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瘀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以内,瘀积于脏腑组织,失去其生理功能的均称为瘀血.汉代许慎<说文>说:"瘀,积血也."首先提出瘀就是血液停积,不能流通的意思.<伤寒论>还提出"蓄血"证,蓄血,亦指瘀血,如"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形成瘀血的原因很多,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运瘀法三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医文献及对水肿患者的瘀血见证、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分析,论证了瘀可致水的病理机制。认为水肿的形成,瘀血亦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瘀血是指血运不畅甚至停滞或离经之血存积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在《伤寒杂病论》一书里,瘀血既是一个病因术语,也是一个病证名称,随瘀血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干血”、“蓄血”、“血结”之名。在治疗上,张仲景不仅把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瘀血的主法、常法,而且还根据瘀血所在部位而采用不同的方药施治,其定位论治瘀血的辨证思想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大黄蛰虫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方,现代不仅将其应用于气血亏虚之瘀血证,而且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等各科.  相似文献   

6.
综观古代诸医家对血瘀发热的证候特点的论述,可窥见其描述的共同特点与特殊病象.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发热>、清代李用粹<论治汇补@卷三@发热>、何梦瑶<医碥@卷一@发热>、尤怡<金匮翼@卷三@发热>对瘀血发热的临床表现的论述主要为:发热,必脉涩,嗽水不欲咽,两腿必厥冷,小腹必急结,按之痛,大便黑,或唾红,或鼻衄.  相似文献   

7.
"瘀血"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对于瘀血的认识来源于<金匮要略><素问>等.  相似文献   

8.
气血津液构成人体三大基本物质,由于三者郁滞形成了气滞、血瘀、痰凝三大致病因素,通过三者之间比较瘀血尤为突出·故对此创立治瘀十法.瘀血之记载,始于<内经>如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根据瘀血之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对其病机证治深入阐述,创立了具体治瘀十法,以供临床应用.在临床对瘀血病证的辨证,分清瘀血之症时兼见寒凝经脉者,血热瘀者,气滞血瘀者,水血互结者,瘀滞不行者,瘀血湿停者,瘀血日久积而症者,瘀血出血不止者,瘀血兼风者,疫者入致血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医病因学说发展史及病机、病理、因果关系、辨证求因等方面,探讨了痰饮与瘀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认为痰饮、瘀血不属病因学范畴,应将其归属于病机病证中去。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所谓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