文献   

9.
<正> 一、什么是虚证、实证?其各自的病机特点是什么?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指邪气亢盛;虚,指正气不足。实,是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方面的病理反映。实证的症状常表现为壮热、寒战、狂躁、兴奋、声高  相似文献   

10.
癫痫治验     
气,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所含内容甚广。中医所说的气,则又有其特定的涵义,从生理角度而言,气表示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和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有气虚气实两端,然言虚者,是指本虚,气实多言邪气亢盛,所以《内经》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徐福松教授认为男科病的病理特点之一是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故常用扶正祛邪、消补兼施法施治,使消中有补不会克伐正气、补中有消毋虑留滞邪气;在辨治男科病时,主张主病辨证、勿忘整体,辨证之度、量度施治,辨清标本、治本顾标,多方辨证、兼顾治之;强调男科病的辨证以全身和局部相结合,诊断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治疗以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指出男科病大凡病发于肝、膀胱、心者以实证居多,病发于肾、脾,肺者以虚证居多,故确立男科病的内治法则是实则治肝、治膀胱、治心为主,虚则治肾、治脾、治肺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cmentia,VD)中医病机理论及证治规律。方法:总结、归纳血管性痴呆发病病源、病机,以及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结果:血管性痴呆发病病源、病机应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肾精亏虚,为发病之源,标实即痰热瘀浊等毒邪,毒损脑络为发病之机。血管性痴呆病情演变规律上呈现出平台、波动、下滑三期交替更迭的过程中以阶梯样进展,每期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病机特点。中医药治疗VD的优势在于能改善痴呆的症状及缓解病程进展。结论: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应扬长避短,树立预防第一的观念,将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康复护理融为一体,进而形成综合防治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中医基础理论 ,结合中风病临床实际 ,探讨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提出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认为正衰积损是中风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就正衰积损的理论渊源、病理机转及其产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在中风病病机演变过程中 ,无虚则火难炽、风难亢、痰难生、气难滞、血难瘀 ;在正衰积损产生过程中 ,增龄致衰和积因致损互相影响。认为正衰积损具有渐进性、长期性、加速性和突变性四大特征 ;积因致损具有七情致损、饮食致损、过劳致损、过逸致损和六淫致损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暨治疗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目前国内艾滋病流行病学及西医治疗情况,提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综述目前国内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方面研究进展,归纳出目前中医界认为AIDS的发病外因为"邪侵",内因为"正虚",为虚实夹杂之证,病位涉及肝、脾、肾等脏器。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本课题组通过对中医理论学术演变的梳理,提出"五脏阴阳"这一辨证纲领及"三维守恒"治疗法则这一创新理论,并在这一创新理论指导下,在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是脏腑辨证和以阴阳为主体的八纲辨证,而两者可统合为"五脏阴阳"这一辨证纲领。且五脏各有所主,其中肝、脾、肾具有最主要的影响,由此构成"三维守恒"治疗法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失眠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积极防治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指出元气亏虚是老年失眠的发病关键。未病培元、既病保元的失眠防治策略符合中医元气理论的思想。在中医"元气理论"指导下,针对老年人元气亏虚,"未病培元",采取饮食、起居、运动、体质等多种有效措施,减少元气损耗,预防失眠的发生。针对老年失眠患者,"既病保元",及时积极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重视保元以防止疾病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慢性血管内溶血 ,以与睡眠有关的、间隙发作的血红蛋白尿为特征。临床论治分为虚实两型 ,并提出其治则为实者凉血利水 ,虚者扶正利水 ,同时不可偏废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7.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及新加坡著名国医名家、教育家及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其《新订奇验喉证明辨》于近代白喉肆虐,时医多未知悉西医白喉血清疗法所作。重视喉科病脉证并治,强调辨疾病本质及整体诊查与局部辨证相参合。阐明广义喉痹阴阳与“四时五脏气化”之学理,从三阴三阳气化说阐释喉痹“一阴一阳结”。融会中西治白喉,在时疫的基础上提出“痰毒”病原说。阴虚白喉和虚寒白喉辨治、遣方用药重辨证及蒐集喉科民间治法与验方,针对华南“阳燠气泄,中虚湿盛”的体质特点,凸显地域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8.
根据慢性脑损伤的发病与临床损害特征,提出其中医病名为"脑损神敝病",并初步总结出"脑损神敝病"的诊断标准。本病病位在脑,肾虚邪结、脑髓受损、元神伤败为其病机关键;同时,脏腑亏虚、血脉受损、脉不通血不流也是其常见病机;虚处留邪,痰浊瘀血留滞,邪滞脑髓,痹阻清窍,则是邪实的主要所在。本病发病机制虽然复杂,但以肾虚精亏、髓减脑空为本,临床可分为6种证型,总体治则是补肾填精生髓固本,化痰活血、祛瘀通脉治标,兼以生髓充脑怡神。用药以补肾强技为主,兼顾养阴、化痰、潜阳、息风、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02-506
宋业强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多因正气虚弱或先天不足,加之外感风邪兼夹寒、热、湿邪致病,其证型不仅包含虚证,也有实证,更多以虚实夹杂为主,因而病程长、易反复。宋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表虚风寒证、表虚风热证、血热风盛证、湿热夹风证,分别应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固表清热祛风汤、复方白鲜皮汤、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并重视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进行处方的加减配伍。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0.
从“中气”论治肾病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气"之本源在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机。"中气不足"则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百病丛生。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其产生与"中气不足"密切相关。中气不足,脾胃升降转输失常,清浊升降无序,形成蛋白尿;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脾气不足,脾失转输,水湿内停则成水肿;脾虚不能散精,精微不布,津液聚而生湿,湿聚而生痰,堆积日久则血脂升高。治疗应重视中气的调护,中气充足,脾胃运化水谷,升清降浊功能协调,则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