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员"作为针刺手法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入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微旋而徐推之……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后世医家对"方""员"作了各种不同解  相似文献   

2.
桃核承气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与实践桃核承气汤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方法: 权衡方药组成及用量,煎药及服用方法,审度"热结膀胱"与"其人如狂"之间的内在关系、权衡"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的辨证精神,辨别"血自下"与药后"当微利",以及合方应用桃核承气汤;实践桃核承气汤与麻杏石甘汤合方治疗结节病、与麻杏石甘汤合方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与朱砂安神丸合方治疗强迫症、与四妙丸合方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结果: 桃核承气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瘀热证的重要基础代表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运用桃核承气汤辨治病不能局限于下焦,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瘀热,即可以法选用。  相似文献   

3.
朱筱良是吴门中医外科名家,自幼师承家学,精通内、外科,尤擅外科。朱氏临床诊治外疡科疾病首辨阴阳,视阴阳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另承高氏"心得派",重视三焦辨证,将三焦辨证引入外科疮疡的辨证中;同时强调凡痈疽诸证,无论已溃、未溃,均以顾胃气为重;提出疡证不论阴证或阳证,重在早治,以消为贵。其发明了"疔方" "四妙加味方" "三黄洗剂"等多个制剂,其中"三黄洗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卢秉久教授认为,阳黄为肝脏常见病,"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热盛者则发黄…是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也",为热盛湿从,胶结为患,蒸溢皮肤而致阳黄。"瘀"乃发病关键,湿与瘀停,气机亦不畅,病位多在脾胃,和肝、胆等脏腑有关。治疗阳黄常以祛湿清热、活血祛瘀为主,辅以利小便,兼以行气;遣方用药多以仲景经方为本,随症加减,师古人之法,不拘泥于其方;师古人之方而不拘泥于其药也。  相似文献   

5.
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武连仲教授用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概括出针刺的理、法、方、穴、术,其创立的"通经止痛"针刺疗法在临床中疗效佳,武老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走窜针感的经穴为主穴,其配伍精确,组方严密,手法独特,可供临床参考。本文将武老运用"痛经止痛"针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从"理、法、方、穴、术"方面做浅述。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者常有"首诊易,复诊难"的体会,此源于复诊中常涉及"中病即止和效不更方"的问题."中病即止""效不更方"是中医临床处方的2个基本法则,两者看似简单,实则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很难把握,难点在于何时应中病即止,何时当效不更方.若把握不好则难免出现临证失误,不能治病反而误诊.  相似文献   

7.
<正> 前辈医家对补中益气汤治外感发烧多有论及,如《医方集解》云:"李士材谓本方虚人感冒,不任发散者,此方可以代之.丹溪治伤寒多用补中益气汤."《景岳全书》指出:"东垣由此以治劳倦内伤发热等症,虽曰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阳虚痎疟及脾气下陷等证,则最所宜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甚者,则升、柴之类,火非所宜."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指责东垣立此方命名本错,仅知其为补脾胃益气,而忘却其为中虚兼外感之方.就连东垣在使用此方的加减法中,也曾说到:"以手  相似文献   

8.
老年体虚,中下二焦运化不及,多有便秘之患,此证多以气虚无力排便与阴虚血燥液少、大便干结为主.常用一方以陶氏"黄龙汤"、吴氏"增液汤"等方化出,其渊源仍是仲景法.  相似文献   

9.
<正> 张仲景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身体力行,总结了当时整个时代的医疗经验,其著述《伤寒杂病沦》可以说是集古代中医学之大成,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新创造的勇敢精神;在医德方面,更  相似文献   

10.
<正> 清·罗东逸说:"仲景方中往往寒热并用".据笔者统计,《伤寒论》112方(113方,缺1方)中用到寒温药配伍的有57方,全书88味药中有寒温配伍关系者47味,可见罗氏之言确非虚谈.本文仅就《伤寒论》中常用的一些寒温配伍"对药"作一扼要讨论,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