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施维群教授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运用升降散治疗肝性脑病的经验。认为肝性脑病易发生“郁热”,临床辨证只要抓住“郁热”的总病机,皆可辨证运用升降散以“发之”,升清阳、降浊阴、透解郁热,并将调畅气机、助邪发之贯穿治疗始终,气机顺畅,疾病自安。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杨震认为皮肤病可从“郁热相火”论治,肝主疏泄功能下降,肝郁日久化火,形成“郁热相火”,上扰肺经,横逆克脾,使“肺主皮毛”“脾主肉”功能进一步受损,郁热相火还可郁滞腠理,致毛窍闭塞,加重皮肤病症状。本病基本病机为郁热相火扰逆,腠理开阖失司,皮肤热毒瘀滞,治疗时侧重于解郁清热,泻火解毒,在肝气郁滞、肝郁化火、郁火伤阴三个病变阶段分别配合使用疏肝、清肝、柔肝之法,临床多用自拟乌紫解毒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杨震 《陕西中医》1994,15(11):506-507
在乙肝的诊治中,运用相火学说,加以补充完善,并根据其规律将乙肝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5个证型,分别拟定治则方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火郁”论     
火郁一证,历代均有认识,金元以后渐趋完善。其病机乃为阳气郁遏所致,如外邪郁热,五志郁热,饮食、劳倦郁热,瘀血郁热,痰饮郁热,郁火化毒等。其辨治并非限于汗解,凡下、清、透、泄诸法,均可因证选用。如外感火郁可辛散表热,或清透气热,或清透营热,或凉血泻火,或养阴透热;内伤郁火可疏肝泻火,或清心泻火,或宣肺泻火,或升散“阴火”,或化瘀逐热,或涤痰泻火。)  相似文献   

5.
郁火证初探     
郁火(包括郁热)是因阳气被郁而导致的一种热性病证。其热势郁遏缠绵,见证独特。治法也不同于一般火热。郁火在内伤外感中均可见到,凡用一般治法治之无效而热势沉遏伏蔽的火热证,皆可按本证进行辨证施治。《素问》有“火郁发之”的论述;《金匮钧玄》说:“热郁者,瞀、小便迟,脉沉数”;《证治汇补》曰:“郁火有三、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火者。有胃虚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中,火郁即为心郁,导因于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后世认为,火郁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且火郁不单指心郁,五脏皆有火郁之证;“发”谓升散透达。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邱健主任医师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基层中医特色重点脾胃病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37年,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精研医术,善用经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运用升降散论治外感热病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郁热”之病机贯穿于外感热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可单纯因感受淫邪致郁,也可因内生之“郁热”外合六淫之邪而发病,遵循“火郁而发之”,崇尚升降散治以透发郁热、升清降浊,和气机,调卫气营血,和三焦,临床遵循“辨病+辨证”原则,以升降散为基础方随证治之,主要分为卫分热毒证、邪犯少阳证、肺热壅盛证、阳明热盛证、营血热盛证、湿热壅盛证六型随证加减,并注重因势利导,兼顾脾胃,调理饮食,顾护阴津,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是《内经》五郁治法之一,旨在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透邪外出,达到气机调畅的平衡状态。"火郁发之"在外感病、内伤杂病中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9.
郝建梅  凌曼芝  杨彩虹 《中医杂志》2005,46(12):898-898,909
杨震主任医师应用元代医家朱丹溪所倡导的"相火论"学说及内生火热理论指导乙型肝炎(乙肝)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相火学说"是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朱丹溪认为,君火指人体正常神明活动,相火指人体内正常或反常的局部内生火热;阴虚相火治用大补阴丸,湿热相火治用枳桔二陈汤.杨师在临床肝病的辨治中应用"相火论"的观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他在朱丹溪所分2型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在肝病临床诊治中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5种: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我们在学习中为了掌握5型相火的辨证,特别对14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中医分型观察,其中郁热相火37例,占26.4%;血热相火51例,占36.42%;湿热相火型31例,占22.14%;阴虚相火型13例,占9.28%;相火虚衰型8例,占5.71%.  相似文献   

10.
周兆玲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45-946
"火郁发之"就是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既可透邪外出,又可散热降温,以达到机体气机开合升降协调,恢复阴平阳秘。由于"火"有不同的来源,可郁于不同的部位,临床用药亦不尽相同。凡治火郁之证,临证总当顺其性而扬之,因其势而导之,但升之、散之不可过于凉遏,以免冰伏其邪,使热不得外越而内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